猪病学第11版和第十版的区别是:
全球猪病学“圣经”猪病学(第11版):《猪病学》第 1 版于 1958 年出版,此后历经 60 多年不断修订,已成为猪病领域权威经典著作,是养猪从业者必备工具书。《猪病学》第 11 版依然保持其权威性与前沿性,由爱荷华州立大学 6 位专家教授共同牵头编著,以及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丹麦、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 168 位养猪学及猪病学专家共同撰稿。
《猪病学(第10版)》初版于1958年,本版为第10版,已于2012年在美国出版发行。《猪病学(第10版)》自出版以来已成为欧美乃至全世界许多国家养猪业和猪病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本版由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瑞典、澳大利亚、丹麦、比利时、西班牙、墨西哥、荷兰、意大利、波兰、瑞士、韩国和西印度群岛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132位著名养猪及猪病专家共同研讨和撰稿。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原文内涵,译者组织了高水平的译校班子,让读者能更全面系统地了解所需要的知识。
剧变:非瘟逼退散户,养猪业大跃进式发展背景下规模猪场问题百出
2022年8月26日,由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安佑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赢家品牌管理(深圳)有限公司、武汉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科维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相关单位联合发起的“现代家庭农场发展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正式成立,联盟重磅推出系列大讲堂,为广大家庭农场主提供宏观指引和发展赋能。
2022年11月1日,联盟系列大讲堂第一课“二十大召开——新征程上家庭农场的机遇与发展”顺利开课。
党的二十大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举国收藏、举世瞩目。
在此背景下,联盟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利庠、国家生物饲料开发工程中心首席战略官姚民仆、安佑集团首席技术官洪翊_对中国现代化家庭农场发展的历史使命与方向作深刻分析与分享。
张利庠:基于共同富裕战略的家庭农场经营策略在《基于共同富裕战略的家庭农场经营策略》的课程分享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乡村振兴重大课题组组长兼首席专家、现代家庭农场发展联盟专家张利庠教授指出,我们要明确二十大的核心精神“守正创新”,因为当今在俄乌战争、新冠疫情等诸多因素影响下,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恰逢百年不遇之大变局,更需要通过“守正创新”加速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全面、全程”的共同富裕。
而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必然要打造中国式农业强国,且其中又以实现“畜牧强国、养猪强国”为发展重点,转化为切实指标则是提高中国畜牧产业“六率”——科技贡献率、资源利用率、质量达标率、调控有效率、价值转换率、可持续增长率。
在此背景下,家庭农场的赋能至关重要,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形成以家庭为核心的基本经营单元,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
目前全国有家庭农场约390万家、农民合作社约220万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约9万家,通过赋能活跃的优质农户,实现适度规模养殖,获得稳定高效益的养殖成绩并保障猪粮安全。
但从生猪产业的规模化趋势来看,目前全国前20家集团猪企占据了28%的市场,并且还在成长;散养中小户少了40%,并且还在萎缩。
如果大型猪场按照年增15%的速度扩张,6年以后,猪农还在吗?没有了家庭农场,养猪人还是农民吗?养猪还是农业吗?
张利庠认为,大树底下寸草不生不是好事!国计民生的产业掌握在高度垄断的大资本手中存在风险,猪周期一来资本往往跑得最快,因此必须赋能家庭农场。
而赋能家庭农场的核心方向有3点,让农民有事做、让农民好做事、让农民做好事。
具体方案上,对现代化家庭农场的赋能主要包含6个工程:
1、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生态循环低碳工程;
2、农户经营主体培育、渠道通路建设工程;
3、经营方式三产融合提升发展工程;
4、新型农产品品牌培育工程;
5、中国企业精准服务、经营管理提升工程;
6、家庭农场经营人员综合素质CEO工程。
据此,安佑打造了现代化家庭农场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增产增值,而且切实有效地将养殖粪污“变废为宝”,满足环保要求并创造了新的价值提升:
