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白条党参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渭源白条党参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渭源白条党参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渭源县是古老渭河的发源地,地处西秦岭山脉的南部地槽与黄土高原台地的交汇地带。北部干旱山区黄土层深厚,适合种植党参,皮肉坚实,清香甘甜,质量优良,被誉为“党参故里”。
党参是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党参Codonopsispilosula(Franch)Nannf的根,是潞党参种群在我县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中形成的独特产品—渭源白条党参,故为渭源特产。渭源白条党参根呈长园柱形,根长分枝少。顶端常有一膨大的根头(俗称狮子盘头),具多瘤状茎痕,外皮色泽黄褐色或乳白色,上部有细密横纹,下部干燥后有纵纹。鲜根断裂处有白色胶状物溢出,干燥后是黑色。横切面是微**菊花心,肉厚,体质坚实,气味特殊,嚼后干甜无渣。渭源白条党参质量领各路党参之冠,可与人参媲美。渭源白条党参的药用价值:渭源白条党参以根入药,具有补气养血、和脾胃、生津清肺、延年益寿功能,并具有防癌治癌的神奇功效。主治气短无力、津伤口渴、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清稀、肺虚咳喘等各种气虚之症。渭源白条党参的其他用途:渭源白条党参不但可以药用,还可以煲汤、食用,还能开发出党参醋、党参酒、党参膏及其他保健用品。渭源白条党参的原药及加工产品主要销往全国各大中药材市场,部分出口东南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客商和消费者的青睐。据《渭源县志》记载:我县从1963年开始就大面积栽植,种植面积逐年增加,1965年播种面积为3000多亩,1970年播种面积10000亩,1976年迅速发展到15000亩,1985年种植20000多亩,2000年以后面积已增加到8万亩左右,产量达到1500万公斤,产值1.8亿元,成为渭源县的四大优势产业之一。2010年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产量达到2万多吨。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机构专家组产品品质鉴评报告(GSDB2010(09))品质鉴评意见为:渭源白条党参外在感官特征与申报材料描述相符,主要表现在:根条长(根长20-30cm),体胖,呈长圆柱形,分枝少或无,须根少,顶端有一膨大的根头(俗称狮子盘头),具多瘤状茎痕,鲜参外皮色泽呈乳白色,上部有细密横纹,干燥后条体纵纹明显。鲜根断裂处有白色胶状物溢出,干燥后呈褐色。横切面外白内黄呈菊花心,肉厚,质地坚实。气味微香、味甜,嚼后甘甜无渣,口感好。产量高(亩产200-300kg)。品质优,药用价值高。多年来,来渭源考察中药材产业包括渭源白条党参产业的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源源不断。国务院-总理来定西视察时就看过展厅中布置的渭源白条党参;中央-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考察时来定西市参观陇西会展中心渭源县中药材展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来渭源调研中药材产业;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陈宗兴考察过渭源白条党参产业;国扶办王国良副主任也考察过渭源白条党参产业;甘肃省政协副主席栗震亚、省人大科教文卫主任也调研过渭源中药材产业;原市委书记石晶、市委书记杨子兴、市长许尔锋、政协主席牛新民都来渭源调研过中药材产业。台湾中医药大学李应东教授带领研究生来渭源实地考察白条党参。国内著名制药企业也常来考察渭源白条党参基地。近年来,省市县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省上出台了《甘肃省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扶持办法》,把我县作为渭源白条党参重点县来支持发展;市上提出了打造定西为“中国药都”的宏伟构想,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优惠政策;县上提出了建设“全国有名的中药材基地”得奋斗目标,并制定发展规划,出台优惠政策,多措并举,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包括渭源白条党参产业。我县一直十分注重打造渭源白条党参品牌优势。2000年9月我县被中国农学会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党参之乡”;2003年渭源白条党参及其制品经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定为原产地标记产品;2004年渭源县新寨镇被省农牧厅认定为无公害中药材(党参)产地,并经过了复查换证;2005年渭源县被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为省级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区。完成了“条宝”牌党参、“得林”、“颜裕”及“晓梅”牌系列中药材产品的商标注册及“渭源白条党参”证明性商标注册。制定完成了“渭源白条党参饮片加工质量地方标准”和“渭源白条党参生产质量安全地方标准”,正在与质监局衔接评审和颁布实施。
地域范围
