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选择作再生稻栽培的适宜品种,提高再生稻栽培产量和效益,为示范户和广大农户提供观摩培训现场,特进行该项试验。
一、试验基本情况
1、试验设计
试验共选用10个作再生稻中稻品种(组合):F优498、Y两优9918、两优2469、C两优343、川优5108、两优996、富优21、Y两优7号、C两优608、准两优608,对照为双季稻:早稻品种为金优463,晚稻品种为天优华占。试验共设11个小区,每个作再生稻的中稻品种(组合)设一个小区,双季稻设一个小区,所有小区种植在同一丘稻田,小区面积334㎡。小区采用顺序排列,小区周围设有保护行。
2、试验田基本情况:
试验田选在衡山县开云镇金龙村(开云镇水稻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海拔高度57.5米,土壤为黄泥田,肥力水平中等,前作冬闲。
3、试验期间天气状况:试验期间气候基本正常,未发生干旱与水灾,未受灾害性气候影响。
二、试验方法
1、播种期:再生稻和双季早稻于3月27号播种。双季晚稻于6月20号播种。
2、移栽期:再生稻和双季早稻于4月27号移栽,双季晚稻于7月18号移栽。
3、插植密度:再生稻按20×(16.7+33.3)/2(cm)规格插秧,每蔸插3—4苗(2粒谷),每667㎡插1.33万蔸,约4.7万基本苗;双季早稻按16.7×(16.7+33.3)/2(cm)规格插秧,每蔸插3—4苗(2粒谷),每667㎡插1.6万蔸,约5.6万基本苗;双季晚稻按16.7×(16.7+33.3)/2(cm)规格插秧,每蔸插4—5苗(2粒谷)。每667㎡插1.6万蔸,约7.2万基本苗。
4、施肥与管理:再生稻前季大田亩施优质有机肥600公斤,40%复合肥30公斤作基肥;插后7天亩施尿素7公斤,氯化钾5公斤;晒田复水后亩施尿素3公斤;齐穗后20天(收割前10天)亩施尿素15公斤作再生苗萌发肥;前季收割后立即喷施防病虫药剂加每667㎡2克“九二0”,150克磷酸二氢钾,收割后3天每667㎡施尿素5公斤,氯化钾3公斤;破口抽穗40%时每667㎡用谷粒饱100克兑水40公斤喷施。双季早稻大田亩施优质有机肥600公斤,40%复合肥30公斤作基肥;插后7天亩施尿素5公斤,钾肥3公斤。双季晚稻大田亩施40%复合肥30公斤作基肥;插后7天亩施尿素6公斤,钾肥5公斤;晒田复水后亩施尿素1.5公斤。再生稻前季和早稻插后灌浅水活蔸,分蘖始期至始穗前采用湿润灌溉,每667㎡苗数20万时排水晒田,晒至田中开丝坼时复水;施药期、施肥期、抽穗期灌浅水,保持田间薄水层;齐穗后湿润管水,干干湿湿壮籽;成熟前7天断水干田,做到收割时田面较硬实。再生稻前季收割后立即灌浅水,再生苗齐苗后采用湿润灌溉,始穗至齐穗期灌浅水,齐穗后湿润管水,成熟前7天断水干田。晚稻插后灌浅水促蘖,分蘖始期至始穗前采用湿润灌溉,每667㎡苗数20万时排水晒田,晒至田中开丝坼时复水;施药期、施肥期、抽穗期灌浅水,保持田间薄水层;齐穗后湿润管水,干干湿湿壮籽。成熟前7天断水干田。
5、适时收割:再生稻前季成熟度95%时收割,统一采用机收,收割时留禾桩40cm高。
三、观察记载内容
1、生育期记载:再生稻前季和早晚稻记载播种期、移栽期、始穗期、齐穗期、成熟期;再生季记载再生苗萌发期、始穗期、齐穗期、成熟期。
2、农事活动记载:记载施肥种类、施肥量、施肥日期、晒田日期、复水日期。
3、病虫发生与防治情况记载:记载病虫发生种类和时期,用药名称,施药剂量,施药日期,防治效果。
4、灾害性天气记载:记载低温发生时期、高温发生时期、干旱发生时期、寒露风出现日期及影响程度。
5、品种特性记载:记载分蘖力、再生力、株叶型、整齐度、抗倒性能、抗病性能、后期落色等。
6、田间取样与考种:收割前1—2天测产取样,每季分小区调查50蔸有效穗,取样3蔸考种,考察株高、总粒、实粒、千粒重,计算理论产量。
7、收割:分小区单收单晒,分区计产。
四、试验结果
