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俎代庖,成语,典出《庄子》,语出许由,引伸为“放低自己慨职责去理其他人做事”。
解 释越:跨过;俎:古代祭祀时摆祭品的礼器;庖:厨师。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
成语出处
《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典故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传说中,有一位杰出的领袖叫唐尧。在唐尧的领导下,人民安居乐业。可是唐尧很谦虚,当他听说隐士许由很有才能的时候,就想把领导权让给许由。 原文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翻译唐尧对许由说:“日月出来之后还不熄灭烛火,它和日月比起光亮来,不是太没有意义了吗?及时雨普降之后还去灌溉,对于润泽禾苗不是徒劳吗?您如果担任领袖,一定会把天下治理得更好,我占着这个位置还有什么意思呢?我觉得很惭愧,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您来治理。” 许由说:“您治理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如果再来代替你,不是沽名钓誉吗?我现在自食其力,要那些虚名干什么?鹪鹩(一种体型小、善于筑巢的鸟)在森林里筑巢,也不过占一棵树枝;鼹鼠喝黄河里的水,不过喝饱自己的肚皮。天下对我又有什么用呢?算了吧,厨师即使不做祭祀用的饭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来代替他下厨房做菜。” [2]
刨根问底
“越俎代庖”,出自《庄子》里许由与唐尧的对话。 透过许由貌似谦虚的话,隐约看见颇多迷雾。 第一个问题:许由的话谦虚吗? 唐尧要把帝位禅让给许由。 许由说:你干的不错了,我不愿越俎代庖。(简译) 此话看似谦逊,不愿夺人之美。可是展开“越俎代庖”,发现并非如此。 上古政治,祭祀是头等大事,许由把自己定位为祭祀仪式中的祭司,天道的化身。而唐尧是庖厨,人道的代表。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按照这个划分,天地之道大于圣人之道。天道与天子(圣人),是形而上学层面的主仆关系。 由此看来,许由的话毫不客气:我的江湖辈分比你高,怎会跟你换位子! 把这个貌似孤立的寓言,跟《庄子》里相关的记载联系起来,会发现,许由显然不是自视清高,吹牛。而是在谈一个严肃的,上古政治体制问题。 由此产生第二个疑问:许由是隐士吗? 许由是传说中的著名隐士,“著名隐士”一词颇矛盾,更矛盾的是,如果认真的统计一下,会发现,历史上“著名隐士”的名单,比那些们青史留名的显赫人物拉的还长。 比方说,按《庄子》内篇和外篇的记载,唐尧时期,留下姓名的显赫人物,不过尧舜二人。“著名的隐士”却有四人:披衣,许由,王倪,齧缺(杂篇里还有善卷,石户之农二人)。 《庄子.逍遥游》里,紧接着许由与唐尧的上述对话,就讲了上述“藐姑射山四子”,并且说: 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意思说:唐尧在一代成为圣君之后,去拜访藐姑射四子,顿悟天道,步四子后尘,弃世而去。 寻访历史遗迹和民间传说,发现《庄子》里的“藐姑射山四子”,人物原型并非平民百姓。 其中,许由和披衣都是上古著名的部落首领,一方诸侯。领地在今天的中原地区和东南沿海。 他们是一方诸侯,为什么要隐居。 即便是隐居,为何不图个清净,要集体跑那么远,到当时的首都(今山西临汾一带)附近(汾水之阳)的藐姑射山呢? 民间传说中,许由曾担任唐尧帝国的“万国长”,大致是现在的国会领袖。 把这些信息放在一起,会发现上古时期,政教合一的宗教政治体制的端倪。 如果是这样,“越俎代庖”这个成语的背后,就不再是帝王和隐士的对话,很可能是帝国元首和议会领袖之间的博弈。 