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
四川盆地是 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盆周山地海拔多在1000米~3000米之间;盆底地势低矮,海拔200米~7 50米 ,是中国地势划分的第二级阶梯上相对凹下的部分;因为地表广泛出露侏罗纪至白垩纪的红 色岩系,又称为红色盆地。西部是大幅隆起、地域辽阔的高原和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 ,属中国地势划分的第二级阶梯。
四川盆地由连结的山脉环绕而成,面积约16万平方千米。四川盆地聚居着四川、重庆的绝大部分人口,是中国和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也是巴蜀文化的摇篮。号称“天府之国”。蜀相诸葛亮曾赞其为「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李白曾有诗为证,“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巴蜀地区也是中华华夏文明的的一部份。
中国著名红层盆地,中国各大盆地中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长江上游,海拔500米左右,长江把它和东海一脉相连,它是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积26万余平方公里,占四川省面积的46%。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地,北靠秦岭山地与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这里的岩石,主要由紫红色砂岩和页岩组成。这两种岩石极易风化发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是我国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盆地是全国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称。
四川盆地底部地区
四川盆地底部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按其地理差异,又可分为盆西平原、盆中丘陵和盆东平行岭谷三部分。
(1)在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的盆西平原,系断裂下陷由河流冲积而成,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为我国西南最大的平原,因成都位于平原之中,故称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海拔450米~750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表平坦,相对高差一般不超过20米~50米,它由氓江、沱江、涪江、青衣江等八条河流冲积联缀而成,土壤肥沃,河渠稠密,有著名的都江堰自流灌溉,素有"天府"之称。
(2)在龙泉山和华莹山之间的盆中丘陵,地势低矮,海拔大多在300米~500米之间,相对高差50米~150米,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岩层近于水平,在流水的长期侵蚀切割作用下,形成台阶状的方山丘陵,南部多浅丘,北部多深丘。丘陵地表软硬相间的紫红色砂、页岩极易风化为紫色土,富含磷钾,自然肥力较高,宜种性广,是全省粮食、经济作物主产区。
(3)华蓥山以东为盆东平行岭谷区,由多条近东北西南走向的条状背斜山地与向斜宽谷组成,山地陡而窄,高700米-1000米,其中,华蓥山高1704米,为盆地底部最高峰。山地顶部的石灰岩被雨水溶蚀后,常成凹槽,故山地大多具有"一山二岭一槽"或"一山三岭二槽"的特色。山岭间的谷地宽而缓,海拔300米~500米,其间丘陵、平坝交错分布,是平行岭谷区工农业生产主要地区。
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区
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区属强烈上升的褶皱带。地貌显著特征是,海拔高,过渡性明显,均为一系列中山和低山所围绕。盆地北缘米仓山、大巴山近东西走向,是著名的秦巴山地南翼部分,海拔一般在1500米~2200米之间,山势雄伟,山坡陡峭,沟谷深切,相对高差可达500米~1000米;南缘大娄山属气势磅礴的云贵高原之一部分;西缘有龙门山、邛崃山、峨眉山,山脊海拔都在1500米至~3000米以上,相对高差可达1000米,峨眉山顶峰高3099米,与附近的平原相对高差达2650米,山势巍峨秀丽,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盆地过度引水灌溉会对地理环境造成多种影响。
首先,过度引水灌溉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在蒸发旺盛的情况下,地下水会大量蒸发,并将盐分带到地表,进而导致土壤盐碱化。这是一种对农业产量有负面影响的现象,因为盐碱化的土壤对大多数作物都不适宜。
其次,过度引水可能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随着地下水位的上升,土壤的盐碱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剧,这将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最后,过度引水灌溉可能会对当地的水资源造成影响。由于大量引用水源,盆地的水资源可能会枯竭,这将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农业灌溉。
因此,我们需要合理利用水资源,以避免出现上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