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重农抓粮,各地各部门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我国粮食产能站稳1.3万亿斤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以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这五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加快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
数据最有说服力:我国化肥使用量连续4年负增长,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负增长,三大主粮化肥利用率达到39.2%,农药利用率达到39.8%,分别比2015年提高了4个和3.2个百分点。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
扩展资料: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藏粮于地,夯实大国粮仓根基。2019年我国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确保2020年底累计完成8亿亩建设任务,力争2022年达到10亿亩,保障粮食产能在1万亿斤以上。今年,全国以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为重点,将完成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和20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
海水稻、杂交稻、再生稻、超级稻,一个个优良品种在大田里成长、收获。广东省台山市海宴镇南丰村村民龙先清说:“这3000多亩的海水稻收获了,没想到滩涂地也能长出粮食!”过去这些地块上种出来的香蕉,还没大拇指粗。如今种上了耐盐碱水稻,这块稻田总产量超1600吨。
藏粮于技,撑起粮食安全底气。目前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粮食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6%以上;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提高到95%以上。
人民网-我国粮食产能站稳一点三万亿斤台阶大国粮仓根基牢 中国
2015年在我国“三农”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一连串亮眼的数字背后,映射出我国农业“千年未有之变”。
巨变一:摆脱“粮食生产周期之困”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62143.5万吨,比2014年增长2.4%。这是自2004年以来,全国粮食连续第十二年获得丰收。
“十二连丰”,说明我国农业生产能力和水平有了根本性提高,彻底摆脱了以往“二丰一平一歉”粮食生产周期,堪称“千年之变”。
巨变二:“南粮北运”格局逆转为“北粮南运”
东北地区曾是历史上的关外“不毛之地”,如今已演变为我国粮食最主要产区。目前,东北四省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秋粮产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北大仓”黑龙江,自2011年起连续四年成为我国产粮“状元”,年粮食总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强。这也使得中国几千年来“南粮北运”格局逆转为“北粮南运”。
史书记载,明朝京杭大运河从南向北运粮的漕船达9000多艘,清朝每年从南方征收北运的漕粮多达400万石。如今,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安徽、江西等全国5个粮食调出省(区)中,东北地区就占了3个。
巨变三:从“牛耕马犁”到“机声隆隆”
“牛耕马犁”是我国数千年来传统农业的真实写照,如今已经难觅踪迹。在广袤农田里,“高大威猛”的农业机械大显身手。目前我国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水稻机械种植、收获水平分别从十年前的6%、27%,提高到现在的38%、81%,玉米机收水平从2%提高到55%。
根据国际发展经验,当农机化水平达到40%时,农机化就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农业部预计,2015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2%,正在快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巨变四:从滥施滥用到化肥农药零增长
我国已经启动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这意味着我国农业将努力告别以往“大水大肥”粗放式增长模式,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也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打下坚实基础。
从化肥农药利用率看,2015年我国水稻、玉米和小麦三大粮食作物的化肥利用率为35.2%,比2013年提高2.2个百分点;农药利用率为36.6%,比2013年提高1.6个百分点。化肥利用率提高2.2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氮排放47.8万吨、节省100万吨燃煤。
巨变五: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破万元大关
农民要小康,关键看钱袋子鼓不鼓。“十二五”以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1%,2014年达到9892元,2015年更有望突破万元大关。
农民生活水平变化,从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就可看出端倪。2010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1.1%,2013年下降至37.7%,食品消费支出比重明显降低,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不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