1、实际产量结果
再生稻两季产量Y两优9918居第一位,亩产914公斤,比双季稻亩产减产72公斤;准两优608居第二位,亩产908公斤,比双季稻减产78公斤;Y两优7号、川优5108、C两优608居第三位,亩产874公斤,比双季稻减产112公斤;川优508居第四位,亩产872公斤,比双季稻减产114公斤;C两优608、富优21、F优498、C两优343、两优2469、两优996分别居第5—10位,比双季稻减产166—332公斤。
再生稻前季产量居第1—4位的是Y两优9918、准两优608、富优21、川优5108每亩产量为693—630公斤;居第5—10位的是C两优608、Y两优7号、F优498、C两优343、两优2469、两优996。再生稻再生季产量居第1—4位的是Y两优7号、川优5108、准两优608、Y两优9918,每亩产量为262—221公斤;居第5—10位的是C两优608、F优498、C两优343、两优2469、富优21、两优996。
2、生育期
各品种不同季别生育期:再生稻前季全生育期川优5108最长,为141天,两优2469最短,为134天,其余品种在136—140天。再生季两优2469齐穗最早,在9月7号齐穗,Y两优9918齐穗最迟,在9月14号齐穗,所有品种均能在安全齐穗期9月15号前齐穗。再生季全生育期Y两优9918最长,为64天,两优2469最短,为60天,其余品种在61-62天。
3、农艺性状
株高:前季以川优5108、富优21最高,株高为110厘米,其次是P优498、Y两优9918,株高为109厘米和108厘米,其余品种株高在95厘米以下;再生季以Y两优7号最高,株高为88厘米,其次是Y两优9918、川优5108,株高为81厘米,其余品种株高均在80厘米以下。
再生能力:Y两优9918、准两优608、Y两优7号再生能力强,川优5108、C两优608、C两优343再生能力较强,其余品种再生能力较差。
株叶型:Y两优9918、Y两优7号、C两优608、C两优343、两优2469株叶型好;准两优608、川优5108株叶型较好,其余品种株叶型稍差。
④整齐度:Y两优9918、Y两优7号、C两优608、C两优343、两优2469、两优996田间表现整齐一致;准两优608、川优5108、F优498田间表现较整齐;富优21田间表现不整齐。
⑤抗倒性:准两优608、Y两优7号、川优5108、C两优608抗倒性强,其余品种抗倒性较强。
⑥耐肥能力:Y两优9918、准两优608、川优5108富优21耐肥力强,其余品种耐肥力较强。
⑦落色:Y两优7号、川优5108、富优21落色好,其余品种落色较好。
五、经济效益分析
再生稻经济效益以Y两优9918最好,达每亩1138元,比对照每亩增收290元,居第一位;准两优608比对照每亩增收277元,居第二位;Y两优7号比对照每亩增收198元,居第三位;川优5108比对照每亩增收191元,居第四位;C两优608比对照每亩增收63元,居第五位;其余品种经济效益比对照减少30-347元。
六、结论
1、Y两优9918作再生稻栽培亩产914公斤,比对照(双季稻)减产72公斤,但经济效益比对照(双季稻)每亩增加290元,且前季株叶型好,田间表现整齐一致,较耐肥抗倒,抗病能力强,产量高;再生力强,再生季产量较高。是作再生稻栽培理想品种。
2、准两优608作再生稻栽培亩产908公斤,比对照(双季稻)减产78公斤,但经济效益比对照(双季稻)每亩增加277元,且前季株叶型较好,田间表现较整齐,耐肥抗倒,抗病能力较强,产量高;再生力强,再生季产量较高。是作再生稻栽培理想品种。
3、Y两优7号作再生稻栽培亩产874公斤,比对照(双季稻)减产112公斤,但经济效益比对照(双季稻)每亩增加198元,且前季株叶型好,田间表现整齐一致,较耐肥抗倒,抗病能力较强,产量较高;再生力强,再生季产量高。是作再生稻栽培理想品种。
4、川优5108作再生稻栽培亩产872公斤,比对照(双季稻)减产114公斤,但经济效益比对照(双季稻)每亩增加191元,且前季株叶型较好,田间表现较整齐,耐肥抗倒,抗病能力较强,产量较高;再生力较强,再生季产量较高。可选作再生稻栽培品种。
