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的一生水稻介绍
1、水稻一生概述
水稻从种子发芽到谷粒成熟全生育期中,经过生根、长叶、分蘖、穗分化、孕穗、开花、灌浆到成熟,每一个生育期对外界条件即温度、水分、空气、光照、养分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只有掌握它的生长规律,不断提高水稻的栽培技术,才能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水稻的一生,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从种子萌发到幼穗分化前,为营养生长阶段,主要是建成营养生长器官,为生殖生长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从幼穗开始分化到稻谷形成,为生殖生长阶段,此期主要是长穗、开花、灌浆、结实。构成产量器官,同时,根据水稻外部生态显著变化的情况,又将其划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这些时期通常包括:秧苗期,移植返青期,分蘖期、孕穗拔节期,抽穗开花期,灌浆期,黄熟期等。这两个阶段和这些生育期是互相交叉,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
2、水稻优化控灌技术
水稻是喜水作物,从播种到收获需要大量的水分,但是水稻的各个生育阶段对水的需要是不同的,因此掌握水稻各生育期需水规律,实行科学用水,是夺取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2.1水稻节水技术概述
水稻和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人们把水稻称为水生作物,这说明它离不开水,水稻需要在一定水份条件下生长,这是它的生理需要,但是,水稻又和它所需要的生态环境分不开。人们称水稻是水生作物,但水稻的一生并不是每个生育阶段田面都要保持水层。有时田面需要浅水,有时不需要水层,实践上看,水稻是一种半水生作物,这就为水稻节水灌溉新技术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旧的整地和灌水方法,以水整地为主,深水灌,大水漫灌,造成土壤板结,通气性不良,不利于根系发育,因此普遍低产。高产水稻必须改革稻田的整地灌溉技术,提高水稻根系活力,使水稻有个良好的生活条件,水稻的高产经验是:“要以根定水”“以气养根”“以根保叶”“以叶增产”;二是“水肥气热”这四个条件与土壤肥力相互配合,以水调肥,以水调气,以水调温,干干湿湿,壮根保叶,提高产量。
在稻田水、肥、气、热四大因素中,水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水调气,以水调温,以水调肥,就可以有效地对水稻生育进行促控,这是水稻节水高产灌溉技术研究的基本原理。节水灌溉具有许多优点。
2.1.1更新土壤生态环境,提高氧化还原电位,能排除有害物质,防止烂根,有利于根系发育。
2、能抑制氮素过量吸收,有抑制无效分蘖效果,并能提高稻株体内的碳氮化,促使结实良好,防止虫害与水稻穗茎瘟病的发生。
3、使土壤呈氧化状态,可增加钾氧化,使水稻的茎杆组织坚硬而不倒伏。
4、可以增加土壤中速效性养分释放,促进有机质分解,为水稻下阶段生长提供良好条件。
5、使稻株既获得必要水分,又不使其感到氧气不足,水、肥、气、热等因素得到合理调整。在前期能增大土壤昼夜温差,促使分蘖早生快发,提高成穗率。在中期能够限制氮素的过量吸收,能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推迟封垅,控制叶片的角度和基部节间伸长,提高稻株碳氮化,促进生育转换,提高抗倒伏能力。在后期能防止根叶早衰,有利于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的积累,使水稻籽粒饱满,活杆成熟,增加千粒重。
6、水稻群体,协调生长,能形成高产株型(高产株型就是上边的三个叶片短,下面的三个节间短,)充分发挥水稻高产优势。
7、田间渗漏及棵间蒸发等水稻生态耗水的合理调节,减少了稻田养分流失。水稻抗病虫害能力增强,使水稻高产再高产。
2.2水稻的需水规律
水是肥的“总开关”,也是土壤中空气、温度的“调节器”,因而水对水稻的生长直接起着促进和控制作用,,搞好水的管理,对夺取水稻高产关系重大。水稻需水量,稻田水分消耗主要有三种途径,即“棵间蒸发,叶面蒸腾,田间渗漏。
2.2.1棵间蒸发:就是植株之间所消耗的水量(称为生态需水)。
2、叶面蒸腾:就是作物将从土壤中吸入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蒸发到大气中的现象(也称为生理需水)。
3、地下渗漏:就是当水稻根系活动层中土壤水分超过饱和水量时,渗入到根系活动层以下的重力水。
