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引漳灌邺的方法是什么人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15:12:07
字号:

采用引漳灌邺方法的人是西门豹。引漳十二渠又称西门渠,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在魏邺地,即今河北省临漳县邺镇和河南安阳市北郊一带。

采用引漳灌邺的方法是什么人

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译文:西门豹立即发动民众开凿十二渠,对河水进行引流来灌溉民田)。引漳十二渠是中国战国初期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灌区在漳河以南(今河南省安阳市北)。

第一渠首在邺西18里,相延12里内有拦河低溢流堰12道,各堰都在上游右岸开引水口,设引水闸,共成12条渠道。灌区不到10万亩。漳水浑浊多泥沙,可以落淤肥田,提高产量,邺地因而富庶起来。东汉末年曹操以邺为根据地,按原形式整修,二堰称为十二,改名天井堰。

东魏天平二年改建为天平渠,并成单一渠首,灌区扩大,后亦称万金渠。渠首在今安阳市北40余里,漳河南岸。隋唐以后这一带形成以漳水、洹水(今安阳河)为源的灌区。唐代复修天平渠,并开分支,灌田十万亩以上。清代、民国还有时修复利用。1959年动工在漳河上修建岳城水库。两岸分引库水,灌田数百万亩,代替了古灌渠。

《史记》等古籍记为战国魏文候时邺(治今临西南四十里的邺镇)令西门豹创建(公元前422年)。《吕氏春秋.乐成》记渠为魏襄王时邺令史起创建,在西门豹后约100多年,并批评西门豹不知引漳灌田。《汉书.沟洫志》采用这一说法,和《史 记》有矛盾。后人调和两说,说是西门豹先开渠,史起又开。

扩展资料:

引漳十二渠又称西门渠,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在魏邺地,即今河北省临漳县邺镇和河南安阳市北郊一带。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引漳十二渠是中国战国初期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灌区在漳河以南(今河南省安阳市北)。

西门豹的建造方法是“磴流十二,同源异口”。“磴”就是高度不同的阶梯。在漳河不同高度的河段上筑12道拦水坝,这就是“磴流十二”。每一道拦水坝都向外引出一条渠,所以说是“同源异口”。据记载,每个磴相距300步,连续分布在二十里的河段上。根据地形考察,这二十里河段应当是安阳县安丰乡渔洋村以下的二十里河段,渠口开在拦水坝的南端,12条渠都在今安丰乡境内。

第一渠首在邺西18里,相延12里内有拦河低溢流堰12道,各堰都在上游右岸开引水口,设引水闸,共成12条渠道。灌区不到10万亩。漳水浑浊有很多泥沙,可以灌溉肥田,提高产量,邺地因而富庶起来。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末年曹操以邺为根据地,按原形式整修,十二堰从此改名天井堰。

《吕氏春秋·乐成》记渠为魏襄王时邺令史起创建,在西门豹后约 100多年,并批评西门豹不知引漳灌田。《汉书·沟洫志》采用这一说法,和《史记》有矛盾。后人调和两说,说是西门豹先开渠,史起又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引漳十二渠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949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