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龙村地处邛崃市西南,村委会距邛崃市区41公里,距镇政府驻地3.5公里。全村辖14个村民小组,402户共1387人,劳动力人口789人,其中外出务工325人。全村幅员面积5.7平方公里,村内道路11.5公里,其中水泥路6.8公里,其余为碎石路。耕地面积2520亩,其中退耕还林1127.68亩、田677亩、地855.3亩。现有桑园500亩,茶叶种植面积110亩,林地面积1050亩。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0620元。全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蚕桑、林竹,劳动力转移收入和传统的种养殖业。
1950年解放后,夹关成立农协会,二龙(高沟)村分会,主任由乡农协会委员郭家贞兼任,不到一年,郭家贞身染寒病而逝;由涂亚南担任分会主任,高成德为副主任。1953年成立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1954年成立党支部,由高思德担任支部书记,高思富任村长。1956年二龙(高沟)村建立高级社,当时全村为四个社:郭沟为一社(现1、2、3组),社长是郭家财;大高沟为二社(现4组),社长是高思德;小高沟为三社(现5、6组),社长是高思楠;响水沟是四社(现7、8组),社长是李现春。同年剥反运动(三反、五反),高思富下台,由李现春担任村长,李子祥任村会计至1962年。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二龙(高沟)村改名为四大队,实行公共食堂、供销店(以社为单位为一个食堂),1960年大食堂解散。由郭家财担任大队长,高思敬任大队会计至1984年,全大队分为十个队,以队为单位实行小食堂,1962年小食堂全部解散,各家自力生活,集体劳动,以评工、记分、投资搭配(干灰、清粪等)分粮;分配的方式为大二、八,小三、七。大二、八是总应分数的80%按人头分配“基本口粮”,20%按工分,投资搭配;小三、七是在总提留当中的20%总数又以70%的按工分,搭配,30%的按投资搭配。这样的分配方式一直延续到1979年改革开放,责任到户。在这期间一直由高思德担任支部书记,郭家财任大队长至1977年。高成荣从1977年至1980年任大队长(副书记),其中1966年0高思德被打倒、停职;由郭家财、李子祥、高思楠主持工作。1968年成立革命委员会,高思楠为革命委员会主任,李子祥为副主任,高守良、高玉芳、郭家银任委员。1970年恢复高思德的支部书记职务,高思楠调玉溪河工程工作。
1980年至1982年由高成荣任支部书记,李子文任大队长,1983年摘掉人民公社的牌子,成立村民委员会,四大队更名为二龙村。李子文任支部书记至1987年,高成栋任村长,李子祥任副主任,陈永恒任会计,石显荣任民兵连长,高思分任妇女主任,经济指导员郭家银至1986年;郭家银任村长至1987年;1988年至1992年由郭家彬担任支部书记,李万军担任村主任至1990年,高志忠任会计至1989年;1992年至1994年由高成栋担任支部书记,高志忠任村主任1990年至1994年,郭家银任会计。1994年至1998年高志忠任支部书记,郭家银任村主任,郭荣耀任会计。1998年至2007年3月郭家银任支部书记,郭荣耀任村主任至2002年,高成安任村主任至2004年,石显荣任会计至2004年,罗佳松任会计至2005年。
2005年5月25日二龙村与麻柳村合并,村名仍保留二龙村,由郭家银担任支部书记,曾朝分任村主任,罗佳松任会计,王杨伟任委员至2007年3月31日。
2007年4月1日至2014年由罗佳松担任支部书记,曾朝分任村主任,郭云锋任村会计,程艳任委员。
二龙村附近有中国酒村—邛酒文化风情旅游村落、平乐古镇、邛崃天台山、芦沟竹海、临邛古城等旅游景点,有邛酒、文君茶、邛崃黑猪、邛崃黑茶、邛茶等特产。
浅析唐代饮茶兴盛的原因
人口:约64万人
人口密度:462人/km2
邛崃古称临邛,邛崃市位于四川省中部,总面积1384平方千米。总人口65万人(2006年)。全市辖18个镇、6个乡:临邛镇、羊安镇、牟礼镇、桑园镇、平乐镇、夹关镇、火井镇、水口镇、固驿镇、冉义镇、回龙镇、高埂镇、前进镇、高何镇、临济镇、卧龙镇、天台山镇、宝林镇、茶园乡、道佐乡、油榨乡、南宝乡、大同乡、孔明乡。市政府驻临邛镇,距成都市67千米。
地势西高东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降水量1117.3毫米,年均气温16.3℃。南河、江河、斜江河、蒲江河、玉溪河流经境内,属都江堰西河和南河自流灌区。境内有金、铜、菱铁、煤、钙芒硝等矿产资源,天然气和石油储量尤为丰富。108国道和318高等级公路过境。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十方堂邛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君井、瓦窑固驿遗址、花置寺摩崖造像、石塔寺石塔、石笋山摩崖造像、回澜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川西佛教圣地鹤林寺及竹溪湖、文君井、川西绿色明珠省级风景旅游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天台山
