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清江流经永福县城,昔日为桂林、柳州交通必经的水道。民国期间,仍可乘木船往返桂林、柳州。后因陆路交通日便,加之江中多处筑坝,航道被阻而废。到20世纪末只在县城附近,尚能通行木船。
洛清江永福县境内长57公里,河面宽一般40至60米;水深2米左右,可通航3至5吨船舶。自古以来是县内的主要航道。下至鹿寨注入柳江。1958年,鹿寨县在理定筑坝建电站,故断航。1970年建龙溪电站,在金山脚筑坝,此航线只余下龙溪坝面至永福县城4公里,通行3至5吨小机船。
洛清江鹿寨县境航道103公里,北通永福南接柳州水路,为境内主要航道。输出以粮食、木材、土特产品为大宗;输入以食盐、百货、苏杭杂货等商品为主。通航能力为10吨级。民国26年(1937年),每月往来营运木船达40只,207吨位,38年,营运木船达55只,320吨位。解放初期,行船仍较多。县人民政府成立后,曾多次拨款疏通航道,通航能力提高到30吨级。1952年,往来营运木帆船110只,548.4吨位。1958年修筑里定洛清江拦河坝后,中断北通永福航道。1968年,修筑江口电站拦河坝,中断南通柳州航道。又因公路、铁路运输发展,洛清江航道运输锐减。至1987年,仅县内短途水运,以木材及榨季水运糖蔗为主。
石榴河鹿寨县境内航道67公里,可通航7吨级船只,与洛清江沟通。解放前,外运以木材、粮食、桐、茶油为主;输入食盐、百货、苏杭等商品,民国26年(1937年),日往来营运木船10至15只,60吨位。解放前夕,日往来营运木船达24只,109.2吨位。县人民政府成立后,航道得到进一步改善,通航能力提高到10吨级。1957年修筑镰刀湾拦河坝,航道运输停止,只有少数木材水运。
洛江(又名中渡河)鹿寨县境内航道28公里,与洛清江沟通。民国26年,日往来营运木船33只,189吨位,外运以粮食,土特产品为主;输入食盐,百货等商品。解放前夕,日营运木船36只,153吨位。解放后,多次疏浚航道,通航能力由3吨级增加到7吨级。1956年,鹿(寨)中(渡))路通车后,航道运输逐年减少,1970年后航道运输基本停止。 义江引水枢纽工程,在临桂县,1957年冬开工,1981年3月竣工。分东西两条干渠,东渠以宛田东长岭大坝为首,连接义江东侧支流上的小堰坝15处,长36公里。西干渠以中江坝为头,连接义江西侧史流上的古落河坝、蓬莱河坝、祖庙河坝和龙江坝等20座大小堰坝,长21公里。另有两条支渠长11公里,6条斗渠长10.5公里,大小附属工程340座。设计灌溉面积5.33万亩,其中宛田0.41万亩,五通4.72万亩(含中庸),渡头0.2万亩。1990年实际有效灌溉面积4.7万亩,其中保灌面积4.3万亩。
五罗坝工程,在临桂县,属义江东干渠补助用水工程,在五合拦河坝下游700米处。为拦河木桩卵石坝,长37米,高2米,顶宽2.3米。引水流量0.4立方米每秒。1965年11月动工,1966年3月竣工。设计灌田1000亩,实际灌田980亩。
洛清江里定拦河引水工程,1958年兴建。该工程经自治区批准,由柳州专署水电局勘测设计,土质坝,设计流量22.8立方米每秒,总干渠长42.3公里,干渠长98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4.6万亩,总投资858.7万元。同年6月15日调集民工1000人作施工准备,10月20日工程全面动工,施工人数最多达6万。1960年春,坝首及排洪道竣工,共耗资430万元。因渠道工程巨大,又值经济困难时期,9月停建。