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再次审视中国上古的“禅让”制,它究竟是源于高尚的人格,还是源于体制制约? 而《庄子》里,另有例证。 一是《庄子.齐物论》的记载: 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 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 唐尧想出兵宗、脍、胥敖三国,虞舜提出了不同意见。 虽然庄子把虞舜的不同政见写的很隐晦,“昔者十日并出……”。 我们结合其它的国学典籍,依然可以大致的解读出来。 《山海经.大荒南经》里说: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山海经.海外东经》:有扶桑,十日所浴……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山海经.大荒西经》: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由此可见,所谓“十日并出”,“十二月”,指的是发源于伏羲时期的天干地支《历法》。上古鸿蒙初开,有了《历法》,就有了时间观念,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开始,也是天道的化身。 古人靠天吃饭,《历法》就相当于现在的《宪法》,高于其它法律。从这个角度上讲,虞舜其实是告诫唐尧:您违宪了!帝王只是上天的仆从,您不能替天行道,想灭谁灭谁。生死兴衰,有天道,不能由帝王决定。 这个故事是“越俎代庖”的另一个版本。 而且,在民间传说中,虞舜出身贫苦,正是披衣、善卷、许由等人推荐他为唐尧的继承人的。 《庄子》里,还有一些跟“越俎代庖”主题关联的记载,限于篇幅,不一一解析,把这些记载融合起来,构成一段鲜活宏大的历史主题。 在这个宏大的背景下,尧帝一厢情愿的想举贤任能,许由义正词严的坚持体制高于政治。 根据“藏天下于天下(<庄子.大宗师>),天地等同人身”的国学观念,天道不正是现在所谓的民主吗! 越俎代庖,意境由此宽泛无边。 而隐士这个群体的存在,也迫使我们思考:难道在世俗视野之外,真的存在另一个“江湖”?在那里,帝王只是仆从,隐士才是主角。《庄子》,您究竟是本玄幻小说,还是一部江湖秘笈
宁夏河套平原,引黄河水灌溉,已有2000多年历史,由于河道的左右摆动不停,灌区人口的增减变化,农牧业经济的此消彼长等多种原因,使渠道的兴废变化很大。 见诸史志记载的有汉代高渠,北魏艾山渠,唐代七级渠、光禄渠、御史渠、特进渠,西夏昊王渠,元代蜘蛛渠、太平渠、白渠,明代靖虏渠、柳青渠、石灰渠、通济渠、羚羊夹渠,清代昌润渠、滂渠、复盛渠、天水渠以及民国时的湛恩渠、云亭渠等,今皆不见。 考究其消失的具体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 废弃后为新开渠道所代替 废弃后为新开渠道所代替,如高渠、艾山渠、昊王渠、靖虏渠均属此类。 古高渠,「 ”观旧渠堰,乃上古所制,非近代也”。「 ”计昔为之,高于河水不过一丈,今日此渠高于河水二丈三尺,渠溉(既)高悬,水不得上”。可见古高渠,由于河床下切,不能上水而废弃。 刁雍遂在「 ”古高渠之北八里、沙洲分河之下五里处,平地凿渠,宽十五步深五尺,筑起两岸令高一丈。北行四十里,还入古高渠,即循高渠而北行八十里,合百二十里,大有良田”,新渠建成后名曰「 ”艾山渠”。「 ”溉官私田四万余顷”(作者注:四万余顷相当于今青铜峡河西灌区的全部灌溉面积,艾山渠按其规模,引水能力为40立方米/秒,不可能溉田四万余顷,疑记载或传抄错误),「 ”使官课常充,民亦丰赡”。 到宋代,西夏主李元昊对艾山渠进行扩整,使渠宽二十余丈,长达三百余里,扩整后名曰「 ”昊王渠”,亦称「 ”李王渠”,灌地多少,持续多久,志遗莫考。 