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有机蔬菜生产中的病虫害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09:42:07
字号:

一、农业的防止病虫害措施

如何防治有机蔬菜生产中的病虫害

合理轮作 消灭害虫的中间寄生,控制某些害虫的爆发,土壤传播病害的发生。

选用抗性品种,对种子进行非药剂处理 减少病害对作物的危害,减少种子病害的传播。

加强田间管理 适度满足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对肥水的需要,避免大肥大水;增加中耕除草次数和质量;排涝降渍,保证作物健壮的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适度调整蔬菜作物的移栽期和播种期 避开病、虫害高发期。

合理稀植 增加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使个体生长良好,增强抗病能力,减缓病害的传播。

冬耕冻垡、夏耕晒垡 或将虫卵、蛹冻死、晒死或造成虫害无寄主、无法生存。

及时拔除病株、病叶、病枝、病果并及时处理 减少病源,减少传播;作物收获后及时清园,作物的残枝落叶集中沤制成有机肥料。

施用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料 未腐熟的有机肥料禁止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中含有杂草种子、病菌以及害虫卵、蛹。

人工捕捉 小地老虎、菜青虫、烟青虫等害虫都可以采用人工捕捉方式,收集后可以喂养家畜。

种植驱避植物 例如种植薄荷、熏衣草等。

种植引诱植物 例如万寿菊、孔雀草等。

二、物理防治方法

采用杀虫灯,消灭害虫的成虫。

使用黄板诱蚜、白板诱蓟马。

高温(利用太阳能)、水淹等办法消灭土壤中病菌与害虫卵、蛹、成虫。

使用防虫网,使害虫无法进入,无法危害作物。

使用石灰、苏打水等矿物源物理防治作物病害。

覆盖银灰膜,驱赶蚜虫。

利用太阳紫外线杀种子表皮的有害菌。

三、生态防治方法

创造不利于害虫而有利于天敌生存的植被条件,增强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这是有机蔬菜防治虫害的主要内容,积极保护天敌。例如:鸟类、蛇、青蛙、蝙蝠等,禁止人工捕捉,保护瓢虫、草蛉、赤眼蜂、丽蚜、小蟀、捕食螨等有益生物。

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恢复自然的生态链,起到自然平衡作用,有利于防止有害生物的暴发性危害。

性诱剂:破坏害虫的性平衡,有效减少害虫的繁殖。

四、生物的防治方法

在上述措施全部实施后,仍会有病虫的危害,这时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方法就是采用植物源、动物源、矿物源、微生物源等植物保护产品来防治病虫害。

1.植物和动物源:例如印柬树提取物,除虫菊科植物提取液、苦参碱、植物油、食醋、木醋、竹醋、牛奶、蘑菇(提取物)、大葱、大蒜、辣椒等植物、动物的浸出物或提取物。

2.矿物源:石灰硫磺、波尔多液、高锰酸钾、铜盐、碳酸氢钠等物质

3.微生物:真菌及真菌制剂(如白僵菌、轮技菌)

4.细菌及细菌制剂(如苏云金杆菌)

病毒及病毒制剂(如颗粒体病毒等)

当然,生物防治的药品必须经过有机认证机构认证,方可使用。如果自己直接从植物或动物中提取也可以使用。

经过以上措施的实施,病虫害的危害完全可以降到经济阀的允许范围之内。

希望对你帮助!

温室种植油瓜遇病虫害时,该如何科学防治?

在蔬菜的栽培过程中,要尽可能选用绿色防控手段对病虫害进行防控,但当绿色防控手段不起作用的时候,应用化学药剂防治就成了减少损失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在使用农药进行防治病虫害时,要遵循合理地施用农药,在提高防治效果的同时,还要考虑农药残留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以达到安全、经济、有效的目的。而选择正确的药剂和恰当的施药时间,是实现这一目标所要考虑的两个重要因素,而且会让病虫害防治工作事半功倍。

一、正确选择药剂

防治病虫害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只有诊断出病因,?对症下药、辨证施治?,才能做到?药到病除?。蔬菜病虫害的种类很多,且其危害症状、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发生特点等差异很大。市面上在售的农药种类很多,对病虫害的针对点也不同,因此,在选择时要针对防治的对象,选择恰当的农药进行防治,以免误用,造成药害;并尽可能选用对天敌杀伤作用小的品种。

