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奶牛泌乳期瘫痪又称产瘫、乳热,主要发生在奶牛身上。它可以发生在牛、羊和猪身上。奶牛哺乳期瘫痪的特点是体温低,四肢瘫痪,卧地不起,意识丧失,伴有咽、舌、肠麻痹。一般在产后3天内发病,3天后发病较少,病情发展迅速且严重,不及时抢救会造成死亡。母牛产后开始大量分泌乳汁,钙从乳汁中大量排出,使血钙含量急剧下降。为了弥补血钙的不足,机体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如通过肠壁吸收钙,钙在骨骼中迁移,甲状旁腺的功能调节等。
如果血钙得不到补充,可能出现持续的低钙血症,导致母牛产后瘫痪。妊娠期奶牛饲料中维生素和钙的含量不足,产前和产后奶牛胃肠道消化功能减弱,使钙的吸收率降低。典型症状,母牛发病时食欲不振,开端停止采食,有的牛呈现短暂的性兴奋,四肢无力,走动时后躯瘫痪,卧地不久不能站立,是一种特殊的卧地姿势,扣下的躯干和四肢开始头着地,但很快将前、后腿向一侧倾斜,头向一侧弯曲至胸部,并置于前肢基部一侧,处于犬类睡眠之中。
病情发展迅速,很快出现意识抑制和丧失,闭目昏迷,瞳孔放大,心跳加快,呼吸深而慢,皮肤和耳、角、蹄等末端发凉,体温降至35-36℃或更低,瘤胃和肠道蠕动停止。症状不典型,冰快光,瘫痪症状不明显。病牛情绪低落。对外界反应迟钝,但不昏睡。食欲不佳,瘤胃蠕动减少,体温正常或稍低,病牛不能站立,趴在地上,头颈部姿势不自然,呈现轻度S形弯曲。
前驱期,病牛烦躁不安,对刺激敏感,停止采食、排尿、排便,头部和四肢震颤。仰卧阶段,从前驱期迅速进入表现为四肢僵硬,步幅不匀和共济失调,站立困难,最后卧地不起。卧地后,头颈部常轻微扭曲成S形,鼻镜干燥,周围皮肤发凉,体温降至正常以下,胃肠道蠕动消失。在昏迷阶段,病牛处于高度虚弱和抑制状态,侧卧,如果不及时治疗,往往会死亡。
产前瘫痪是怀孕母畜运动机能发生扰乱的一种疾病。主要原因是营养性障碍,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其次是年老、衰弱、饲养管理失调,缺乏运动等原因诱发。本病多发生于产前数周。病初表现两后肢无力,站立不能持久,常交替踏步,逐渐发展到起立困难。严重时卧地不起,或长期卧地。奶牛多发。
治疗:1、10%葡萄糖注射液1000毫升,加入10%维生素C注射液20毫升,10%葡萄糖酸钙1000毫升,静脉注射,每日1次。2、维生素D3注射液75毫克—100毫克,肌肉注射,每日一次。3、中药:以补中益气为主,若伴有消化机能障碍,则对症治疗。可试用以下处方治疗:党参40克、黄芪40克、升麻30克、柴胡30克、当归30克、川芎25克、白术30克、牛膝20克、干姜30克、甘草20克,共为末,开水冲,候凉灌服。饮食减少加三仙各30克、大黄6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