岁月流金,硕果累累。邛崃,在开拓中奋进,在创新中跨越,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令人瞩目。走进邛崃,时时让人感受到丰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生态环境,蓬勃的发展态势。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都回荡着时代的足音,闪耀着时代的辉煌。
跨越发展,如潮涌动。邛崃,一座正在崛起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正以营建文化生态休闲旅游的山水园林城市为目标,实施“工业强市,开放富市”战略,打造“三区一基地”(工业集中发展区、城区和重点镇、生态休闲旅游区和特色资源加工基地),强力推进工业集约化、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
邛崃,古称临邛,地处成都平原西南部,距成都65公里,位于成都市“半小时经济圈”;幅员1384平方公里,辖24个镇乡,人口64万,其中,城镇人口26万。距成都国际航空港50公里,成温邛高速公路和成新邛高等级公路横贯其境,规划中的邛名高速公路即将启动,公路网络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
邛崃筑城置县已有2300余年,为巴蜀四大古城之一,是西汉才女卓文君的故乡,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演绎的中国经典爱情故事“凤求凰”就诞生在这里。“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千古佳话,为这片土地平添了浪漫动人的色彩。
“舟船争路、车马塞道、商旅敛财”。历史上的邛崃,工商兴盛。而今,“国家级生态示范市”、“省级卫生城市”、“成都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市”、“中国食品工业百强县(市)”、“国家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中国最大白酒原酒基地”和四川省唯一以“食品饮料”命名的生产基地和成都市规划重点发展的食品饮料工业基地等众多沉甸甸的殊荣,则是“临邛自古称繁庶”的现实写照。
在比较中定位,在定位中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邛崃统筹规划,突出交通建设为重点,带动了能源、通讯和水利等建设突飞猛进。
拓展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全市村村通水泥路。建成220KV和110KV变电站各一座,供电能力达10万KvA;有具有环状供水系列的现代化自来水厂两座,年供水量达10万吨;程控电话达10万门,移动通讯基站覆盖全境一系列的江河治理、农业综合开发水利等工程建设,电网、气网和水网改造,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亮点,深掘文化内涵。邛崃前所未有的投入,前所未有的发展,写下一部部精彩之作。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一幢幢高楼不断崛起,一片片小区相继落成,打造秦-情的文君街,兴建宽阔的五彩广场、城北广场。在旧城改造的同时,邛崃又将城市建设向纵深拓展,启动城市新区建设,启动宽阔、气派的城北干道建设,文脉堰引水入城工程,进一步增添与自然融合的古街风貌,开展城市生态系统建设
放眼邛崃,绿树郁郁葱葱,草坪青翠欲滴,公园四季如春;古朴的民风、宜居的城市、和谐的社会邛崃,一流的人居环境已初显风华。
自然地理
境内地貌,山、丘、坝兼有。市之东部及东北部为平坝,大地形平坦、开阔,略有起伏。面积311.3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2.64%,区内人均耕地1.07亩。土壤肥沃,宜种性广,灌溉便利,劳力集中,为市之粮油、稻、麦区。
南部五面山、长丘山区,浅丘连绵,塘库棋布。面积248.6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8.08%,人均耕地1.5亩。气候近似平坝区,灌溉条件略逊平坝。荒坡多,宜林、果、牧,塘库宜渔,为市之粮油、果、渔、林、牧区。
