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径桥的由来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12:07:01
字号:

二十多年前,有一个女孩在归径桥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我背起黑色的行囊 / 走出深深的小巷 / 决心去流浪 / 只将少年留给了故乡.......”

归径桥的由来

归径桥历经风雨,依然静静地屹立在那里,仿佛在目送着远去的少年,又仿佛在等待着游子的归来。

归径桥,位于宜兴城西10多公里的蒲墅荡东北,在以水运为主的时代,这里曾经是张渚地区通往宜兴、无锡、常州的水上交通要道。桥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距今已1800多年。始建时为木桥,南朝时改建单孔石拱桥,后几经兴毁,现在的桥为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建,至今保持完好。

归径村则以归径桥而命名。归径老街以桥为中心分布,归径桥的南北两端,仍保持着明清时的老街风貌,桥南堍有过街骑楼,初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过街楼道墙壁内嵌有5块清代修桥碑记。

至于归径桥名称的由来,则众说纷纭。清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载:“桥在蒲墅荡北,跨癸泾,本以癸泾名,乡音诈传已久,咸淳志作归径。”

而《谈氏宗谱》记载“子杰(号源白)官拜礼部尚书,衣锦荣归,造桥溪尾,始表其名日归径桥。”

也有人称,归径桥名始于春秋,范蠡西施归隐时,途经此地,得老翁夫妇相助,遂捐建一竹木桥,名“归径桥”。

我读初中时寄宿在学校,学校在归径桥北三里地的西圩。每个周末,都要经过归径桥。那时候,归径桥是个热闹的地方。

南桥头上有一个理发店,老式的理发椅,可以放平,大人的脸上捂着热气腾腾的毛巾,躺在那里等待刮胡子、修脸。理发的师傅手劲特别大,每次理发,头都被他捏得疼痛。

桥南面的青石板巷里,有一个老虎灶,每天都热气腾腾的,打开水的人提着热水壶来来往往。

桥南面的过街骑楼是一个茶馆,木结构的房子,几排长桌和长凳,人影在鼎沸的人声和烟雾里隐隐绰绰。坐在窗前,桥上的行人,桥下的船只,都看得清清楚楚。

归径桥北面的巷子里,住着茶馆管事的闻家“老公公”。

上世纪六十年代,父亲和老公公的忘年交在现在看来真是匪夷所思,那时候父亲还只有二十多岁,冬闲时被派到归径参加“冬训”,晚上几个人出来找地方喝酒,找到了归径桥边的茶馆,认识了“老公公”,一来二去,就成了很好的朋友。父亲每次到归径,总是带些山货去,而老公公也一定要留父亲喝点酒聊聊天。这种友谊持续了一生,现在,父亲也已七十多岁了。

在初三的最后一个学期,父亲把我安置在老公公家里寄宿,以改善吃住,“老婆婆”烧得一手好菜。每天早晨,“老婆婆”烧早饭的时候,我就起来,到门前的小河边刷牙洗脸,那时的归径河水很清澈,沿河人家,都在河里淘米、洗菜。偶尔会有摇着橹的小渔船经过,泛起微微的水波。

茶馆打烊很晚,老公公每天都很晚回来,我躺在被窝里,能听到他回来推门的吱呀声,和轻手轻脚的脚步声。每天凌晨四点多钟,那些茶瘾深的老茶客,就急不可耐地来敲门了。老公公赶紧起身,蹑手蹑脚地关门而去,我躺在那里,听着他们的脚步声在小巷里渐渐远去,又重新沉到暗夜的睡梦里。

这是我少年时的美好记忆。

一九八一年三月,正是春暖花开时候,回宜兴家乡写生的吴冠中先生来到了归径桥,在这里,他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创作了油画《归径老桥》,这幅画以非常写实的手法,展现了归径桥历经岁月沧桑的神韵。据陪同的宜兴画家吴俊达先生回忆,吴冠中先生在创作这幅画的过程中,完全沉浸在创作中,滴水未进,直到下午三点多钟,才吃了一个馒头。