5、C两优608作再生稻栽培亩产820公斤,比对照(双季稻)减产166公斤,但经济效益比对照(双季稻)每亩增加63元,且前季株叶型好,田间表现整齐一致,较耐肥抗倒,抗病能力较强,产量较高;再生力较强,再生季产量较高。可选作再生稻栽培品种。
6、富优21作再生稻栽培亩产785公斤,比对照(双季稻)减产201公斤。虽然前季产量高,但再生力差,再生季产量较低,经济效益比对照(双季稻)每亩减少30元,不宜作再生稻栽培。
7、F优498、C两优343、两优2469、两优996作再生稻栽培产量较低,经济效益比对照(双季稻)每亩减少132-347元,不宜作再生稻栽培。
什么是双季稻,双季稻和再生稻又什么区别?
水稻杂交制种是指以不育系(A)为母本、恢复系(R)为父本,按一定行比相间种植,使不育系接受恢复系的花粉受精结实产生杂种第一代(杂交种子),以供水稻大田生产用种的种子生产过程。
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技术较为复杂,要使水稻杂交制种高产优质,必须抓好以下关键技术:
(1)安全隔离。安全隔离是保证种子纯度的关键措施之一。杂交种子的纯度,直接影响杂交水稻所制种子的质量,因此,在整个制种过程中,必须认真落实安全隔离措施。隔离的方法有:
①空间隔离。隔离距离一般丘陵区为50米以上,平原区100米以上。
②时间隔离。使制种田周围的非父本品种与制种田父本的抽穗开花期错开20~25天以上。
③屏障隔离。因地制宜利用山岭、村庄、林带、果园等自然屏障,阻挡外来花粉的传入。
④父本隔离。即在制种田规定隔离范围内种植同一恢复系,不仅可以起到隔离作用,而且扩大了父本花粉的来源,有利于提高制种产量。
(2)安排好适宜的抽穗扬花期。不育系必须依靠恢复系的花粉,才能受精结实,所以,制种田的不育系和恢复系能否安全抽穗扬花,花期是否完全相遇,是制种成败和产量高低的前提。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选择安全抽穗扬花期。安全抽穗扬花期是指制种田开花期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异交结实。杂交水稻制种亲本抽穗扬花最适宜的气候条件为:日平均气温在23~30℃,相对湿度70%~90%,昼夜温差8~9℃、天气晴朗并有微风。如果有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23℃或高于35℃,或连续3天以上的阴雨天,或在盛花期有长时间的暴雨天气,将影响传粉授精。一般来说,长江中、下游各省最适宜的扬花期是:平原、丘陵地区6月下旬至7月上旬,8月上旬至9月上旬,注意避过7月份的“火南风”和9月中下旬的“寒露风”;山区为7月底至8月初,要适当安排早播,抢高温,避低温,充分利用温光资源。华南双季稻区春、秋两季均可安排制种,但要注意安排春季制种扬花期在5月中旬,以避过雨季;秋季制种扬花期在9月中旬。海南岛南部以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为开花的良好季节。北方粳稻制种区开花期以8月中、下旬为宜。
②确保父母本花期相遇。我国杂交稻制种所用野败型不育系大多从我国长江中、下游感温性的早稻品种中转育而成,生育期短。而所用恢复系都是来自东南亚品种或由东南亚品种转育而来的品种,生育期长。两者生育期相差很大。因此,通过调节两亲的播种期,使生育期不同的父母本花期相遇,是制种成败的关键。
生产上确定父母本播种差期的方法主要有生育期法(时差法)、有效积温法(温差法)和叶龄差法(叶差法)三种。这三种方法在推算父母本播种差期时各有特点,各地可根据当地的条件、季节、经验选择适宜的方法综合运用为好。