根据多年观测试验所得数椐,水稻日需水强度是;分蘖7.0毫米,孕穗拔节期8.6毫米。水稻整个生育期需水高峰有两次,第一次出现在分蘖期(峰值主要由棵间蒸发形成的)。第二次峰值在孕穗拔节期(峰值主要是叶面蒸腾形成的)。棵间蒸发的峰值是由于水稻前期植株少,叶面积小,阳光能够充分照射在水面上,所以棵间蒸发量就高。相返随着植株的增多和叶面积的增大,叶面蒸腾逐渐上升,到孕穗拔节期日平均需水量达到最高峰8.6毫米,以后逐渐呈下降趋势,这就是水稻的整个需水规律。
2.3控制灌溉水稻秧田及本田管理技术
2.3.1育苗技术
农谚说的好:“秧好一半稻,壮秧产量高”。水稻育苗好坏对水稻全年生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寒地旱育稀植水稻应用“
水稻是大关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全县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提高水稻单产,增加总产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为此,推广应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
1.因地制宜选用高产优质抗病虫强的优良品种
根据当地生态条件、生产条件、经济条件、栽培水平及病虫害发生危害等情况,选用经过审定,经过试验示范适宜当地种植,抗病虫能力强、抗倒、分蘖强、成穗率高、穗大、结实率高的优质、高产品种(如:宜香725、Q优6号、宜优1988,其中以宜香725品质最佳)。
2. 培育壮秧
培育壮秧是水稻增产的关健技术措施之一。生产实践证明,培育壮秧应以肥培土、以土保苗。在水稻育秧上应大力推广应用旱地育秧技术,旱育秧具有早生快发,无明显的返青期,有效分蘖率高,抗性强,结实率高等特点。旱育秧苗床要多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
2.1壮秧标准
根:根系发达、粗短、白、无黑根。苗:基部粗扁、苗健叶绿,叶片上冲不披散。生长旺盛,群体整齐一致,个体差异小,苗体有弹性,叶片宽挺健、叶鞘短、假茎粗扁,到秧龄30天达到3个以上分蘖。叶色深绿,绿叶多,黄、枯叶少,苗高适中,无病虫。
2.2播种
2.2.1 种子准备
选购经过审定,经过试验示范适宜当地种植,抗病虫、抗倒、分蘖强、穗大、结实率高的优质、高产品种种子。
2.2.2 苗床准备
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土层深厚肥沃的熟旱地或菜园地作旱育秧苗床地。提早精细整地,做到土壤细碎无大土块,按1.5 -1.6米 理墒,沟深 30厘米 ,厢高 15厘米 ;按每亩苗床施入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1500 -2000公斤 、普钙 50公斤 、钾肥5 -8公斤 作底肥,提前20天左右将农家肥与普钙需充分混合堆沤发酵,施肥时与土壤充分混合后平整墒面等待播种。
2.2.3 浸种催芽
浸种前将种子摊晒1-2天,再用3%的多菌灵药液浸泡12小时,清水淘洗,直到水变清时开始浸种。一般要浸泡3天,每天用清水淘洗3-4次。3天后将种子淘洗干净,再用50 -60℃ 的水将种子预热,用湿麻袋把种子包好,再用稻草等保温,温度保持在30 -35℃ ,24小时即可催出稻芽,稻芽露出后逐步降温至 20℃ 左右,摊开种子,在自然条件下炼芽1天后即可播种。
2.2.4 播种
播种期: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当气温稳定通过 10℃ 以上既即可播种,我县播种期安排在4月上旬为宜;
播种:稻种做到稀密均匀,每亩苗床播种10 -12公斤 为宜。播种后搭棚盖膜,保温保湿,防止由低温引发的烂芽烂秧,减少生产损失。
2.2.5 苗床管理
除草:水稻播种后,当苗床出现杂草要及时除草,除草采用人工轻轻拔除杂草,防止伤及稻苗。
水肥管理:播种到2叶期保持苗床土湿润,2叶期后要控水降湿防病。当苗床出现土干发白或早、晚秧苗叶尖无水珠或秧苗开始卷叶时,应在早、晚揭膜灌水,遇高温天气中午揭膜通风降温防止高温烧苗。在2叶期每亩施尿素 5公斤 作断奶肥、促进生长健壮;在4叶期每亩施尿素7-8公斤、钾肥2-3公斤促进分蘖;在4.5-5叶期进行炼苗,准备移栽,移栽前3-4天每亩施尿素1.5-2公斤作送嫁肥。
病虫防治:在苗期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选用适宜农药防治苗期病虫害,防止病虫害传入大田,减少大田病虫害的发生率。
3.移栽
3.1粗细整田、施足底肥
在水稻收后及时翻犁,翻埋残茬,栽前再进行犁耙。精细整田,达到田面平整,做到“灌水棵棵青、排水田 无水”。 底肥坚持有机肥为主,氮、磷、钾配合施用。栽前结合稻田翻犁亩施有机肥1500-2000公斤,结合耙田亩施普钙40-50公斤、钾肥8-10公斤作底肥。
3.2适时炼苗,适当早载
旱育秧宜适当早栽,宜栽中偏小苗,以秧龄30天左右,秧苗长至5-6叶期移栽为宜,因旱育秧根系发达,秧苗过大,在起苗时易造成根系损伤。
3.3合理密植
根据稻田肥力的高低,确定移栽密度,移栽时视秧苗分蘖情况,每窝栽带蘖苗1-2苗。
双行条栽:大行0.9-1.0尺,小行0.4-0.5尺,窝距0.4-0.5尺。1998-1999年在翠华镇、金坪村花塔村民小组连续2年进行双行条栽与常规移栽对比试验,双行条栽比常规移栽分别亩增产76.4公斤和88.5公斤,增11.2%和13.3%。