最后,张利庠强调:50-500头适度规模、种养结合、循环经济的家庭农场是我国真正的养猪主力,真正解决家庭农场做不好的事情,满足并引导他们的需求,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立身之本。
姚民仆:高举二十大农业强国的旗帜,加快现代家庭农场的发展中国著名农牧企业管理专家、国家生物饲料开发工程中心首席战略官、现代家庭农场发展联盟专家姚民仆分享了《高举二十大农业强国的旗帜,加快现代家庭农场的发展》的课程,指出要避免中国养猪产业走进死胡同,必须走公司加家庭农场的发展道路。
姚民仆强调,我们要认清“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
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显示,我国小农户占农业经营主体的98%以上,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数的90%,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全国有2.3亿农户,户均经营规模7.8亩,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有2.1亿户。
我国农业基本的资源贫富和人地关系格局,决定了农业的主流将长期是小规模经营,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在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历史经验表明,中国养猪事业必须走家庭农场的道路,美国的大规模农业工业化模式存在重大弊端。
在上述模式下,美国的食物里程(指食物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中的距离)平均高达1300-2000英里,这意味着一种食物从地里收获,经过“加工、包装、运输、储存、零售”等环节到消费者手中消耗了大量石化能源,并造成大量温室气体排放。
有统计显示,美国为了生产1卡路里热量的食物,大约需要消耗含10卡路里能量的石化能源。
因此很多专家为这种大规模工业化的农业前景感到担忧,美国也有越来越多专家认为必须逐渐以小型多样化经营的生态农场替代大规模工业化农场,实现更环保、更高效益、更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
姚民仆表示,农牧业要向资源节约型、技术密集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背后就需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而这些技术需要以下10大工程推动开发——良种选育、健康养殖、精准营养、饲料资源、标准化推进、粪污资源化高效利用、种养结合、品牌培育、食品深加工、养殖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牧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的情况下,未来中国最有前途、最具竞争力的家庭农场,就是能将100公里范围内所有地缘性原料利用起来,不仅最大化降低了饲料成本,而且喂出的猪农产品风味极佳,并且运输半径最短,新鲜的绿色农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
要实现对未来“高效率、高效益”的展望,核心方向就是提升“劳动生产力、饲料转化力、畜禽生产力”。
姚民仆强调,如果以国内成本最优的猪企与丹麦养猪水平对比,每头猪还多付出成本331元,如果我国生猪养殖达到丹麦的水平则不必在猪周期下亏损;因为生产水平的差距,我们每年多死了一亿多头猪、多养了500-1000万头母猪。
因此,只要高举二十大农业强国的旗帜,围绕10大工程稳固提升养殖水平,在加快现代家庭农场发展的同时一定能有更好的养殖效益、更高的经济效益、更持久的发展动力!
现代家庭农场发展联盟赋能方向安佑集团首席技术官、现代家庭农场发展联盟专家联络负责人洪翊_在《现代家庭农场发展联盟赋能方向》的分享中指出,现代家庭农场发展联盟成立的宗旨是助力传统家庭农场及中小养殖户转型升级为现代家庭农场,促进行业健康长远发展。
为什么要收藏家庭农场的发展?
根据《中国畜牧兽医年鉴》和《中国畜牧兽医统计》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2020年,年出栏99头以下的小户和散户,市场比重从85.1%下降到26.3%;100头到499头的群体市场比重从6.2%增长至16.6%;年出栏500~999头的群体市场比重从2%上升到10.8%;1000~2999头的群体市场比重从2%上升到13.5%;年出栏3000~4999头的群体,市场比重从1.4%上升至7.4%;年出栏5000~9999头的群体,市场比重从1.4%上升至7.3%。
按照当前规模化发展的趋势,中国未来养殖业规模结构可能变成集团化养猪场占据50%以上市场份额,剩余市场份额分别由“规模化养猪场占25%、家庭农场占15%、散养户占10%”。
显而易见,随着规模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家庭农场及散户的市场空间被不断压缩,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实际情况来看,家庭农场对比集团化猪企的弱势在于“资金不足、信息数据的获取与运用能力低、现代化技术水平低、自动化程度低”等,优势在于“负债率低、折旧费用低、人员稳定、决策更快”,通过扬长补短家庭农场也有机会实现迎头追赶。
例如通过与丹麦、荷兰的对比可知,尽管养殖主体为家庭农场,但通过在“育种、组织、猪群健康度、资源利用率、自动化水平”等方面的提升,也能实现高产值高效益的养殖成绩,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因此家庭农场的振兴,必须要往现代化方向发展。
