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做一个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就可以了,如果涉及敏感地区就会升级为报告书,具体做成什么由当地环保局决定,费用取决于投资,编写报告书收费标准最少是1万块,能砍多少价钱各地情况不同,此外还有评估费5000,其他费用不详,估计2万块应该打住了。找当地环保部门的建管科、开发科这类部门,要他们推荐做环评的单位,速度最快,当然收费也最高。或者找环评中介,出点钱让他们去跑腿也是比较省心的方法。
现在养猪的前景怎么样
新建、改建和扩建畜禽养殖场,必须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办理有关审批手续.畜禽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中,应规定畜禽废渣综合利用方案和措施。
(1)不能建在居民区。(2)落实“三废”处理,废水废渣和废气都要有完善的处理设施。(3)水源地不能在上风口,对环保要求较严格。(4)要有化粪池,沉淀处理。补充:养猪场必须拥有养猪用地证明、环评手续、规划意见、立案备案手续、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养殖场备案登记手续、生产经营取可证、野生动物训养繁殖许可证八个证件,才能正式开始养猪。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具备的养殖条件,及要向养殖场、养殖小区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取得畜禽养殖代码。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畜牧业发展状况制定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规模标准和备案程序。
养猪场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物污染土壤,减少污染物进入土壤;养猪场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物污染植物,减少污染物进入植物;养猪场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物污染动物,减少污染物进入动物体内;养猪场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物污染食物,减少污染物进入食物。
法律依据: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第六条
新建、改建和扩建畜禽养殖场,必须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办理有关审批手续.畜禽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中,应规定畜禽废渣综合利用方案和措施。
第七条 禁止在下列区域内建设畜禽养殖场:
(一)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
(二)城市和城镇中居民区、文教科研区、医疗区等人口集中地区;
(三)县级人民政府依法划定的禁养区域;
(四)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规定需特殊保护的其他区域.本办法颁布前已建成的、地处上述区域内的畜禽养殖场应限期搬迁或关闭。
第十条 畜禽养殖场排放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在依法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区域内,畜禽养殖场必须按规定取得《排污许可证》,并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
第十一条 畜禽养殖场排放污染物,应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向水体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排放标准的,应按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
第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采取有效措施,致使储存的畜禽废渣渗漏、散落、溢流、雨水淋失、散发恶臭气味等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的;
(二)向水体倾倒畜禽废渣的违反本办法其他有关规定,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生猪养殖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牧原股份(002714)、温氏股份(300498)、正邦科技(002157)、新希望(000876)、大北农(002385)、天邦食品(002124)、巨星农牧(603477)、神农集团(605296)等
本文核心数据:生猪存栏量;能繁母猪存栏量
中国生猪养殖行业周期性仍较为明显
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呈显周期性特征,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明显,一般3-4年为一个周期。所谓猪周期是指遵循“母猪数量减少——生猪供应减少——猪肉价格上涨——母猪补栏增加——生猪供应增加——猪肉价格下跌——母猪去产能”的一个循环,市场价格机制推动产能变化是猪周期的成因。
以往发生猪肉价格大幅失衡,国家层面会通过政策、资金、行政手段等方式促使猪肉价格尽快回调。自2021年9月起,国家坚持以预警调控为主,通过抓住“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指标进行生猪产能调控,平滑猪周期的波动,未来猪价或将减少大幅波动,整体较为均衡。
猪肉价格处于最新一轮周期调整后的低位
2000年以来,全国生猪养殖业经历了如下波动周期:2002年至2006年、2006年至2010年、2010年至2014年、2014年至2018年各为一个完整周期,大周期中也存在若干个小周期。最近一次猪周期发生在2019-2021年,2019年受猪周期、非洲猪瘟疫情等因素叠加影响,生猪出栏下降,猪价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全年均价涨幅较大。2020年,虽然产能在逐步恢复,但因为前期产能去化幅度较大,因此2020年生猪整体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全年猪价在高位波动。2021年,产能基本恢复,市场供应明显回升,猪价快速下跌,目前猪肉价格处于低位。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在2021年7月开始进行能繁母猪去产能,能繁母猪数量连续下降,目前能繁母猪处于合理水平。
政策积极响应猪周期波动规律并逐渐侧重长效调控
2019年非洲猪瘟爆发,猪瘟防疫事关生猪产业健康发展,事关人民群众肉食品保障,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推出一系列促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措施。短期政策包括加大生猪生产扶持、增加信贷支持、压实猪瘟防疫工作等,长远性政策包括制定生猪产能管理方案、制定猪瘟疫情防疫方案等。
展望未来,政策对于生猪养殖的管控更侧重长效机制、提前预警,未来几年生猪养殖行业价格波动有望相对平滑,而商业化育种实现品质改良将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猪价短期上涨属正常反应,缺乏长期上涨动力
从2019-2022年全国生猪存栏量变动情况来看,在经历2019年非洲猪瘟时期,生猪存栏量显著下滑,导致猪价明显上涨。2020年生猪存栏量仍未恢复以往水平,故全年猪价在高位波动。2021年以来,生猪存栏量已基本恢复猪瘟前水平,供给充足,猪价下滑。
进入2022年以来,生猪存栏量有波动下滑的态势,从价格上看,2022年4月以来猪价呈现上涨态势,表明行业不断推进去产能后市场价格迎来回暖。但整体来看,目前生猪存栏量仍处于历史高位,生猪存栏量充足,中长期涨价难以持续。
而从能繁母猪存栏量来看,从能繁母猪到肥猪出栏需要10-11个月养殖期,即能繁母猪的数量能够影响10个月后生猪出栏数量。2019-2021年上半年,能繁母猪存栏量不断上涨,主要是非洲瘟疫之后的产能扩大;2021年7月拐点以来,能繁母猪开始进行去产能,连续9个月产能不断下滑,截至2022年5月,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192万头,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2.2%,产能正常,处于绿色区域。
2022年4月以来猪价上涨,更多是产能调减后市场的正常反应,但随着5月份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回升,且能繁母猪仍处于合理区间,未来猪价缺乏进一步上涨动力。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生猪养殖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