厢式条栽:按5尺开厢,沟深0.8-1.0尺,每厢栽5-6行,窝距0.4-0.5尺。1998-2000年在金坪村花塔村民小组连续3年进行厢式条栽与常规移栽对比试验,厢式条栽比常规移栽亩增产63.2-76.8公斤,增10.6-12.1%。
抛秧:每亩抛秧1.5-1.8万苗,抛秧做到稀密均匀。1998-2000年在雄魁村鱼苏村民小组连续3年进行抛秧与常规移栽对比试验,抛秧比常规移栽亩增产72.1-79.3公斤,增9.8-11.1%。
4.田间管理
4.1追肥
每亩施尿素10-15公斤、过磷酸钙15-20公斤,钾肥4-5公斤、硫酸锌1.5公斤作追肥。在移栽后10天左右追施提苗肥,促进有效分蘖,占总追肥量的30-35%;在孕穗期追施攻粒肥,占总追肥量的65-70%,以提高结实率及促进籽粒饱满。
4.2合理灌水
在水稻生长期间为促进根系生长良好,增强吸收能力,促进水稻生长健壮。在水的管理上,以增氧通气、养根活根为中心,增强根系活力为目的。返青期以适当深水灌溉有利返青,孕穗期、始穗期至齐穗期保持浅水灌溉,灌溉条件较好地区其余时期均以保持湿润为主。
分蘖期要求浅水促蘖,分蘖后期宜适当晒田控蘖,减少无效分蘖,增加通透性,促进水稻生长健壮,在晒田控蘖时不宜重晒;干旱季节,要抗旱灌水,以免脱水影响稻米的外观品质和蒸煮食用品质;灌浆成熟期要做到干湿壮籽;黄熟期排水晒田,促进成熟;收割时,做到田间无水,以免稻谷浸泡在水中影响米质。
5.病虫害防治
5.1主要病虫害
在我县水稻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曲病等;主要虫害有:稻飞虱、稻螟、粘虫、稻负泥虫等。
5.2防治措施
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以种植抗病虫品种为中心,以健身栽培为基础,药剂保护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5.2.1 农业防治:选用抗虫品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科学灌水;及时清除遭受病虫危害的植株,减少田间病虫基数;水稻收获后及时翻犁稻田,冬季清除田间及周边杂草,破坏病虫害越冬场所,降低来年病虫害基数和病虫害发生率。
5.2.2 化学防治:加强田间调查,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情况;在水稻生长期间,选用高效低毒、无残留农药防治病虫害,施药后保持田间3-6cm水层3-5天。
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浸种24小时,洗净后催芽;每亩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克或40%克瘟散乳油150-200克兑水50-60公斤喷雾防治稻瘟病。
用10%强氯精500倍液浸种48小时,用20%噻枯唑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用45%代森铵水剂500~800倍液浸种24~48小时。在水稻三叶期和移栽前5天各喷施1次10%强氯精500倍液,每亩用35%克壮·叶唑可湿性粉剂28~35克,或15%叶枯唑可湿性粉剂20~25克,或45%代森铵水剂23克兑水50-60公斤喷雾防治水稻白叶枯病。
每亩用20%粉锈宁乳油50-76毫升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3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50-75克、加水100公斤喷雾,或拌细土25kg撒施防治水稻纹枯病。
抽穗前5~10天每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150毫升或20%粉锈宁乳油75毫升或或12.5%纹霉清水剂150毫升兑水50-60公斤喷雾防治1~2次防治水稻稻曲病。
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25%优乐得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或5%锐劲特胶悬剂1200-1500倍液喷雾防治稻飞虱。
播种或移栽前每亩用3%的呋喃丹颗粒剂2.5-3公斤拌细土15-20公斤撒施;移栽时用90%的敌百虫晶体0.5兑水400-500公斤浸秧苗10分钟;大田期用50%的杀螟松乳油或50%的巴丹水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水稻螟虫。
用百虫或50%杀螟松乳油800-1000倍液、25%杀虫脒或25%杀虫双500倍液、20%速杀菊酯或2.5%敌杀死乳油4000-5000倍液喷雾防治水稻粘虫。
每亩用25%敌百虫粉3-4斤;或烟草粉4斤拌消石灰25斤,在晨露未干时撒施;用50%杀螟松8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喷雾防治稻负泥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