只有弄清了病虫害种类及其生育期、形态特征、危害特点、发生密度、天敌存量、抗性特点、防治指标等,才能有选择地使用有效农药种类及品种,达到控制危害的目的。无论哪一种病虫害都应该根据其种类及当时的发生环境选择用药。

1、根据不同病害种类选择用药

由于不同病害侵染循环、致病特点不同,因而选择的防治方法、施药的时期和选择的杀菌剂品种也不同。 一些可通过种子或种薯传染的病害,如马铃薯环腐病,在收获时种薯带病,成为第二年的主要初侵染来源。因此,要选择适于种子处理的杀菌剂品种,采用浸种或者拌种的方法进行防治,杀灭种子或种薯所带的病菌,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而对于一些借助气流传播的病害如黄瓜霜霉病、蔬菜白粉病、锈病等,其初侵染主要是靠越冬或越夏的孢子借助季风来完成的。对于这类病害如采用种子处理的方法,对中后期发病植株则毫无作用。因而只有根据田间实际发病情况,选用保护性或治疗生杀菌剂进行田间喷洒,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另外,对于一些由传毒媒介昆虫所传播的病毒病,如烟粉虱传播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选用适宜的杀虫剂消灭传毒害虫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而如果只选用杀菌剂进行防治,则达不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也可以根据病原菌类别来选用不同的杀菌剂,如霜霉病、晚疫病等,选用乙膦铝、甲霜灵、霜霉威盐酸盐等杀菌剂,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又如白粉病、锈病等应选择三唑酮、烯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方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如果上述两类药剂颠倒使用则达不到防治效果。

因此,对于蔬菜病害的防治,更应根据种类的不同而选择对症药剂。

2、根据不同害虫种类选择用药

不同类型的害虫只能用相应的药剂来防治。 每一种药剂都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就是一些广谱性的农药,也不是所有虫害都能防治。

菜青虫、小菜蛾、甜菜夜蛾、蝗虫等咀嚼式口器的害虫,主要是取食蔬菜的叶子,如果使用以胃毒作用为主的药剂去防治,则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其原因在于胃毒杀虫剂最适用于咀嚼式口器害虫,杀虫剂同食物由消化道进入害虫的血液,最终扩散至神经靶标,而导致害虫中毒死亡。

蚜虫、螨虫、叶蝉、飞虱、蝽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通常是取食植物的汁液而造成危害,对于这类害虫如使用以胃毒作用为主的农药,则防效一般很差,若使用以内吸作用为主的杀虫剂,则效果较好。因为内吸性杀虫剂可以被植物吸收,并在植物体中输导、扩散和存留,有的品种还可通过植物或昆虫的生理生化作用而代谢为更高效的杀虫剂。 如乐果在昆虫体能氧化成活性更高的氧乐果。当害虫吸食了这些带药的植物汁液之后,药剂便进入害虫的消化道,直接穿透肠壁进人血液,到达神经靶标致害虫死亡。

所以,在防治害虫时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根据害虫的口器以及取食特点来选择用药。但是有些农药品种如选择性杀蚜剂抗蚜威,是一种以触杀作用为主兼有熏蒸作用和渗透作用的杀虫剂品种,它虽无内吸功能,但对菜蚜、豆蚜的防治效果却很好,而对棉蚜效果极差。这个问题说明了同是一种农药对同一类害虫中的不同种群也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 因此,在选择农药品种时要根据害虫种类去选择,当防治对象属于同一类而不是同种时,应先做试验,然后再大面积使用。

二、选择正确的用药时间

适时用药是合理用药的关键。 根据蔬菜病、虫的不同种类,首先选择适用农药品种,然后考虑最适用药时期。 蔬菜病虫害的防治适期一般是指病虫害在整个生育期中最薄弱和对农药最敏感的时期,因此选择施药时间应当考虑防治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病害的侵染过程与循环、蔬菜耐药期、环境条件和农药种类,做到在正确的时间施用农药。同时,在用药时要注意天敌对农药的敏感期。

选择正确的用药时间进行防治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前各地区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都有防治标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防治指标。只有在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才应该施药防治,在没有达到指标前不必施药。

1、根据病害侵染循环特点选择施药时期

杀菌剂的防效与施药时期的关系十分密切,施药时期选择不好将直接影响防治效果。病害的侵染时病原物侵染寄主植物,并在寄主植物体内繁殖和扩展,然后发病。病害侵染的过程一般分为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等4个时期。

蔬菜侵染性病害的发生,首先要有侵染的来源,而且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传播到寄主蔬菜上,发病后在病部产生子实体繁殖体,以便再次侵染。病原物还要能够在寄主的休眠期以一定的方式越冬或越夏,只有这样才能引起下一季发病。

