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瓜虫病的病原症状流行规律及预防措施是什么?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11:27:31
字号:

 淡水小瓜虫病的病原是多子小瓜虫,它们引起致死性体外寄生虫病,因为病鱼体表或鳃上呈现白色小点病变,故又称“白点病”。该病对淡水养殖鱼类危害很大,虫体能快速致死病鱼,所以要控制该病,必须进行及早诊断、及早预防,才能收到理想效果。当然,对该病的最好预防措施是防止鱼体感染和发病。为我国的三类水生动物疫病。

小瓜虫病的病原症状流行规律及预防措施是什么?

 一、病原 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凹口科、小瓜虫属,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个体较大,身体浑圆像个球体。其成虫大小为350?~800微米×300?~500微米,肉眼可见。多子小瓜虫是一种专性寄生虫,只有依赖宿主鱼才能生存,其生活史包括成虫期、幼虫期和包囊期,生活史中无中间宿主。

 每个小瓜虫周身长满短而密的纤毛,这些纤毛排列很有规则。成熟虫体内有一个马蹄形大核,虫体前端有一个像“6”字形的漏斗状胞口,小瓜虫由此而进食

 二、临床症状

 小瓜虫主要寄生在鱼的鳃和体表,鳃的部位主要是第一和第二片鳃的两端角,体表主要在背部和两侧,尾部较少。当病情严重时,躯干、鳃、鳍、头、口腔等处布满小白点,并同时伴有大量粘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瞎眼;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异常,鱼体与固体物摩擦,最后病鱼呼吸困难而死

 ? 三、诊断

鱼体表形成小白点的疾病,除小瓜虫病外,还有“粘胞子虫病”、“打粉病”等多种疾病,因此不能仅凭肉眼看到鱼体表有很多小白点就诊断为小瓜虫病,最好是用显微镜进行检查。如没有显微镜,则可将有小白点的鳍剪下,放在盛有淡水的白磁盘中,在光线好的地方,用2枚针轻轻将白点的膜挑破,连续多挑几个,如看到有小虫滚动在水中游动,即可做出诊断。

四、流行规律

小瓜虫病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对宿主无选择性,各种淡水鱼、洄游性鱼类、观赏鱼类均可受其寄生,尤以不流动的小水体、高密度养殖的条件下,更容易发此病,从鱼苗到成鱼各年龄组的鱼类都有寄生,但主要危及鱼种。小瓜虫完成其生活史所需的时间随水温的变化而不同。该病发生的最适水温是15-25℃,流行于春、秋季,但当水质恶劣、养殖密度高、鱼体抵抗力低时,在冬季及盛夏也有发生。在24℃时,生活史为4天,15℃时为10天,但在10℃以下,往往需要1个月以上,因此低温时成虫不易离开鱼体胞囊,药物作用不明显,施药周期须30天以上。

五、预防方法

 此病的药物较多,主要有硝酸亚汞、醋酸亚汞、孔雀石绿、福尔马林、硫酸铜、高锰酸钾等。但前三种会造成药残而危害人类健康,国家已明文禁用于食用鱼,只限用于观赏鱼。后几种疗效逐年减退,甚至无效。

 1.预防措施。目前对于小瓜虫病的预防尚无特效药,清除池底过多淤泥,水泥池壁要进行洗刷,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对于池塘、育苗室养殖水域,加大换水量,改善水质,定期消毒。育苗室用具经常用福尔马林或高锰酸钾进行消毒,并做到专池专用。鱼下塘或进入网箱前应进行抽样检查,若发现多子小瓜虫应及时采用上述方法预防放养密度不宜过大,日常应加强营养,提高鱼体抵抗力。

 2.周期:小瓜虫的生活史中,只有那些基本成熟、即将脱离鱼体或刚脱离的滋养体和掠食体才对药物敏感,而在滋养体的早期、中期和包囊体中幼虫均对药物不敏感。因此,一种即使对虫体很有效的药物,都需要连续使用3-7个疗程,才能完全杀死虫体,两疗程之间间隔一定的时间,间隔期的具体长短视水温而定。最适温度(24-26℃)时需隔天1次预防1周。评定药物的效果,需要在3个疗程之后,根据在显微镜下检查鳃丝中有无虫体或虫体是否死亡来判定。同时决定是否继续进行更多的疗程预防。

 

小瓜虫病的病原及虫体的形态结构如何?疾病的流行情况怎样?

鱼身上长了东西可能是以下三种病引起的:

1. 打粉病,它的成因主要是因为水质酸化和大量的爆藻,引起此病的是一种嗜酸性的卵甲藻。患病的鱼儿初期身体上的黏液会逐渐的增多,各鳍末端会出现一些似粉状的小白点,并且白点增加的速度极快,就像下雪了一样,随之而来的就是各鳍末端的溃烂和红血丝,这些小白点在鱼体上会成片的增加,就像是在鱼儿的身上涂了一层粉,所以称之为打粉病。

2. 白点病,这是由一种寄生虫引起的,名字叫做小瓜虫。它们会通过鱼儿的皮肤或鳃部感染引起此病。患病后的鱼儿身体上会出现零星的小白点,数量不多时会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虫体,待数量多时肉眼可见白点,且大多出现在头部和尾部。另外,患病的鱼儿还会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严重时鱼儿会漂浮在水面上一动不动。

3. 水霉病是一种真菌感染,初期症状可能就是鱼鳍变得不太清透,看起来有点模糊不透亮,然后就会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鱼鳍发乌发暗直至有菌丝从鱼体内长出,严重的就像食物发霉的道理差不多,病鱼的身上也会长出白毛,就是菌丝。

如果上述信息帮不了您,建议去咨询专业人士。

病原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属动基片纲、膜口亚纲(Hymenostomatia)、膜口目(Hymenostomatida)、凹口科(Ophryoglenidae)、小瓜虫属(Ichthyophthirius)。生活史分为成虫期、幼虫期及胞囊期。在鱼体上肉眼可见的白色小点均为小瓜虫的成虫。成虫卵圆形或球形,大小为(350~800)微米×(300~500)微米,肉眼可见,虫体柔软,全身密布短而均匀的纤毛,胞口位于体前端腹面,围口纤毛由5~8 行纤毛组成,作反时针方向转动,一直到胞咽;大核呈马蹄形或香肠形,小核圆形,紧贴在大核上;胞质外层有很多细小的伸缩泡,内质有大量食物粒。流行情况小瓜虫病是水产中常见寄生虫疾病,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对宿主无选择性,也无明显的年龄差别,但主要寄生鱼种,尤以不流动的小水体、高密度养殖的幼鱼及观赏鱼类为严重,甚至引发鱼的死亡。小瓜虫的繁殖最适温度为15~25℃,初冬、春末常为流行。在水质恶劣,养殖密度大、鱼体抵抗力低下的时候,冬季及夏季亦可发生。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920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