联盟据此设计了科技农场模式,从“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防非化”4大层面提升猪场管理水平,在此模式下一个人可以轻松管理两栋1000头产能的猪舍,实现年出栏5000头,并显著降低因“管理不当、疾病多发”等负面因素造成的损失。
在此模式下,尽管前期成本随着“现代化程度”的建设而增加,但随着年出栏量的提升、饲养效益的提升,反而实现造肉成本从16元/公斤降低至14元/公斤,并通过“无抗猪肉、品牌猪肉”的增值使得每头猪多赚100-300元。
为了帮助更多家庭农场实现“高产值、高效益”的养殖,并助力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的实现,联盟邀请了“养殖科技领域、育种领域、营养领域、疫病防控领域、环保领域、经营领域”的诸多著名专家:
洪翊_挚诚地表示,通过专家凝聚起来的顶尖智慧,联盟希望能高效发挥出“举办现代家庭农场赋能大讲堂、组建‘现代家庭农场发展导师团和专家智库’、探索现代家庭农场增效增值经营模式、推广现代家庭农场数智化自动化模式、探索和实践现代家庭农场零排放与循环农业模式、推广现代家庭农场品种改良计划、推进现代家庭农场联防联控防非”等18项主要功能,帮助家庭农场成功实现增效增值。
具体来看,联盟对家庭农场的赋能工作主要包含“现代家庭农场发展联盟线上大讲堂、科技成果应用、增效增值方案、全国各地线下交流”4大主项。
以线上大讲堂举例,专家赋能课程规的划有“成绩改善、健康管理、饲料饲养、环境把控、经营管理、猪场增值”6大层面,不仅从宏观上给予现代化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引,更全方位覆盖在养殖水平提升过程中亟需解决的所有难题与管控细节。
所有相关课程会在以下两个平台发布,大家及时收藏可以获得最新、最前沿的课程与信息。
最后,洪翊_许下美好愿景:希望透过联盟赋能工作,制定标准化操作,帮助农民增值增效,实现养殖规模化、智能化,完成低碳循环农业,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让中国家庭农场成为世界的典范。
结语:
本次大讲堂的圆满举办让我们更深刻认识到,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畜牧业承担着“让人民更健康、让食物更安全、让农民更富裕、让环境更友好”的重要责任;“猪粮安天下”不是一句简单的标语,而是在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上祖国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通过二十大的召开,我们亲切感受到农民与祖国发展血脉相连,相信在乡村振兴的有力推进中,还会涌现出更多像“现代家庭农场发展联盟”这样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的组织,赋能天下猪农共创绿色养殖、共迎幸福生活。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2022年我国生猪出栏量排名前20的养猪企业合计出栏生猪约为1.68亿头,占全国总量的24%。
根据各个猪企公布的出栏计划,这一占比在2023年可能会达到30%左右。
而这只是TOP20的数据,如果按照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即为规模化的标准,那么2023年我国生猪行业规模化程度应该会达到65%左右。
无可厚非,中国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时代已经正式到来!
往前倒推10年,2011年当时我国生猪行业的规模化程度约为36.6%,2015年为44%,到2020年这一占比急剧涨至57%,2023年则会达到65%左右。
不难看出,最近5年以来,是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那么,我国生猪养猪业到底是怎样完成这样的历史跨越的?最主要的还是借助了“非洲猪瘟”这个外力的推动!
剧变:非洲猪瘟是如何一步步逼退散户成就猪业规模化时代的?
众所周知,2018年非洲猪瘟这一高传染烈性猪病入侵中国,我国生猪产业遭受巨大损失,行业也在这一影响下出现分化。
1、非瘟入侵,养殖户损失巨大,经营能力较差、抗风险能力的小散户被淘汰。
相关数据显示,仅仅2018/2019两年时间,我国年生猪出栏在1~49头的户数降幅分别达到16.40%与28.18%,这就为规模化发展腾出了空间。
2、2020年前后,由于受到非洲猪瘟影响,生猪价格达到历史新高,创造了40元/公斤的神话,为了降猪价、稳民生,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其中针对规模场的临时救助补贴、用地政策放宽、贷款贴息补贴等层出不穷,直接刺激规模场加速发展。
3、同样是在非瘟后行情高价和政策红利的的利润刺激下,资本市场的大鳄跨界入局养猪业,加之行业内部的头部企业也在加速扩大规模,使得养猪业规模化程度得到空前提升。
4、除了非瘟的影响之外,这几年环保政策也在不断给养猪业施压,一部分不达标的养殖户(多是散户)只能被迫离开。
同时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是养猪业走向规模化的必然支撑。
数据显示,2000~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从36.20%增加至63.89%,也就是说在这20年期间,农村的壮年劳动力很大一部分都转移到城市了。
道理很简单,农村都没有劳动力了,谁还能来养猪?