中部西北缘为深丘,是浅丘与西部山区间的过渡带。面积245.9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7.88%。区内气候温凉,盛产茶叶,为市之粮、茶、林、桑、牧区。
西部为龙门山南段延伸山系,地势起伏较大,山峦重叠,沟壑纵横。面积569.1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1.4%,是发展林、茶、牧、药材及多种土特产的好地方 境内农耕地617706亩。林业用地(含宜林荒山)613186亩,其中有林地447100亩,森林覆盖率为21.64%。宜牧地178808亩。
西南部低中山地区,药材资源丰富。家种、家养药材有黄柏、杜仲、厚朴、黄连等近百种,种植面积达700余亩;野生药材近300种。
邛崃市境内地貌,山、丘、坝兼有。邛崃市南部五面山、长丘山区,浅丘连绵,塘库棋布。面积248.6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8.08%,人均耕地1.5亩。
中部西北缘为深丘,是浅丘与西部山区间的过渡带。面积245.9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7.88%。
西部为龙门山南段延伸山系,地势起伏较大,山峦重叠,沟壑纵横。面积569.1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1.4%,是发展林、茶、牧、药材及多种土特产的好地方 境内农耕地617706亩。
西南部低中山地区,药材资源丰富。家种、家养药材有黄柏、杜仲、厚朴、黄连等近百种,种植面积达700余亩;野生药材近300种。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天台山以“山奇、石怪、水美、林幽、云媚”而闻名于世;以古树、古寺、古坊、古桥、古街、古驿道、古民居为特色的平乐古镇,是全国重点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环境优美镇乡和成都市十大魅力城镇。
邛崃市境内河道纵横,水利资源丰富。南河、绌(音)江河、斜江河、蒲江河、玉溪河流经境内,全长共217.15公里。地表水年径流量9.91亿立方米,其中可利用量5.328亿立方米,加上从外区引来的可利用水量6.282亿立方米,共计11.6亿立方米,为全市工农业需水量的3.1倍。地下水年引量在1.06亿立方米以上。
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赋予邛崃独特而丰富的资源优势。
邛崃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天然气的地方,川西地区最大天然气供气基地,目前已探明储量400亿立方米,并伴生丰富的石油和钾盐,承担着向成都及周边区(市)县供气任务,日供应量达250万立方米。
境内山、丘、坝各占三分之一,气候温和,适宜种植各种蔬菜,是成都市无公害蔬菜二线生产基地,国家级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年出栏生猪200万头;国家级秸秆氨化肉牛生产示范县,年出栏肉牛3.5万头;邛崃还跻身成都市优质羊生产基地和肉鸭生产加工基地。
邛崃林木葱郁,生态优良,森林覆盖率达42%,为成都市最大的竹源基地,面积达28万亩;邛崃种植中药材更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药材公司常年收购的就有250多种;邛崃是巴蜀最早的栽桑养蚕、生产丝绸的地方之一,我国古代远通西亚、南亚各国的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还享有“万担茶乡”的美誉,拥有茶园5万多亩,年产干茶1800多吨。
青山连绵,江流萦绕,邛崃旅游资源颇具特色。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天台山以“山奇、石怪、水美、林幽、云媚”而闻名于世;以古树、古寺、古坊、古桥、古街、古驿道、古民居为特色的平乐古镇,是全国重点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环境优美镇乡和成都市十大魅力城镇。2004年,来邛旅游人次超过1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逾亿元。正着力构建特色引力强,市场优势大,经济效益佳的“川西旅游强市”。
历史沿革