③搞好花期预测和调节。制种田亲本生育期的长短,除由亲本遗传特性决定外,还受到气候、土壤、栽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比预定的日期提早或推迟的现象,影响花期相遇。因此,必须搞好花期预测,发现有花期不遇的情况,应及早采取措施予以调节。
预测杂交水稻父母本花期是否相遇的方法很多,比较准确可靠的方法有幼穗剥检法和叶龄差法等,可用这两种方法进行分析。
经过花期预测,如果父母本花期相差3天以上,就要采取促控措施进行调节,以促进发育较慢的亲本,抑制发育较快的亲本,达到花期相遇。在措施上以促为主,促控结合,早促早控(以幼穗分化三期以前促控效果最好),力争主动。具体调节措施有肥调、水调、化调等方法。
(3)确定好合理的苗穗结构。合理的群体结构是制种高产的基础。建立制种高产群体结构的主要措施有:
①培育适龄分蘖壮秧。适龄壮秧是提高有效穗的基础。坚持在秧田培育适龄分蘖壮秧,大田靠插不靠发,依靠主茎和低节位强势蘖组成基本苗是增加单位面积基本苗数、达到足穗多穗的重要措施。
②安排适宜行比。扩大行比是增加母本有效穗数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制种夺高产的主要技术。行比依制种亲本生育期长短和分蘖力强弱而定,一般早、中熟组合为2∶12~14,迟熟组合为2∶16~18。近年来,各地在大力培育父本壮秧的基础上,将双行父本改为单行,行比改为1∶12或1∶14,进一步提高了母本的比例。
③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既可增加单位面积的基本亩数,保证合理的群体结构,获得足够的有效穗数,同时,又可抑制无效分蘖,使植株生长整齐,抽穗集中,有利授粉。合理密植的规格一般为:母本行株距10~11厘米×13~16厘米,父本插2行,行株距13厘米×16~20厘米。
④加强田间管理。田间管理前期主攻父母本群体的早生快发,以及早获得足够的分蘖苗数,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早施重施分蘖肥,浅水勤灌促分蘖,缺蔸死苗要补齐,父母本管理要并重,迅速搭起高产苗架。中期主攻父母本稳健生长,争取根旺、秆壮、中穗、短叶。施肥采取中控的原则,特别要控制氮肥的施用。同时,要适时排水晒田,以水调肥,抑制无效分蘖的发生;复水后适施磷、钾肥,使植株叶直秆壮,提高群体通透性,并加强病虫害防治。后期主攻提高每穗粒数和粒重。在施肥技术上要补施壮尾肥,即在抽穗前5~7天施速效氮肥,使后期生长不早衰。按照“足水抽穗,落干黄熟”的技术进行水分管理。同时结合喷施九二〇做好叶面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以提高异交结实率和增加粒重。
(3)采用综合措施,提高母本异交结实率。在一定苗穗范围内,制种产量主要决定于母本结实粒数。影响异交结实率的因素很多,如制种田间花粉密度小,不育系穗粒外露率不高(包颈)、父母本花期不遇等。提高异交结实率的技术措施主要有:
①科学使用九二〇。制种田喷施九二〇既可使母本穗颈伸长,解除母本包颈,提高穗粒外露率,又可增加种子的千粒重。施用九二〇方法上要做到“适时、适量、适法”。“适时”,即要求在达见穗指标(5%~10%)时,选择晴朗的天气,在上午9时前或下午4时后喷施最好。“适量”即制种田用九二〇75~150克/公顷,对水喷施,分3次喷,每天一次,连续喷3天。3次用量分别占总施用量的20%、30%、50%。“适法”,要求田间有6厘米左右的水层,使用手持式电动微型喷雾器喷施,喷头距离穗层30厘米左右。
②促使父母本花时相遇。由于父本开花早而集中,母本开花迟而分散,应采取措施,促使父母本花时相遇。调整花时的方法有:
A.赶露水,赶母不赶父。即在晴天早晨,赶去积存在母本叶面上的露水,可以降低穗层湿度,提高温度,并使穗部松散,促使母本早开花。
B.喷冷水,喷父不喷母。在每天下午 4~5时,给父本穗部喷冷水 375千克/公顷,以增加父本穗层湿度,降低温度,延迟父本开花时间。
