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谷带中河道汇集上游来水,水量较丰,可供河运之便。
春秋时期从黄河河津溯汾河而上可航行到绛(今曲沃),此段通航直到近代日寇入侵,这一区段一直有航船来往。最后一次航行是1963年从临汾运粮20万千克到河津。
明代北京修建故宫,就从管涔山伐巨木顺汾河而入黄河,到郑州北顺卫魏运河北上,或到山东东平湖走京杭大运河到北京。
历史上山西人口剧增,百姓炊饮皆用柴火,盖房建屋又需大量木材,山区林木大量砍伐,导致水土流失,所以原本汾河常年清流滚滚,到了明代,便被描述成“太行山浊分流”,即那时汾河已成浊流。上游林木日稀,水土的涵养力日降,所以汾河不再清水长流,而是雨天洪水浩浩,雨后细流潺潺,失去了上游的调节功能,逐渐转向为季节河。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汾河的中游终于断流。今天不得不引黄济汾,调黄河之水供太原工农业所需。
由于山西气候决定供水不足,所以可用于航运的也就区区汾河下游一段。五大盆地中其他河流都不能通航。五大盆地聚左右两岸之水,有可自流灌溉之利。
新中国成立前的农田自流灌溉都限于修渠引水,即在上游开挖沟渠引水浇灌下游。一部分引裂谷中泉水,一部分引河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大兴水利,在各大河及支流修建大小水库,提高水头,扩大灌溉范围,同时引洪水以储蓄于库中,待汛期后可长期灌溉。山区中河道狭窄农田较少,且河流摆动,常迫使一岸可通渠,另一岸无水渠可建。只有盆地中水库才可引水做大面积浇灌。最早引水灌田的当属晋祠,春秋时期当地人用晋哀公手下智伯引水攻城之渠水灌溉农田,至今已有2400多年。
初步统计,大同盆地自流灌溉农田有36万亩,忻州盆地有33万亩,太原盆地有74.6万亩,临汾盆地有41万亩。
大同盆地建大型水库一座,中型水库9座,共蓄水8亿多立方米。其中最大的册田水库蓄水5.8亿立方米,只是此库为北京专用,为首都提供水源,而大同人民只有坝下溢水可用。忻州盆地有中型水库6座,蓄水8000余万立方米;太原盆地大中型水库6座,蓄水9亿立方米;临汾盆地有中型水库6座,蓄水2.6亿立方米;运城盆地只有中型水库4座,蓄水1亿立方米。
这些水库是五大盆地自流灌溉的主要水源地,因各大盆地中大部分河流平时水少得可怜,春灌时更近乎断流,只有依靠库中蓄水才得以解农业之急需。庄稼有了水,才算得到基本保证。所以新中国成立前后农业产量一对照就能显示出大兴水利之功效。新中国成立前山西每年产粮260万吨,平均亩产不足百斤,到1994年山西全年产粮890万吨,亩产平均360多斤,提高近三倍。其中水的作用是最根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