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有可为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16:21:56
字号:

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有可为

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有可为

在河北沧州,经过多年盐碱地整治和小麦品种选育,旱碱麦种植面积超过百万亩;在江苏如东,当地于沿海滩涂推广油菜种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让盐碱地变成农民的“增收田”……

盐碱地的改良研究及开发利用不断取得新进展,曾经的不毛之地正变成新绿洲。

耕地扩容提质增效的重要来源

盐碱地在世界范围广泛分布,一度被视为土壤的顽疾、贫瘠的代表。

当土地含盐量超过6‰时,作物出苗率将低于50%,产量将减少90%。

作为人口大国,中国耕地后备资源总体有限,可开垦并能稳定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尤其有限。

而盐碱地数量多、潜力大,全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盐碱地已成为耕地扩容提质增效的重要来源。

中国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集聚优势资源,全力攻克盐碱地利用难题。

从开展土壤盐渍化治理示范,到推进专项普查摸清“家底”,从组建国家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到成立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协同推进盐碱地治理和综合利用,使得盐碱地面积不断减少,重度盐碱地面积比例逐年降低。

从秋收情况来看,经过综合治理和改良后的中轻度盐碱地,平均单产水平能够达到正常地块的80%到90%。

要用好科技和市场力量

挖掘盐碱地的增产潜力,需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盐碱地的形成有其内在复杂机制,对它的治理利用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

中国治理利用思路逐渐由“改地适种”向“改种适地”转变,从耐盐碱粮油、经济等作物品种选育上进一步寻求突破口。在此基础上,用好耐盐植物、咸水、盐碱土等盐碱地独特资源,依托降盐、控盐等技术集成,打造盐田生态系统养殖、经济盐生植物等特色产业,有助于从更大的广度挖掘农业生产潜力。

盐碱地治理离不开资金投入,需要引导各方面力量参与进来。

国家在盐碱地治理方面下了很大力气,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配套体系。

实现盐碱地治理更大成效,需要在关注技术创新的同时,不断提升社会资本治理盐碱地的积极性,加强引导和规范。

只有更好运用市场力量,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盐碱地治理才会形成更大的梯次带动效应。

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盐碱地综合利用,有序推进是原则。用好盐碱地,不是说要把所有盐碱地都开发为耕地,也不是说所有可开发的盐碱地都同步开发。有序推进,实质是尊重生态规律。

无论节水控盐,或是种稻改碱,还是以渔治碱,都要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尤其是水资源保障能力,落实生态保护,实现人地协调。按照“节水优先、绿色发展”原则,推进过程应与高标准农田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相融合。

中国14亿多人口,一天就要消耗约70万吨口粮、9.8万吨油。

开发利用盐碱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通过治理赋能、生态赋能、科技赋能和产业赋能,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定能让更多盐碱地变身新粮仓,“长”出更多好产品、好产业,助力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最近,袁隆平院士的团队在盐碱地上种植了1000亩水稻,变成了一片似乎难以种植庄稼的?荒地?。试种基地位于内蒙古杭锦旗杜桂塔拉镇盐碱地水稻改良研究示范基地。基本建设已完成约80%,预计一周内完成。1000亩海米试种将为以后大规模试种提供数据样本,支持该地区的持续创新和产业化推广,在增加当地农民收入的同时增加产量。1000亩海米试种将为以后大规模试种提供数据样本,支持该地区的持续创新和产业化推广,在增加当地农民收入的同时增加产量。

据统计,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是国家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今年90岁的袁隆平院士一直痴迷于水稻研究,并带领一个团队解决了水稻技术问题,这已成为人们关注的最新成果。根据袁隆平今年4月提出的?海稻?发展目标,10年内将培育耐盐性3/1000至6/1000、耐碱性pH9以上的耐盐碱水稻品种,年推广面积1亿亩,平均亩产300公斤,每年增产粮食300亿公斤。袁隆平院士在内蒙古杭锦旗建立盐碱地水稻改良研究示范基地,在盐碱地种植水稻改良示范田1000亩。目前,海稻R&D中心内蒙古分中心即将建成,通过智能设备监控农田状况,逐步实现智能农业的新模式。根据袁隆平今年4月提出的?海稻?发展目标,10年内将培育耐盐性3/1000-6/1000、耐碱性pH9以上的耐盐碱水稻品种,年推广面积1亿亩,平均亩产300公斤,每年增产粮食300亿公斤。袁隆平院士的海米团队正在独贵塔拉镇建设海水稻研发中心内蒙古分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约80%,预计一周内完成。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956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