据有关史籍记载,今天的邛崃,古名临邛,为西蜀古老的工商业名城。秦国灭蜀即于此置临邛县。公元前311年,蜀国守张若筑临邛县城,周六里,高五丈。它与成都、郫县、巴县同为四川最早筑成的四座城池。由此可见两千多年前这四个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重要性。临邛城,是当时的邛国、徙国、笮国、滇国等各族人民与蜀国人民市易的汇集之地。到[汉代],这里已是富商巨贾云集的地方了。如卓王孙、程郑、邓通、罗裒等,不仅在临邛设有工矿作坊,而且还在这里贩卖奴隶。其聚敛之多是富可敌国。后来,西魏于此置邛州,治地在今牟礼镇永丰村,同时亦是依政县治地旧址。[元代],临邛地区户口锐减,故省县入州,隶嘉定路。明代洪武九年降州为县。明成化十九年,临邛户口转盛,又复升为州。民国二年废府州,改名邛崃县。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其名。以后,随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又于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名曰邛崃市。
建城缘起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灭蜀以后,由于政治和军事需要,在蜀地修筑城池。临邛、成都 、郫三地土地肥沃、地当要冲,临邛故地更有铁矿资源、天然气井,交通便利,市场繁荣,故秦惠文王于更元十四年(前311)派蜀守张若主持修筑三城(一说张仪亦参与修筑事宜)。因临邛故地素有邛民(邛族)聚居,故取名临邛。临邛城店肆林立,规模宏大,城址在今邛崃临邛镇。
周据《华阳国志·蜀志》载:“临邛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仓,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栏。”城的主体为木结构。当时郡县制尚未普及,临邛城实为县的雏形,辖地今崇州、新津、大邑及都江堰一部分等地。
历代演变2300年来,临邛城饱经沧桑,西汉末至王莽“新”朝时,城郭损毁,导江卒正(即蜀郡太守)公孙述设署临邛,主持营建新城,称为公孙城。自西晋怀帝永嘉六年(312)至西魏废帝二年(553),因战乱不息,临邛又为僚人所扰,乃将县治迁移至今崇庆县境内,凡240年。临邛县城,迭遭破坏,又自唐文宗太和三年(829)起至清康熙十三年(1674)先后数次被南诏、吐蕃以及吴三桂叛军等攻陷,州城残破,满目荒凉。其间,明宪宗成化十九年(1483),官府用泥士筑成简陋城垣,历30余。年而崩裂。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知州李廷诏主持改筑,高2丈,加厚6尺,周长1423丈,约九里七分,垛口3700座,用石条包砌。城有四门,各门均建城楼。楼檐悬木匾,东曰“东望锦城”;南曰“南挹蔡蒙”;西曰“西宁番倮”;北曰“北跨鹤雾”.又于城之东南角上建“聚奎楼”企求本州文运亨通,科甲绵延。楼上塑“魁垦点斗”泥像,城墙外围开凿护城河。明末清初,战乱频仍,州城残破,户口锐减,常有虎豹出没。直至康熙三十二年(1693)知州戚延裔捐资助修城垣,民得安居。
乾隆二十九年(1764),在知州王采珍主持下,大力维修。城周1638丈,合九里一分。城开四门,另辟一门于东南角“聚奎楼”下,名“小南门”。除修复城墙外,又补砌女墙垛口1738座。东城楼名曰“涌泉楼”, 匾曰“环江沃野”;南为“挹翠楼”,匾曰“崃山拥秀”;西为“鉴湖楼”,匾曰“瑞霭云吟”,北为“跨鹤楼”,匾曰“灵绵雾岭”。城貌壮观,超轶前代。清嘉庆年间,城垣先后发生三次崩裂,均经官署维修完固。此后经历百余年直至解放,均未维修。1958年拆除城墙改筑围城公路,但古城轮廓清晰可睹,护城河亦如旧貌。
中华民国(以下简称“民国”)时期,初仍称邛州,废除道制,邛州直隶省府。2年又恢复道制,以道辖县,邛州改为邛崃县,归上川南道管辖。17年又裁废道制。24年,防区制结束,实行行政督察区制,邛崃县归第四行政督察区管辖,直到解放。
建国初,划四川为川西、川东、川南、川北4行署区,行署下设专区,邛崃县属川西行署区的眉山专区管辖。1952年撤销行署成立四川省,邛崃县划入温江专区。1959年2月15日,邛崃县与蒲江县合署办公。1960年4月2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蒲江县,合称邛崃县。1962年11月1日起,又恢复两县建制。1968年9月,改温江专区为温江地区,邛崃县属其管辖。1983年撤销温江地区,将所辖邛崃等县划归成都市管辖。1994年6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邛崃县,设立邛崃市(县级),以原邛崃县的行政区域为邛崃市的行政区域。市人民政府驻临邛镇。
2004年,邛崃市辖18个镇(临邛、固驿、平乐、羊安、火井、夹关、水口、桑园、牟礼、冉义、回龙、高埂、前进、高何、临济、卧龙、天台山、宝林)、6个乡(道佐、油榨、茶园、南宝、大同、孔明),25个社区委员会、485个村委会;面积1384平方千米,人口密度459人/平方千米。
2021年4月,邛崃市上榜2021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市榜第79名。
2021年1月,《小康》杂志社推出2021中国春季休闲百佳县市榜单,邛崃市位列第29位。
2020年12月,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公布第五届四川省文明城市入选城市名单,邛崃市上榜。