加之,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为“无人养殖”“一个人管理1000头猪”的实现提供了硬支撑诸此种种,都为我国生猪行业集中化、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机遇、支撑和先决条件。
所有事物的发展肯定都是历史的必然,就像我国生猪产业的规模化进程,肯定是历史的必然,但问题就在于或早或晚?现在的情况是加上“非瘟猪瘟”这个催化剂,就不是水到渠成,反而有些拔苗助长,甚至是“大跃进”,那势必就会带来很多问题:最明显的就是低效,例如猪场空栏率高、猪场运转的低效,人员的低效等,这就为经营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很大的风险。
“大跃进”式发展下规模猪场暴露的问题
1、能力与规模不匹配,人员效率低下
很对猪场在这2-3年的发展中规模是升级的,但管理方法还停留在原地。
例如原来你的母猪是500头,现在升级到5000头,试想如果你还用原来的管理模式这样配套吗?就好像刚创业的小公司需要人性化管理,但是数万人的大企业就需要制度管理,如果不匹配,管理起来要么累死人,要么问题百出,这都将最终导致人力、物力、精力的一个巨大浪费,其实说到底就是低效。
这里能力的匹配还包括人员和人员能力的匹配。
据笔者了解的情况是,虽然目前头部猪企的扩张形势很迅速,但是也有一部分第二梯队的猪企正在采取“收紧”政策,很多猪场新建项目正在放缓甚至停工,原因就是人员队伍跟不上,无论是一线的养殖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严重缺乏。
而如果一线人员没有经验会导致养殖效益大打折扣,很简单,就拿一个配种环节来说,有经验的配种员可能将配种率做到90%,没有经验的做到80%,对于一个几千上万头的猪场而言,这个差距背后隐藏的经济损失有多大,不需多言。
对于管理人员更是如此,当下行业内有很多优秀的技术和先进的理念,以及一些系统的管理方式没有被企业的管理者或者是高端人才惜吸收掌握,简单举例,一个猪场的繁育群的结构如何设置,如何进行配置和管理,直接关系到未来3年猪场的健康程度、PSY等各项指标,如果管理人员的水平较低,没有长远目标,没有过硬的管理方法,更是将从根源上导致猪场的低效运营。
所以,当我们的猪场规模扩大时,相关的配套必须跟得上,不然低效的运营早晚会把企业拖垮。
规模场的老板们也扪心自问下,你的猪场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不匹配”问题?
2、生产效率低下
在经历非洲猪瘟之后,目前全国猪场平均的PSY19,这个数据和丹麦的34头、法国的36头、荷兰的33头,比利时33头,相比还有太大的差距。
有人会说这是发达国家的数据,好,那我们再看下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这些发展中国家,2022年他们的平均PSY达到了30,而巴西国内效率排名前50的农户,他们的平均PSY更是达到惊人的36头。
看到这些数据我相信国内的很多猪场老板应该就两个反应:1、震惊!2、质疑。
但是巴西现象有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事情:那就是巴西这个国家全国猪场的PSY生产水平前50的企业及农户和全国平均水平来看并没有质的一个差别。
但这个问题在我国就不一样了。
在我国,别说头部猪企和小型养猪户的PSY有着天壤之别,就算同是第一梯队的猪企PSY水平以及成本水平也相差很大。
这就说明,目前我国养猪业没有系统的标准,甚至是规模猪场之间也都是自有一套,各自为政。
所以,目前来看,我们只有规模化提升了,标准化、流程化、制式化的管理并没有形成。
什么时候,我们的猪场养500头或者是养1万头,都是像管理一个现代化工厂一样,有标准可比对,谁来养?养多少?都是没有较大差别的时候,那才是规模化的最终成效。
目前我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在60%-65%之间,距离欧盟与美国的88%与97%还有不小的差距,未来我国规模猪场还有很大空间可以发展。
但是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肯定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就的。
规模猪场未来提升的几个方向
1、需要管理人员具备顶层设计的思维和理念。
也就是说你的猪场在扩大规模投产之初就应该为5年、10年甚至更远的未来做好准备,猪场的设计理念、种猪基因的选择、匹配的营养、智能程序的选择等等,都要走在前面,不然试错成本会很大,也很容易就会被淘汰。
2、需要提升认知水平。
对疾病防控的认知、对新型养殖模式的理解(例如批次化养殖模式到底应该怎样规划),对智能设备的应用,对经营方向的把控等等,整个养猪过程涉及到的方面太多、太杂,只有方方面面都得到提升,才能降低风险。
3、有专业且稳定的团队。
想把猪养好,人员一定是第一位的,哪怕是以后智能化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一些关键岗位的人员素质对猪场的盈利水平也有较大的影响,例如配种环节,所以“有人”“有优秀的人”一定是扩大规模的前提
结语
无论是规模化程度的空间还是生产效率,中国生猪产业依然有很大的提升潜力,但是文中提到的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可能会成为拖垮规模猪场的一根根稻草,而养猪业只有从标到本的全面提升,才能让这场转型的大仗打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