渭源白条党参产区地处黄土高原边缘与西秦岭北坡区,甘肃省中部,属定西市六县一区之一,距省会兰州184公里,距定西市区98公里,地跨东经103°44′—104°20′。北纬34°53′---35°25′之间,南北宽56公里,东西长60公里,总面积2065.51平方公里,海拔1930-3941米。东连陇西,南接漳县、卓尼,东北与定西接壤,西北和临洮毗邻,西南与康乐、临潭隔洮河相望。全县辖8镇8乡,210个行政村,2645个村民小组。共有34.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02万人。有汉、满、蒙、回、藏5个民族,其中汉族占99.77%。耕地面积80.53万亩,其中山地67.65万亩,川地10.51万亩,塬地2.5万亩;川台地中有水地8.32万亩。渭源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土壤深厚肥沃,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的一年一熟农业区,河谷地区水源主要是境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北部山区水源主要依靠天然降雨和集雨节灌,南部二阴区地下水源丰富。全县内无大型工业,无工业污染,为天然绿色食品生产区。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党参是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党参Codonopsispilosula(Franch)Nannf的根,是潞党参种群在渭源县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中形成的独特产品—渭源白条党参,故为渭源特产。渭源白条党参根呈长园柱形,根长分枝少。顶端常有一膨大的根头(俗称狮子盘头),具多瘤状茎痕,外皮色泽黄褐色或乳白色,上部有细密横纹,下部干燥后有纵纹。鲜根断裂处有白色胶状物溢出,干燥后是黑色。横切面是微**菊花心,肉厚,体质坚实,气味特殊,嚼后干甜无渣。(2)内在品质指标:渭源白条党参营养丰富,理化指标为:粗脂肪大于50g/kg,粗蛋白大于120g/kg,粗纤维小于53g/kg,总糖大于550g/kg,水分小于14g/kg,无氮浸出物大于750g/kg,灰分小于34g/kg。(3)安全要求:渭源白条党参生产严格按照《NY5318-2006无公害食品参类》要求执行,生产应按照《陇南市宕昌党参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和田间投入物,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剧毒农药,严禁使用植物生长激素,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经农药残毒检查合格后方可上市销售。渭源白条党参严格按照甘肃省地方标准DB62/816-2002--定西地区无公害中药材党参质量安全进行生产和管理,合理施用农业投入品,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剧毒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检测合格。
移栽党参的正确方法
1、选种:种植党参之前,需要将种子放在40℃的温水中浸泡,然后捞出放在湿布上催芽,约5~6天之后即可播种。2、种植:将处理好的党参种子,按照一定距离种植在土壤中,然后盖上一层薄土,适量浇水即可。3、环境:党参喜温和凉爽气候,耐寒,根部能在土壤中露地越冬。
党参的生长习性
党参幼苗喜潮湿、荫蔽、怕强光,播种后缺水不易出苗,出苗后缺水可大批死亡,大苗至成株喜阳光充足。适宜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土质疏松而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栽培,喜温和凉爽气候,耐寒,根部能在土壤中露地越冬。
参苗生长一年后,春季或秋季定植,移栽时将参苗挖起,剔除损伤、病弱苗,按行距20~30厘米开沟深16~18厘米,株距7~10米,定植后应灌水,苗活后少灌水或不灌水,雨季及时排水,防止烂根。
1、堆栽法:挑选适合党参栽种的地快,将农田耕松耙平,堆积地以凌长150~200cm的方形为宜。备好底肥、沤肥和腐殖质土,依据堆积总面积用木材在地快四边钉桩,随后取两边切成偏平状的树棒,拼成“井”字型,从下向上先后叠起来,收拢成塔形。在第一步内铺平一层层薄土,随后在挨近木棍边沿周围间隙处排污参苗,间隔10cm,根朝内斜放,芦头向外,切忌将芦头外露,红薯苗摆好后,遮盖一层层细土,与参苗卡紧,随后再架木棍,排苗,留意二层幼苗应与第一步分开;木棍与木棍中间约5cm高。那样一层底肥一层薄土,上面一层幼苗,逐层往上面堆。高宽比以120~150cm为宜,过高麻烦管理方法。以便有利于上肥,可在堆栽时,在土丘管理中心竖一整木柱,待堆好后,将桩抽出来,将粪水灌进穴中,随后用青石板或草盖好。也有效小竹捆成直_18~20cm的小捆站立中央政府,上肥时可将肥水沿小竹顶淋下,那样能够防止目久侵蚀土壤,堵塞孔穴。堆栽历年从孔穴上肥1次。苗出后次年搭架。堆栽比直播的生产量约高2倍,并且此法平稳靠谱,参根条直根须少。在房前屋后均可堆种。
2、插栽法:党参用直_10~12cm,下边削尖的牢靠本棒,在适合栽种党参的土里开洞,行间距20~25cm,株间距10~20cm,深约60~70cm,在洞内灌进人粪作基肥,填写小量细土至洞边约15cm处,卡紧,随后将健硕参苗直插进洞,土夯实。苗出后次年搭架,历年春天沿党参周边上肥1次7。种植党参要搞好田间管理。培土除草:消除野草是保证党参高产的关键对策之一,因此封行前应勤除杂草、松土。翻土宜浅,防止损害参根,封行后已不翻土。通常移栽后头年锄草3次,即4~6月各1次,种植后2年左右,历年初春出芽后锄草1次。施肥:移栽种活后,历年5月上中旬当苗宽约30cm时,追肥人粪尿1次,1亩1000~1500kg,随后松土。或融合初次锄草翻土,1亩施入基肥10~15kg;融合再次翻土1亩施入过磷酸钙25kg,肥施入根处周边;在冬天1亩地施厩肥1500kg上下,以推动党参第二年苗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