2020年11月,2020年中国茶业百强县排行榜出炉,邛崃市位列第47名。
2020年11月,2020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揭晓,邛崃市榜上有名。
2020年10月,邛崃市荣获2020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称号。
2020年10月,生态环境部授予邛崃市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2020年9月,“2020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名单揭晓,邛崃市上榜,位列第27位。
2020年6月,邛崃市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长征片区(红四方面军))。
2020年3月,邛崃市入选第一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名单。
2019年12月,农业农村部推介邛崃市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2019年,农业农村部推介邛崃市为第二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
2018年10月,邛崃市入选2018西部百强县市排行榜,位列第31名。
2017年12月,农业部认定邛崃市为全国第二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16年9月,环境保护部授予邛崃市“国家生态市、县、区”称号。
2016年7月,邛崃市荣获2016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称号。
2005年,邛崃市位列2005年度全国肉类生产百强县第58名。
我国的饮茶文化非常深厚,历史悠久,特别是在盛唐时期,饮茶文化更是发展到了巅峰,世界的第一部茶著作《茶经》也问世,但是为什么是唐朝才会兴盛呢?是什么样的原因才能使饮茶在唐朝兴盛呢?本期饮茶文化为你解析。
唐代中期,茶叶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从中国的西南一带渐渐向长江、淮河流域北移,产茶区域的扩大,加上茶叶加工技术的改进,大大促进唐代茶业经济的繁荣。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陆羽《茶经》问世。这是第一部系统介绍茶文化的专著,详细介绍了茶的产地、生态、采摘、制造、加工、煮饮等,是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煎茶是唐代主要的饮茶方式,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人自怀挟,到处煎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可见唐代煎茶已相当普遍,并出现了以煎茶为行业的商业活动。简单地说,唐代的煎茶即把茶饼碾碎后,用罗筛筛选茶末,在风炉上架起茶鍑,放入水,起火支烧,待鍑中的水“沸如鱼目、微有声”(第一沸)时,即加入适量的盐花,待到“缘边如涌泉连珠”(第二沸)时,舀出一瓢水放入熟盂内以备救沸育华用;以竹夹搅拌茶鍑中的汤水,然后用茶则量茶末入鍑煎煮,等到“势若奔涛溅沫”(第三沸)时,将舀出的茶汤重倒回茶鍑中,叫做“救沸育华”,目的是避免鍑中的茶汤过老。此时,即可用茶勺从鍑内舀出茶汤,酌入茶碗饮用。
唐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白瓷出现于北齐,唐代的白瓷可与南方的青瓷相媲美,出现了“北白南青”共繁荣的局面。当然,饮茶的兴盛也进一步推动了唐代陶瓷业的发展。陆羽特别推崇越窑青瓷,越窑青瓷在有唐一代达到了顶峰,出现了青瓷史上登峰造极的作品——“秘色瓷”。陆羽认为茶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并认为“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当然,这只是陆羽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当代窑址考古发掘材料证明,除越州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之外,北方的邢窑、曲阳窑、巩县窑,南方的景德镇窑、长沙窑、邛崃窑在当时也大量生产茶具。
您也许还喜欢:
美味的福安小吃有哪些
带你了解麦当劳快餐文化
那些必吃的平顶山小吃
色味俱佳的济宁特色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