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秸秆还田之后,小麦常出现缺苗断垄,即使出了苗,根系扎在秸秆之中,出现苗黄苗弱。主要还是因为秸秆粉碎程度不够,翻到土壤之中,空隙大,不利于根系下扎。对于这种情况,要提高秸秆的粉碎程度。同时,在整地时,深耕能踏实土壤,有利于小麦出苗。
2、秸秆腐熟之后才能转化为养分,而这个过程需要肥料或者腐熟剂促进,和小麦争夺养分。所以,在施底肥时,要适当增施氮肥,促进秸秆腐熟,防止小麦因缺营养而发黄。另外,冬前浇越冬水,加入腐熟剂,也有利于秸秆的腐熟。
3、秸秆还田之后,土传病害和虫害增多,主要还是因为秸秆没有完全腐熟造成的。就像粪肥没有腐熟入田,加重病虫害的发生。在促进秸秆腐熟的基础上,应提高拌种质量,杜绝白籽播种,预防病虫害发生。
4、对于秸秆,一直没有一个好的出路。秋收之后,如果秸秆能有其它的用途当然是最好的。秸秆还田时,注意上面三个方面,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下茬作物的生长。
秸秆还田技术措施及建议有哪些?
目前,关于玉米秸秆还田这一问题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供肥能力;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秸秆还田会导致土壤跑风漏气,水分散失,下茬作物出苗不齐,加重病虫害等弊端。笔者认为秸秆还田是应该大力推广的一项培肥地力技术,在生产实践中要克服一些弊端,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操作,实现既改善了土壤供肥能力,又提高了作物产量,更降低了肥料投入成本的综合效益。
一、在实施玉米秸秆还田技术上只想说明一点,就是还田要结合整地同步进行,对于南方还田后很快就要种植下茬作物的地块,可采用粉碎还田与旋耕整地相结合,秸秆粉碎后再旋耕一下,可以使秸秆更加细碎,容易分解,方便下茬种植。对于北方还田地块可以采用还田和深翻整地相结合,使粉碎的秸秆翻入深层土壤,利于微生物分解。
二、为了秸秆还田技术发挥更好的效果,有四点建议:一是要坚持粉碎得越细越好的原则,尽量原则揉搓式还田机械,长度控制在3~6公分,这样就可以避免上文所说的导致突然跑墒、漏风、出苗不好等问题。二是玉米秸秆还田后,土壤微生物在分解过程中需要消耗土壤中氮元素,所以要按照每百斤秸秆补充10公斤碳铵。
三是秸秆还田要控制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一般每亩还田400公斤为宜。四是为了避免上文提到的病虫害问题,对于病虫害严重的玉米秸秆不要还田,要移除地块。
综上所述,玉米秸秆还田也要讲究方法,注意细节,把这项技术的作用发挥出来,实现一技多效。以上为个人观点,难免偏颇,如有不妥请多谅解。
应对技术措施及建议
1.根据动力的大小来选择配套的秸秆还田机。一般大型秸秆粉碎机发动机马力较大,秸秆粉碎效果好,细碎而均匀。秸秆粉碎的长度应在5?cm?以下,整地时秸秆与土壤搅和均匀,尽量减少对下茬作物的影响。
2.秸秆还田后及时耕翻。玉米收获后,应及时将秸秆粉碎并尽快整地将秸秆翻耕人土。此时玉米秸秆中水分、糖分相对较高,易于粉碎,也易于腐烂分解,尽快变为有机质肥料发挥肥效。大力推广玉米联合收获一秸秆粉碎还田一机械深耕(松)+旋耕整地一小麦精量播种技术。耕翻深度达到30?cm?以上,可以减少病虫害危害和大量秸秆对小麦出苗的影响。
3.科学增施氮磷肥。新鲜的玉米秸秆中C/N值较高,一般为65~85,秸秆在土壤中腐熟分解的过程中会出现微生物与下茬作物争肥现象。在秸秆还田的同时,要配合施用碳酸氢铵或尿素等肥料,以补充土壤中速效养分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地配施适量化学氮肥可以提高氮效率,增加产量。玉米秸秆亩还田量在400~600kg?时,应在整地时亩施人碳酸氢铵30~50kg?或尿素15~20kg。
4.及时防治病虫害。一般条件下,秸秆还田后病虫害有加重发生的趋势。未腐熟的秸秆为地下害虫提供了食物和繁殖条件,病虫害发生严重的地块不宜秸秆直接还田。
5.多措并举确保土壤不架空。玉米秸秆被翻压后对土壤有架空现象,使秸秆腐熟分解速度减慢,并影响小麦种子发芽及麦苗生长发育。因此,整地播种时必须采取措施沉实土壤,如耙透耙实、足墒播种、播后镇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