高岩电力抽水站,位于雒容镇高岩村山脚洛清江畔,工程分为三级抽水站,一级建在高岩村,为钢筋混凝土深井泵房;底板高程67米,出水口高程93米,净扬程27.8米,圆筒直径13米,建筑面积124平方米;出水口3条,内径1米,管长60米,出水量4.69立方米每秒。二级站建在满榄村,出水口高程110米,净扬程19米,出水管5条,内径0.5米,出水量1.8立方米每秒。三级站建在中雷村,出口高程120米,净扬程11.9米,出水管3条,内径0.35米,出水流量0.66立方米每秒。全工程支渠29条,长65.66公里,大小附属工程229座。高岩一级站装机容量3台1710千瓦,满榄二级站装机容量5台575千瓦,中雷三级站装机容量2台120千瓦。设计总灌溉面积8.33万亩,其中水田4.17万亩,畲地4.16万亩。
黄冕水轮泵站,位于鹿寨县洛清江上游,距黄冕治所1.6公里,拦河坝建于高浪滩。枢纽工程由连拱坝,导流孔、冲沙闸、筏道、水轮泵坝、发电厂组成,是抽水灌溉、发电综合利用工程,最大坝高5米,拱直径5米,由拱弧支墩组成双拱,长115米。右岸建水轮泵大坝1座,安装100型水轮泵1台,利用扬程36米,进水流量7.75立方米每秒,出水流量0.42立方米每秒,发电厂房长30.6米,宽8.8米,闭水高程111.5米,尾水管底部高程91.6米;紧接水轮泵坝,装机容量3台2400千瓦。左岸建水轮泵1座,长10米,安装100型水轮泵2台,装机容量200千瓦,1台用于抽水灌溉,1台用于临时发电。西干渠长7.3公里,设计流量0.4立方米每秒,南干渠长5.3公里,设计流量0.4立方米每秒;北干渠长14公里,设计流量0.15立方米每秒;支渠8条,共长14公里。设计灌溉面积0.86万亩。1968年9月动工,1969年3月坝首完工,1970年两岸水轮泵上水灌田。1969年9月发电厂房动工,1970年冬完工。1980年4月第一台机组发电;1981年7月第二台机组发电,1987年6月,第三台机组发电。
江口水轮泵站,位于鹿寨县洛清江下游江口乡洛子屯附近,为抽水灌溉、发电综合利用工程。因河床上从东岸至西岸有一条河底岩石横架,高6.1米、面宽28米至35米,拦河坝建在这条过江龙的“脊背”上。枢纽工程建连接重力坝、水轮泵室、船闸、发电厂房、档水坝,坝首东岸连拱5跨,长130米;接重力坝,长15米;西岸边拱7跨,长70米。全长215米。坝高分别为15米、12米、8米。档水副坝为土质,长130米。发电厂房为河床式,长30米,宽20米,装机容量4台共3200千瓦。船闸设计船机1架。东西两岸各安装100型水轮泵1台。西干渠长4公里,过水流量0.9立方米每秒;东干渠长13公里,过水流量0.45立方米每秒。渡槽20座,全长1589米。隧洞2处,全长240米,反虹管2处,全长390米。1968年10月动工,1977年两岸配套工程完工。 在永福县内的河流下段建有龙溪电站,装机容量1450千瓦。1970年建,筑坝在金山脚。
黄冕电站,为灌溉、发电综合利用工程。在黄冕水轮泵站坝首、灌溉工程竣工后,当年9月动工兴建发电厂。厂房长30.6米、宽8.8米,闭水高程111.5米,装机容量3台2250千瓦。1970年冬厂房竣工,发电设备因制造厂方交货延期,安装工作到1979年才进行,3台发电机组分别于1980年4月、1981年7月和1987年6月装毕发电。
江口电站,位于鹿寨县江口乡洛子村附近,距离县城33公里,为灌溉发电综合利用工程。坝址以上主河道263公里,集雨面积751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60立方米每秒。发电厂房为圆筒式,内直径24米,圆筒墙高86.9米,最大水头7.8米,设计水头6.48米,装机容量2×3750千瓦,平均年发电量3840万度,年利用时间5130小时,枯水时期最低保证出力1550千瓦。
走马河分为五斗河、柏木河等13条支渠,另于聚源闸分为徐堰河,于两河口分出沱江河,从13条支渠中分出斗渠48条。
