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有危害,一定要给当地相关部门施压解决.
这有篇报告
规模化猪场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形式及危害
规模化猪场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有三个方面:粪便、污水和恶臭.
2.1粪便污染 据试验资料分析,每头猪每天大约产生5.5L排泄物(不包括冲洗圈舍的废水),每年大约排泄9.53kg的氮.一个万头猪场(按中猪计)每年至少向猪场周围排放1.26万吨的粪便,由于猪对饲料中氮的吸收率很低,大量的氮随粪便被排出体外后,在土壤中累积,超过其单位面积生态环境再循环需求.而且通过雨水的冲刷会造成地下水源和地表水源的污染.而且粪便中含有大量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物质.
2.2污水 由于我国畜禽养殖企业长期以来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环保意识极差,对粪便污水管理落后,致使大量的粪便随冲洗水直接流失,甚至有的将粪便直接排入河流中,严重污染了大江大河的水质.猪场排放的粪尿污水中的生化指标极高,其中COD(化学耗氧量)和BOD(生物耗氧量)远远超过国标.高浓度的有机污水排入江河湖泊中,造成水质不断恶化,其中污水中高浓度的氮、磷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使藻类过度生长,从而导致鱼类的大量死亡(Roland等,1993)严重威胁水产业的发展.畜禽粪便污染物不仅污染了地表水,使地表水中的硝酸盐含量超出允许范围(50mg/L),其有毒、有害成分还易进入到地下水中,严重污染地下水.一旦污染了地下水,极难治理恢复,将造成较持久性的污染.同时养猪场在污染周围环境的同时,也污染了自身的环境,严重地影响了畜牧养殖业的自身可持续发展.天猫美国普卫欣提示:雾霾天气出行记得做好防护。
2.3恶臭及氨 粪便的臭味是指粪便中含有的或在贮存过程中释放出来的挥发性成分.由于规模化猪场对粪便没有进行有效处理,相当部分的猪场散发出非常难闻的气味,严重地污染了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目前已有160种挥发性成分从粪中鉴定出来(O,Neill and Philips,1992).在粪尿中还发现80多种含氮化合物,其中有10种与恶臭味有关.降低粪中氮的排出会降低粪中的挥发性物质,从而减少粪便的臭味.Hobbs等(1996)研究表明,降低日粮中蛋白质水平和理想蛋白质的摄入量,会明显减少粪中多种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另外,粪尿在发酵时会产生氨气、SO2、NO2、胺及氨基酸衍生物等.尽管氨气与粪臭味之间相关不大,但大量研究表明,环境氨气浓度过高会影响动物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动物采食量和日增重下降,肺炎发生率上升,性成熟推迟.因此人们仍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氨气的排放量
猪场环境取决于生产工艺、场址选择、场地规划布局、猪舍建筑设计、饲养管理设备选型配套、粪便污水处理和利用、兽医卫生防疫等,不仅对猪群生产力、健康和产品品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也与周围环境相互影响,必须因地制宜、考虑建筑设备投资和能源消耗,采取综合措施。
(1)采用合理生产工艺
猪场生产工艺包括猪群组成和周转方式、饲养方式、饲养密度、清粪方式、饮水方式、饲喂方式等。生产工艺的确定除考虑畜牧兽医技术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外,还应有利于防疫和环境改善,如采用全进全出的转群制度和相应的猪舍建筑或专业场设置;采用干清粪方式和相应的设备等。
(2)改善场区环境
新建场场地应与居民点、工厂、其他牧场、交通干线保持一定的卫生间距;场地规划应区分为场前区(生活、行政、生产附属用房)、生产区(各种猪舍)和隔离区(病猪隔离舍、粪便污水及病死猪处理设施等);场内道路应净、污分设;规划出隔离、防风、行道、遮阳等绿化地;猪舍布置应考虑防疫、生产联系,并保持适当间距,采用多点式专业场工艺时,各分场应相距3千米以上;设置消毒、淋浴、更衣、种猪展示、外销猪装运等设施。
(3)猪舍环境调控
舍内环境调控应遵循既要保障猪群生产和健康的基本要求,又尽量减少建筑、设备投资和能耗的原则。
①要通过改善场区环境和加强饲养管理来改善舍内环境,不应单纯依靠猪舍建筑和通风、供暖、降温等环境调控设备。
②充分考虑猪的适应能力并给以适当的锻炼,不要盲目追求环境参数标准。
③尽量利用自然环境的有利因素和时段(如春秋季节、夏季夜晚的温度和冬季白天的太阳辐射等),实行自然和人工设备调控相结合。
④尽量进行猪体周围局部环境的调控和供暖、降温、通风、排污的综合调控。如采用管道正压机械通风,既可实现空气加热、降温、除尘、消毒等处理,并将处理过的空气送至猪体周围,潮湿、污浊空气自然被排出舍外,又克服了负压通风存在的冬季进风端冷、出风端空气污浊,通风必须关窗不能利用自然有利条件等弊端,还可大大降低分别设通风、供暖、降温等设备的投资和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