到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年),宁夏巡抚王珣,为绝虏寇,兴水利,对已废弃的昊王渠又行修复,并更名「 ”靖虏渠”。 王珣以落低渠首及渠身的办法,想使渠口进水,结果以「 ”石坚不可凿,沙深不可浚,财耗力困,竟不能成,仍为废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在黄河上兴建青铜峡枢纽,1960年2月截流后,将黄河水位抬高,河西一号电站尾水比原河床抬高2米以上,使新开的西干渠进水有了保证,西干渠沿昊王渠由南向北延伸,多次与昊王渠穿插而过,有的段落如西干渠桩号33~46公里就沿用昊王渠渠槽,桩号52~78公里,两渠平行,相距二三百米。西干渠全长112.6公里,规模小于昊王渠,它灌溉着昊王渠上中游灌区的黄羊滩、平吉堡、镇北堡一带荒地。 改修后渠道易名 改修后渠道易名,如七级渠、光禄渠、蜘蛛渠、太平渠、复盛渠、湛恩渠、云亭渠均属此类。 七级渠,开凿时间不详,唐大历八年(773年)八月,吐蕃寇灵州,郭子仪败之于七级渠。 宋元丰四年(1081年)「 ”奉诏讨夏国,围灵州城十八日不能下,夏人决七级渠以灌营,遂以溃归”。 经实地考察,唐、宋时七级渠的地理位置与元、明时的秦家渠以至现今的秦渠流经路线大致相同,彼此间有因陈沿革关系。 宋代以后,七级渠名消失,秦家渠名出现。 现今秦渠长60公里,实灌面积40万亩。 光禄渠,开凿原始,无从考究,《新唐书》《旧唐书》之《李晟传》均载,李听(李晟之子)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五月,以功授夏、绥、银、宥节度使,十五年(820年)六月改任灵州大都府长史、灵盐节度使。 「 ”境内有光禄渠,废塞岁久,欲起屯田,以代转输,听复开决旧渠,溉田千余顷,至今赖之”。《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二「 ”宁夏镇”记载,光禄渠在所(即灵州守御千户所)东,志云「 ”渠在灵州,本汉时导河溉田处也”。今之汉渠(又名「 ”汉伯渠”)相传创始于汉,与光禄渠可能有因承沿革关系。今汉渠全长44.3公里,实灌面积20万亩。 蜘蛛渠,即今「 ”美利渠”,可能是元代西夏行省郎中董文用、河渠提举郭守敬二公所开。以后河流背北趋南,渠口高淤,水莫上。 明嘉靖壬戌(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毛鹏奉命抚夏,命丁夫三千人,于旧渠口之西六里许,另作新口,设进水闸一座六空,其旁凿减水闸一座五空,开新渠七里,宽六丈,深二丈,复入于旧渠,月余而成,易名美利,盖取乾始美利之意。 太平渠,相传创始于元代,始名「 ”贴渠”,在中卫县城西南边墙(长城)抵河处开口,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西路同知高士锋重修,并改新口于头塘滩,渠道延长至六十里,灌地二万三千余亩,易名「 ”太平渠”。 新中国成立后,曾予整修,随后并入美利渠,为其支干渠。 复盛渠,创始于清代,旧名「 ”新渠”。 民国六年(1917年),河渐向东,渠身改建于高桥之南,改名「 ”复盛渠”。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渠道上段被河水冲断,又改由柔远北之门家桥,美利渠上建闸引水,渠长二十六里,灌地四千八百亩。 湛恩渠,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宁夏知府赵维熙与宁夏满营副都统志锐为解决满营旗民生计,在靖益堡唐渠西开口引水,浇灌贺兰山下荒地万亩,名曰「 ”湛恩渠”,旗民德之。 后因沙压过甚,水不畅流,居民迁徙,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春,复于渠口下五里处另开新口,并将渠身宽劈深挖,遂更名曰「 ”新开渠”,从此水流通畅,垦辟田亩,日见增加。 