1.柏木河。原在走马河左岸灌县朝天堰起水,至先锋乡横山子以西入县境,到新民场乡两合水汇入徐堰河。灌溉农田近5万亩,其中,郫县农田2.5万余亩。1970年,灌县段改直,起水口下移到五陡河口对岸。新渠改从横山子上瓦窑入郫县境,至苏家堰复入旧河。1971年开先锋渠引柏条河水入柏木河,先锋电站以下的灌区,改从柏条河分支先锋渠引水灌溉。柏木河灌溉郫县农田面积缩小到2300多亩。
2.五斗河。在走马河右岸灌县五陡口起水,分甲、乙、丙、丁四支由花园镇入县境。甲支在德源场以上落入漏沙堰;乙支分散入甲支和丙支;丙支合牛星堰和拦河堰之水后名“小河子”,在合作乡詹家湾附近落入清水河;丁支在邋遢堰以上流入走马河。共有分支112条,
其中郫县段80条。共灌溉农田7万多亩,其中,郫县农田3万余亩。1970年渠系改造时被废,其灌区分别改由红塔堰、向阳渠、友爱渠、红旗渠引水灌溉。
3.红塔堰。在走马河右岸灌县陈家沱起水,至郫县花园镇境内还河。灌溉农田约4000亩,其中,郫县农田1300余亩。1970年,灌县利用其堰口新开支渠,尾水在灌县土桥落入江安河。灌田1.8万多亩,其中,各斗渠尾水灌郫县农田900多亩。
4.油子河。据《蜀水考》记述,油子河属古郫江的一段故道。在走马河左岸灌县油子口起水,至陈家堰以下入县境。流至涧槽堰分为两股,一股经油子桥,另一股经赵家碾,在秦家碾合流,于团结乡永定桥以下落入府河。有分支22条,灌溉灌县农田2200余亩、郫县农田8万余亩。1971年渠系改造时被废,其灌区分别改由丰收堰、永兴渠、红星渠和红光左支引水灌溉。
5.丰收堰。在走马河左岸灌县崇义乡杨家湾起水。原名窦家堰。1971年渠道改造后,将新胜支渠以上原油子河灌区并入,更名丰收堰。灌溉农田约3900亩,其中郫县农田200余亩。
6.老堰沟。在走马河左岸灌县崇义乡老堰口起水,渠水分散落入太平堰和乌龙堰。灌溉郫县农田3000余亩。1971年被废,渠口改为新胜渠渠口。
7.新胜渠。1971年新开横支渠,在走马河左岸灌县崇义乡老堰口起水,利用老堰沟一段旧渠后,折向东北截断油子河,横穿成灌公路,至新胜乡幸福桥落入徐堰河。渠长2.639公里,底宽3—4米。有斗渠三条,灌溉郫县农田2.1万多亩。属原油子河及老堰沟灌区。灌区平面上窄下宽,利用余水较少,春灌时下游用水比较紧张。该渠集雨面积8.5平方公里,洪水威胁不大。
8.向阳渠。1970年新开横支渠。在走马河右岸灌县崇义乡江西滩起水,至该渠所属三斗渠以下入县境。在县境内横截五陡河甲、乙、丙、丁支及双涧槽、窦家堰,至花园镇骆家滩入江安河。1980年冬,另凿七斗渠以下渠道,出水口下移700米,使七斗渠以下渠道降加大到1.5‰,过水能力提高到每秒45立方米,与该渠21平方公里的集雨面积基本相适应。渠长6.371公里,底宽4—5米。共有斗渠10条,灌溉郫县农田3.2万多亩,大部分属原五陡河灌区。
9.乌龙堰。又名“兴隆堰”。在走马河左岸新胜乡兴隆村起水,至两路口乡长生桥落入沱江河。灌溉农田1万余亩。1971年渠道改造后,灌溉面积缩小到4300多亩,尾水落入永兴渠。
10.白家碾堰。在走马河左岸邋遢堰以上1华里处起水,灌溉附近河坝田80余亩。尾水在兴隆桥下还河。1973年被废,其灌区改从乌龙堰引水灌溉。
11.邋遢堰。在走马河右岸兴隆桥以下起水,流至龙家湾还河。灌溉农田2000余亩。1957年建花园电站时,改从电站上侧引水。1970年渠系改造后,灌溉面积缩小到800多亩。
12.安德电站沟。1968年新开。在走马河左岸安德乡葛家湾起水,流过电站还河。灌溉农田100多亩。
13.永兴渠。1971年新开横支渠。在走马河左岸龙家湾以下起水。渠道东北向,横穿成灌公路,三截油子河,到新民场乡牛王堰之上落入徐堰河。渠长5.945公里,底宽4—4.8米,有斗渠10条,灌溉农田4万多亩,大部分属原油子河灌区。该渠集雨面积21平方公里,渠道排洪能力不足。
14.友爱渠。1970年新开横支渠。在走马河右岸两河口以上起水。南流截断五陡河甲、乙、丙支和双涧槽,至漏沙堰落入江安河。渠长4.6公里,底宽4—4.8米。有斗渠8条,灌溉农田1.8万多亩,大部分属原五陡河灌区。该渠集雨面积21平方公里,渠道排洪能力不足,拦截五陡河故道处易溃决。