C.喷施调花灵或硼肥。给母本喷施调花灵,可提早花时,在抽穗40%和80%时,每公顷用 0.45千克对水600千克对叶面各喷一次。喷施硼肥在母本始穗起,每隔 3天喷一次,浓度为0.15%~0.20%,有利于提早母本开花。
③人工辅助授粉。人工辅助授粉能促使花药开裂,扩大散粉范围,从而提高异交结实率。采用竹竿赶粉,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较好。要做到轻压、重摇、慢放。轻压就是沿风向轻压父本植株中部,使穗倾向母本引散粉;重摇就是连续振动稻株,促使花药开裂散粉,飞落母本行;慢放就是为了防止花粉往回飞落。一般在母本抽穗达50%左右时开始,每天在父母本开花时进行,连续3~4次。要坚持有花就赶,直到终花为止。
(4)防杂保纯,确保种子质量
①严格去杂去劣。为保证纯度,除搞好隔离外,还要认真做好除杂工作。要求分别在秧田期、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进行,把杂株劣株全部拔除。特别要注意把可能混在不育系中的保持系拔除干净。
②严格按生产规程操作。在整个制种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机械混杂。浸种催芽、播种育秧、拔秧运秧、插秧和收割,都要有专人负责,分系分期进行。特别是收割时,最易造成机械混杂,要先收母本,后收父本。单收、单打、单晒、单藏。仓库要指定专人管理,种子晒干后包装,做到种子与标签相符,处处把好防杂关。
双季稻是指在同一块稻田里,一年中种植和收获两季水稻的一种稻作制度。按其栽培方式不同,又可分为双季连作稻、间作稻和混作稻等。
双季稻在中国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最早见于公元前3世纪的《山海经》的记载。一般认为,古籍中常提到的“两熟稻”和“再熟稻”包括再生稻、混作稻、间作稻和连作稻等,反映了中国稻作缺席制度的多样性。双季稻的出现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力资源,增加粮食产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利用收割后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给予适宜的水、温、光和养分等条件,加以培育,使之萌发再生蘖,进而抽穗成熟的水稻,称为再生稻。
我国再生稻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据查,早在1700多年前就有再生稻的记载。特别是灾年,往往作为救灾的一项补充措施。
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矮秆品种的推广和杂交水稻的问世,再生稻的研究和推广工作日益活跃。四川省1976年种植266.6公顷再生稻,1977年发展到l 6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约750千克,高的达4725千克。广东省佛山市农科所利用盐籼203培植两季再生稻,头季稻每公顷产6622.5千克,第一次再生稻每公顷产4875千克,第二次再生稻达 2640千克,三季共产14137.5千克/公顷。
进入80年代,再生稻发展更快。全国已有10多个省种植再生稻。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仅有2413.3公顷,1986年为61333.3公顷,1987年达226666.7公顷,1988年发展到40多万公顷,1989年扩大到60万公顷,其中四川省占全国再生稻面积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