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柑的种植对地区有什么要求,沃柑生长条件总结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19:50:09
字号:

沃柑是近年来广受欢迎的柑橘品种。可以说,它是柑橘产业的龙头之一,因为它的经济价值。但沃柑对种植条件也有一定的要求。让我们了解一下。

沃柑的种植对地区有什么要求,沃柑生长条件总结

温度要求

沃柑抗寒性中等,适宜在年平均气温17.5度以上的产区种植。坡度的最低温度不应低于0度。它是一个晚熟品种,需要保存太多的水果,所以种植区的温度相对较高。只有当年平均气温达到20-22度时,因为只有当气温足够时,才能积累足够的碳水化合物,获得较大的果实和口感。如果温度过低,容易结冰,果实就会少,种植效益就会大大降低。

土壤要求

旱地和水田均可种植。如果在山区种植,坡度应在15度以下。另外,窝杆附近要有水源,便于排灌。虽然具有一定的抗旱能力,但干旱也会影响窝杆的扩大。同时,施肥也需要水,所以沃柑附近有水非常重要。

砧木要求

在生产中可选用柑桔、柑桔、枳、枳等作为砧木,但与柚子不相容,不宜选用柚子作为砧木。在高热地区可选用沃尔克默、粗柠檬等强砧木,避免因酸度低而使风味褪色。

肥料和水分需求

由于其生长势强,挂果期长,在生产中需大量施用基肥。基肥主要是农家肥或复合肥。在贫瘠土壤上种植时,应加强土壤改良,多施有机肥和磷钾肥,保持适量的锌、镁肥,保持叶片深绿色。

管理要求

为避免出现果大果小、年大果小的现象,应根据树重及时疏果、及时采摘。

以上是沃柑种植要求的介绍。我希望它能帮助你。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请关注我们。

1、高度密植,适时间移。要快速丰产,必须采用密植栽培,建议采用计划密植,就是前密后疏的栽植方法。前期按2×1米定植,加强管理,使之第二年试果,第三年丰产,在第5年隔行间移或间伐,密度变为4×1米,以后对要间移或间伐的植株逐年回宿,第8年再隔株间移或间伐,密度变为4×2米,此为永久密度。

2、选择好地,施足底肥。为了达到早结丰产的目的,宜选择土层深厚的地区建园,整地时必须施足底肥。方法为:在整地前全园撒施猪鸡粪肥2000~3000千克,钙镁磷肥200千克,然后进行全园耕翻。翻完后按8米开沟做厢(沟心8米),把厢面做成弧形,中间高4周低,每厢栽4行,行距2米,株距1米,整好地1个月后即可定植。

3、选择壮苗,适时栽植。苗木宜选择柑桔非疫区生产的无病毒壮苗,容器苗更好。无霜冻的地区9月~次年3月均可栽植,但以在9~11月栽植最佳。有霜冻的地区建议在2~3月霜冻过后栽植最佳。栽植后应浇足定根水,然后用黑膜盖树盘,可保温防草,并促进快速生根,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同时铺设滴灌带,以方便肥水的追施。

4、前期管理,薄肥勤施。密植园的前期(第1~2年)非常重要,应在春梢长5厘米时开始追肥,以速效肥(氮肥)为主,建议每10~15天追肥一次,以促进新梢快速生长,新梢20厘米时及时摘心促发分枝,力争第1年能抽发3~4次新梢,迅速扩大树冠。目前最好的施肥方案是水肥一体化,就是结合微喷或滴灌技术,使肥料结合灌水分次施入(有机肥则须土施)。9月中旬增施磷钾,然后停止施肥。至10月再深施有机肥和磷肥一次。另外,在生长季结合施药,加施叶面肥,以微量元素为主。

5、及时整形,促进早果。沃柑生长快,第一年就应注意培养树形,蜜植园采用多主权圆头形。栽苗后及时定干,一般留30厘米短剪定干,以促进分枝。在春梢停长后对长的春梢(20厘米以上)适当短剪。在夏季,由于夏梢生长不整齐,要对长枝在20厘米时有时摘心,以控制徒长。在夏梢停止生时时,对过长的夏梢及时短剪,同地叶面喷磷酸二氢钾促进枝梢老熟,然后及时追施速效氮肥,促进枝梢萌发。力争在第一年促发出3次以上枝梢,以迅速扩大树冠,力争次年能试花挂果并获得一定产量。第二年继续扩大树冠,保留方位合适的4~5个枝作主枝,让其不挂果或少挂果,继续延长生产扩大树冠,其余枝可让其适当挂果。夏季对徒长枝及时短截,秋梢及时控梢,让其老熟,分化花芽。

6、丰产时期,足肥足水。由于沃柑早果性好,丰产早。一般密植园第3年就能进入丰产期,必须施足肥水,以保证年年丰产。进入丰产期,全年应施肥3次,第一次施春肥,占全年20%,在2月底发芽前施入,以氮肥为主,结合有机肥施用。第二次在6月中下旬施壮果促梢肥,占全年20%,以钾肥和氮肥为主,第三次在9~10月,施基肥,占全年60%,以有机肥为主,结合磷肥施用。

7、合理疏果,适时采收。沃柑果实冬季落果少,挂树性能优良,果实采果期长,为避免果实偏小和大小年结果,生产中应根据树体载荷注意疏果和适时采果,建议在3月中旬前采收完备。

8、病虫防治,预防为主。应经常检查园区,注意发现病虫,并及时防治。重点做好螨类、凤蝶、潜叶蛾、粉虱、木虱、碳疽病等病虫的防治。沃柑不抗溃疡病,所以有溃疡病的地区在春夏注意防治,有黄龙病的地区应加强木虱的防治工作(因木虱是传播黄龙病的主要害虫)。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977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