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红花自身具有良好的抗寒、抗旱等特性,恶劣的种植条件仍旧会对其产量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对较差的土壤条件进行改善从而提高种植红花的经济收益。红花是一味中草药,主产于我国的西藏、新疆、四川、湖南、河南等地,喜干燥、温暖的气候环境,不择土壤,抗寒和抗旱性比较强,但是怕涝。以在中等肥沃的砂质土壤上种植为最好,且品质也高。
红花喜欢温和,较干燥的气候,以地势高燥,排水好,土层深厚,中等肥沃的砂质土最佳。播种前将土地深翻20余厘米,打碎土块耙平后施肥,作成宽1~1.4米之畦。前茬以豆科、禾本科作物为主,忌连作。以土层深厚、中等肥力的砂质壤土为好。整地时只需将地块深翻一遍,清除枯枝杂草,细碎土块,做到土碎地平即可。每亩施入磷肥80-100斤。
红花根系较发达,能吸收土壤深层水分,空气湿度过高,土壤湿度过大,会导致各种病害发生。苗期温度在15℃以下时,田间短暂积水,不会引起死苗;
在高温季节,即使短期积水在进行播种之前,需要对土壤条件进行调整,将酸性土壤进行中和使其达到弱碱性或中性,提高土壤的抗涝及抗旱能力,同时也要提高土壤保蓄以及吸收养分的能力。
红花对土壤要求不严,但要获得高产,必须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力均匀,排水良好的中、上等土壤。地势平坦,排、灌条件良好。前茬以大豆、玉米为好。间苗补苗。当红花幼苗长出2—3片真叶时,开始进行第一次间苗,去弱留强;抽茎时进行第二次间苗,每蔸保留2—3株健壮苗。发现缺棵,应选晴天进行补苗。(一)选地整地
一般低山区多选择阴坡地,高中山区选择阳坡低地。以土壤肥沃,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且有排灌条件的地块为好。忌重茬连作。于冬季土壤结冻前或春季土壤解冻后进行深耕,整平、耙细,并结合耕翻施足底肥,以施用充分腐熟的堆肥、圈肥或草木灰为佳,每亩施肥量约1000-1500公斤。然后视地势高低作平畦或高畦,并开好排水沟。
(二)种植方法
栽培款冬多采用无性繁殖方法,有性繁殖因种子成熟度差和生长时间长,故生产上很少采用。
1、无性繁殖方法 用根状茎繁殖。于秋末冬初,选择粗壮多花、颜色较白的没有病虫害的根状茎做种栽,老根状茎及白嫩细长的根状茎不宜做繁殖材料。栽种分春栽、冬栽两种方法。春栽的种苗可于上年冬季收花时,将做种栽的根状茎就地埋于土中贮藏,也可在室内堆藏或窑藏,堆藏应于地面上先铺一层湿润的细砂,然后放一层根状茎再铺一层细砂,如此堆放至33厘米高,其上盖草席或茅草即可,窑藏时要窑口高出地面;冬栽则结合收花挖取根状茎,随挖随栽种。春栽于2月上旬至3月下旬,冬栽于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进行。栽前将选好的根状茎剪成10-13厘米小段,每段保留2-3个芽苞。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33厘米,穴距23-27厘米,开8-10厘米 深的穴,每穴栽3段,摆成三角形,然后覆土填平,适当镇压。每亩种栽量30-40公斤。
2、有性繁殖方法 采种:于款冬种子成熟时,将果实带座摘下,用纸包上,置于阳光下晒干,搓去冠毛,待作种用。育苗:将春季收获的成熟种子,均匀撒播于已整好的畦面上,然后覆一层薄薄的细土,上面再覆盖一层蒿草。约一周后陆续出苗。移栽:于秋末冬初或第二年早春土壤解冻后进行移栽。
(三)田间管理
1、补苗 幼苗出土后,应经常检查,及时补苗。补苗后立即施以稀粪水,促苗成活。
2、间苗 于4月底至5月初进行,视苗情留壮去弱,留大去小。
3、除草 待苗出齐后,结合间苗进行1次除草松土,以后视苗情和土壤状况进行中耕除草,最后一次(8月)中耕除草应进行培土,以免花蕾露出地面,变成绿色,影响质量。
4、追肥 结合中耕除草进行追肥,要求先追肥后中耕,每次每亩可施人畜粪尿、厩肥、堆肥或草木灰1000-1200公斤。为防止徒长和不抗病,一般生育前期不追施化肥,多在秋季孕蕾前追施1-2次化肥,每亩追施氮肥10-15公斤,磷肥7-8公斤。
5、刈老叶 于高温季节,将过密的叶片剪去,用剪刀从叶柄基部将枯萎的叶片和病烂叶片剪掉,切勿用手掰扯以免伤害基部。并要清理舒展重叠的叶片,以利于通风透光,促进花蕾生长,提高产量。
6、灌溉排水 春季干旱时,可视土壤旱象进行适当灌水,以确保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要;季及低洼易积水的地块,应注意排水,防止雨水过多使土壤含水量过大产生涝害,影响生育和产量。
病虫害防治:
1、病害 褐斑病:由真菌中一种半知菌引起。危害叶片,病斑圆形或近圆形,中央褐色,边缘紫红色,上生褐色小点,发病期多在高温季节。防治方法:⑴注意排水防涝;⑵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可用1∶1∶200波尔多液或代森铵800倍液喷雾,7-10天1次,连喷4-5次;⑶收获时要清除残叶病株,深埋或烧掉。
萎缩性叶枯病:由真菌中一种半知菌引起。病斑由叶缘向内延伸,黑褐色不规则,致使局部或全叶枯干,严重时可蔓延至叶柄。防治方法:剪除病枯叶,其它方法同褐斑。
2、虫害 蚜虫:5-6月易发生。密集于嫩梢、叶背吸取汁液,使叶片皱缩,造成危害。防治方法:⑴清除田间周围菊科植物等越冬寄主,消灭越冬卵;⑵冬季清园,将残株深埋或烧掉;⑶发生期用40%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常用中药材)
发展前景:
款冬花为止咳化痰良药,临床应用疗效显著。在中成药生产中,又是通宣理肺丸、百花定喘丸、止咳青果丸、气管炎丸、半夏止咳片、复方冬花咳片、川贝雪梨膏、款冬止咳糖浆等几十种中成药的重要原料。剂型有蜜丸、水丸、片剂、煎膏剂、浓缩丸等20种类型。
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野生款冬花的蕴藏量约160万公斤,但分布零星,难以采收,商品量不多;家种比较容易,是今后商品的主要来源。款冬花全国年需量约为76万公斤,只要价格合理,加强收购工作,有计划地发展生产,完全可以保证市场供应。(常用中药材)
60年代至80年代产销情况:
款冬花属于三类商品,由市场调节产销。60年代以前,商品主要来源于野生。60年代以后,商品主要来源于人工栽培。40年来,款冬花生产、收购虽有起伏,由于库存商品调剂市场,销售一直稳步上升。目前,产销基本平衡,是可以满足需要的品种。
50年代,款冬花产需差距比较大,市场供应紧张,1957年收购量占销售量的46%左右。1960年以后,针对款冬花野生资源零星分散,采集困难的特点,加强了收购工作,收购量明显上升,市场供应有所缓和,但野生资源却逐年减少。为了解决产需矛盾,60年代末期,款冬花野生变家种试验获得成功,并开始扩大生产。进入70年代,生产迅速发展,1978年收购量达到140万公斤,销售量为78万公斤,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同时,商品库存增加。80年代,款冬花生产有所调整,生产和销售均恢复到正常水平。(常用中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