现在,吴冠中先生虽然不在了,但是归径桥却随着他创作的油画《归径老桥》而声名远播。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归径乡撤乡并镇之后,归径桥和老街就开始逐渐衰落了。年轻人都往城里去了,老街上的老房子里,租住了一些操外地口音的打工者。被遗忘的归径桥和老街,依然保持了三十年前的面貌。老桥和老街,记录了岁月磨蚀的痕迹。

老街往东五百米,就是菜场、银行、百货商店,是小镇的商业中心,再往东,是小学、医院,和紫霞安置小区。

琴凤开的移动通讯服务店和彩票店,就在菜场的马路对面。十多年前,琴凤刚开店的时候,就把老同学周萍找来帮忙。周萍上中学时也是能说会笑的,唱歌也好听,只是腿脚不便,就被困在家里了。琴凤上学的时候就一直照顾周萍,现在她开了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周萍。

琴凤虽然看上去说话软软的,却是个有主见的女人,家里家外的事情基本上她做主,女儿在宜兴城里上中学后,琴凤租了房子照顾女儿,两头跑,没想到女儿考上大学,婚姻却走到了尽头。

周萍那老实巴交的丈夫对她非常体贴,每天电瓶车接送她,村里的老房子拆迁后,在紫霞安置小区买了一套商品房,生活更方便了,女儿也在大学读法律专业,也算诸事美满。她唯一感到难过的是,为什么心地善良的琴凤,却不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婚姻?

琴凤的女儿大学毕业了,她想把女儿留在身边,因为她又盘下了另一个移动通讯服务店,她需要人手,小镇上招人太难了,可是女儿的心已留在大城市了。

小镇的生活,就这样继续着,有无奈,也有坚持。

这些年,寂寂无名的归径桥因为“归径月饼”而有了一点知名度。

归径桥月饼的工艺,传自民国时的“复兴盛”糕饼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供销社糕饼店按照原来的老工艺开始生产月饼。 九十年代,供销社解散后,供销社的几个职工按照老工艺,在自己家里做月饼卖。这几年,名气越来越响,连附近常州、无锡、苏州,都有人专程赶过来买。

中秋节前,老街上来来往往的人,大多手提刚出炉的月饼,一脸的喜气。月饼作坊的门口,一溜儿的排满了人,为了让远道来的人也能买到月饼,每个人只能买十个。一季中秋月饼,两三个月的忙碌,一个作坊竟然能挣一两百万。一个老手艺,竟成就了这个老街的一行好生意。

为了探寻归径的历史,我拜访了原归径文化社社长张国平老先生,张社长告诉我,2006年骆驼墩文化遗址的发现,把长江流域水稻种植史前推到七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在七千年前就在归径开始了水稻的种植。水北真武殿窑址出土的陶器,表明在唐五代时期归径就开始烧制陶器,它是宜兴陶业的发源地。归径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还出了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蒲墅是周处从小生活的地方,有许多和周处有关的名胜古迹和传说,而陆平是潘汉年兄弟“潘氏三杰”的出生地。有些史实,都有待发掘和整理,张社长已经在着手编撰《归径志》,目前已完成十多万字。我们可以从这本《归径志》里,了解到紫霞山的传说、皇问路的来历、灵山殿供的是什么神,也可以喟叹一下千年古村蒲墅的兴毁、水产丰美的蒲墅荡近几十年遭受的污染。

无论走过了多少的桥,看过了多少的风景,魂牵梦萦的总是归径桥。初秋的傍晚,我又一次走近归径桥。

桥面的花岗岩,已经被磨得光滑而略微凹陷。坐在桥上的花岗岩栏杆上,路灯在桥的两边投下昏黄的光影,几个操着外地口音的小孩子欢叫着从桥北跑到桥南,又从桥南冲向桥北。若干年后,他们也将从这里出发去寻找自己的梦想,而归径桥也将成为他们魂牵梦萦的故乡吧。

张社长告诉我,归径桥是宜兴历史风貌保持的较完整的老桥,1996年就已经列为宜兴市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政府正在规划修整这条老街,使它焕发新的生机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926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