15.沱江河。1970年上升为分干渠,详见本章第八节。
16.磨底河。在走马河左岸两路口乡两河口起水,至成都市百花潭还锦江。灌溉农田约7万亩,其中,郫县农田5万余亩。1970年渠系改造时,其灌区分别改由晨光渠、红光右支和成都市郊金牛渠引水灌溉。
17.皮家堰。在清水河左岸两路口乡两河口以下起水,尾水分别落入磨底河和马河。原灌溉农田1000余亩。1970年渠道经过改造,原磨底河和马河的上游灌区改由该渠引水,灌溉面积扩大到8100多亩。下游分两支注入晨光支渠。
18.龙凤堰。在清水河右岸清河乡清溪村起水,南穿郫花公路,尾水落入小河子。灌溉农田3000余亩。1970年渠系改时,被友爱渠取代。
19.马河。在清水河左岸清河乡马河口起水,到合作乡曹家寺分为两支,左支在杨家桥附近入磨底河;右支到金牛区天成寺汇入清水河。灌溉郫县农田2万余亩。1970年渠系改造时被废,其灌区分别改由皮家堰、晨光渠、红光右支和金牛渠引水灌溉。
20.解放电站沟。1969年新开。在清水河左岸释迦桥以上起水,共灌溉农田2700多亩,属原马河中段灌区。尾水落入晨光支渠。
21.牛星堰。在清水河右岸清河乡方家桥以上起水,尾水汇入小河子。灌溉农田6300多亩。1970年被废,堰口改为红旗渠渠口。
22.红旗渠。1970年新开横支渠。在清水河右岸清河乡原牛星堰口起水,渠道南流,横截五陡河丙支,与漏沙堰暗交于两合水,再与黄土堰明交,至温江县万春乡报恩村落入江安河。全长约6公里,郫县境内长4.104公里,底宽3—5米。共有斗渠10条,郫县段6条。灌溉农田3.3万亩,其中,郫县农田1.7万亩。集雨面积19平方公里,渠道排洪能力不足。
23.太平堰。在清水河左岸晨光乡清江村方家桥起水,尾水至花石桥附近还河。1970年渠道改造后,尾水跨晨光渠分散落入晨光五斗渠和清水河。灌溉农田1200多亩。
24.拦河堰。原在清水河右岸德源乡花石桥以上起水,尾水汇入小河子。1977年改造清水河时,与德源乡预留电站沟合并。渠道经过改造后,尾水落入红旗一斗渠。灌溉农田1200多亩。
25.唐家堰。在清水河左岸晨光乡青马村起水,沿清水河东南流,至青龙场附近落入黄土堰,灌溉农田5000余亩。1977年改造清水河时被废,其灌区分别改由晨光五斗渠和合作乡预留电站沟引水灌溉。
26.团结渠。1970年新开横支渠。在清水河右岸合作乡詹家湾起水,南穿小河子、漏沙堰、黄土堰,至温江长安桥流入江安河,全长约8公里,郫县境内长1.7公里,底宽4—5米。共有斗渠13条,灌溉农田5.4万亩。其中,一斗渠灌溉郫县农田3300多亩。
27.合作乡预留电站沟。1977年改造清水河时,为合作乡日后建设电站预留的引水渠。进水口与团结渠口相对。灌溉渠在引水渠侧分水,沿清水河下流,灌溉原唐家堰的部分灌区及黄土堰的全部灌区。灌溉农田6800多亩。尾水落入红光右支。
28.黄金堰。在清水河左岸合作乡黄金包漏濠中起水,尾水落入黄土堰。灌溉农田100余亩。1970年渠系改造时并入唐家堰。
29.黄土堰。在清水河左岸青龙场以上起水,沿清水河流至毛家桥以下还河。灌溉农田2000余亩。1977年并入合作乡预留电站沟。
30.丁家堰。在清水河右岸青龙场以上起水。沿清水河南岸流入温江县境。原灌溉农田约1000亩,毛家堰并入后增至2000余亩。1970年渠系改造时被废,其灌区改由团结一斗渠引水灌溉。
31.毛家堰。在清水河右岸青龙场以下引水,沿清水河流至姜家碾落入天王堰。灌溉农田300余亩。1965年并入丁家堰。
32.天王堰。在清水河右岸合作乡回龙村起水,经毛家桥流入温江县境。灌溉农田3400多亩,其中,郫县农田约15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