云亭渠,为民国时宁夏省主席马鸿逵用军工和民工修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十一月一日兴工,至二十四年(1935年)五月十日竣工,开口于惠农渠二渠桥旁,北流至平罗县通吉乡境内归入黄河,长约120里,可灌地十数万亩。马鸿逵以其父马福祥(字云亭)之字取名「 ”云亭渠”。 新中国成立后,考虑政治影响,改名「 ”民生渠”,为惠农渠支干渠,灌溉着今银川市属的永宁、贺兰二县及兴庆区农田四万亩。 并入他渠后降为支渠 有的并入他渠后降为支渠,如昌润渠、滂渠、羚羊夹渠、石空渠、柳青渠、天水渠均属此类。 昌润渠,系清雍正四年至七年(1726~1729年)侍郎通智开惠农渠时,将黄河支流六羊河(又名「 ”柳杨河”)改造成渠,名曰「 ”昌润渠”,原接引惠农渠水,后因两渠一口,不够分灌,乾隆三十年(1765年)另由宁夏县通吉堡溜山子开口,至永屏堡归入黄河,更名「 ”复兴昌润渠”,长一百三十六里,灌地十万一千八百亩。 滂渠,亦是通智开昌润渠后又于其傍建滂渠。 道光五年(1825年)因河崩渠废,平罗知县徐保字于距原渠口以下数里之温家桥地方另劈新口,至渠阳堡归入黄河,渠长六十里,溉田二万六千四百亩。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将昌润渠、滂渠二渠并入惠农渠作为支干渠。 中宁县七星渠,因黄河主流偏北后,来水量减少,决定上延渠口到中卫县申家滩羚羊夹渠口(又名「 ”夹河渠”),上延工程于1972年11月开工,1978年4月竣工,宽辟夹渠14公里,夹渠并入后降为支渠。 石空渠,创始年代不详。明弘治六年(1493年)参将韩玉修浚后,长七十二里,溉田一万七千亩。清乾隆年间更名「 ”胜水渠”,自得胜墩黄河左岸开口,至东南倪家营子入黄河,长七十里,灌田二万亩。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又更名「 ”新生渠”。 1958年新开中宁跃进渠,其上段16.5公里,是扩建利用新生渠,以下为新开渠段,新生渠从此消失,其下段成为跃进渠支渠。 柳青渠,始建年代无考。明天启五年(1625年)曾予整修,原进水口在泉眼山下,直引黄河水灌溉,渠长约40里,灌田9200亩。 灌区为枸杞种植中心,久享「 ”宁安枸杞”之盛誉。 1956年并入七星渠降为支渠。 天水渠,是宁夏知府赵维熙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接引河东汉渠退水清水沟开天水渠,长三十六里,灌田万余亩。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1年春将秦渠上段扩整并在郭家桥建闸,给新开的农场渠供水,当年建成,渠长31.6公里,引水能力18立方米/秒,计划灌地17万亩,天水渠灌区改由农场渠供水,天水渠因此消失。 被水库淹没而消失 石灰渠、通济渠即属此类。 石灰渠,明正统四年(1439年)宁夏巡抚金濂曾疏浚过。清康熙年间,渠口壅崩,民力不及,提督俞益谟捐千金建闸疏滞,一时有「 ”千金渠”之称,自铁桶堡碾盘滩开口,至广武堡五塘墩止,长六十里,溉田一万三百亩。 民国初年,改名「 ”丰乐渠”,延长至七十四里,溉田一万四千亩。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将该渠与长永渠合并,定名「 ”丰长渠”,新开口于枣园沈家营黄河左岸,溉田三万六千余亩。 20世纪60年代,青铜峡水库蓄水后,广武十里碑以下渠随地被淹没,丰长渠废除,其上段成为由跃进渠供水的支渠。 通济渠,在张恩堡,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付朝宇自堡之西南三道湖开口引水绕堡,东流至高家嘴子入河,延长四十里,溉田二千四百二十亩。 青铜峡水库蓄水后,渠道及其灌区被淹没而废除。 还有一些河中滩渠,如乏马滩渠,灌地千余亩,硝黄滩渠,溉地二千余亩,均被水库淹没而消失。 文章选自《塞上江南:宁夏引黄灌溉今昔》,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