因此,应根据病害的侵染特点制定防治措施,从病原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病原物的越夏和越冬、病原物的传播途径三方面着手,即阻隔、杀灭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病原,清除越夏和越冬病原,切断病原传播途径。

(1)阻隔、杀灭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病原

在病原物没有接触植物或没侵入植物体前,用药剂处理所种植蔬菜的周围环境,起到预防的作用。如预防番茄早疫病,可在苗期,病害发生前,施用氢氧化铜、代森锰锌、百菌清等保护性杀菌剂预防病害的发生。 比如番茄灰霉病的防治,花期是侵染高峰期,在温度适宜(18~23℃),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的情况下,应选择花期为最佳施药期,如果施药时期过迟或太早则防效均很差。如病原菌已侵人植物体内,可用内吸性药剂杀灭,药剂可通过蔬菜的表皮,然后渗入到蔬菜的组织内部,经过传输扩散或产生代谢物达到杀死或抑制病原菌的防治目的。

(2)清除越夏和越冬病原

有的病原物可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如茄科类蔬菜黄萎病、枯萎病的防治要对苗床或定植田进行药剂消毒;又因为病原菌可以在收获的种子、块茎和块根内越冬,要在播前药剂浸种、拌种或消毒种薯。

病毒、类病毒、类支原体大都只能在活着的介体昆虫体内、种子或繁殖材料内存活。 如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由烟粉虱传播,防治时结合早期防治烟粉虱,控制此病害。 线虫可以以卵、2龄幼虫或各龄幼虫、成虫和包囊的形态在土壤内或植物组织内、外越冬或越夏。如蔬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可在播种或定植前,用阿维菌素、丁硫克百威、厚孢轮枝菌、淡紫拟青霉等药剂进行土壤处理。

(3)切断病原传播途径

病原传播途径有气流传播、雨水传播、生物介体传播、土壤肥料传播、人为传播5种方式。 如细菌性病害多半是由雨水和昆虫传播,据报道跳甲、蝽的成虫、菜粉蝶与大猿叶虫的幼虫的口腔、肠管内有软腐病菌。因此,防治软腐病除采用高垄栽培,雨后及时排水,还应及时防治害虫危害,减少因其危害造成伤口,导致软腐病的发生。

2、根据害虫各生育期的不同特点选择最佳施药时期

害虫在一个世代里要经过3~4次的变态。一般可划分为:成虫期、卵期、幼虫(若虫)期、蛹期(不完全变态类的害虫没有),害虫在这些不同的生育期内其抗性水平差异很大。

(1)卵期

卵期是害虫生命活动的开始,卵壳具有较好的保护功能,一般药剂不易穿透,并且在卵初期,卵壳中的胚胎尚未完全形成,神经系统、神经功能传递媒介物还不存在,而目前所用的绝大部分杀虫剂均为神经毒剂,这种药剂对害虫卵杀伤效果极差,而当大部分卵块的胚胎发育已经完成,神经系统已经形成并开始工作,此时喷施具有杀卵作用的杀虫剂一般都会有较好的防效。

(2)幼虫期

幼虫期是害虫取食危害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害虫的体态随着不断取食并蜕皮而逐渐变大。其抗药性也增强。因此,对于一般害虫来讲,杀虫剂的最佳施药适期应选取在幼虫期3龄以前。此时害虫个体小、体壁嫩薄、蜡质少,因而抗药性差,而且取食量小,尚未造成严重危害。但对于那些钻蛀性害虫如棉铃虫 、烟青虫、菜螟等,其杀虫剂最佳施药适期,应选择在卵孵化高峰期,此时害虫尚未钻蛀到果实或茎秆中,如果成虫世代重叠,幼虫世代不整齐,那么施药适期就应该改为产卵盛期,如果在3龄以前施药,害虫一旦钻蛀入茎秆或果实中后,防治就十分困难。

(3)蛹期

蛹期是幼虫向成虫过渡的一个中间期,不完全变态害虫没有这一虫期。这一虫期的害虫不食不动,多处于隐蔽场所,有蛹壳和其蛹外附属物如茧的保护,这一时期用药效果很差,而采用其他防治措施,如耕翻土地、大水浸淹等方法却能取得较好的防效。

(4)成虫期

成虫期是害虫一个世代生命活动的最后一个时期,一般害虫羽化之后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飞翔和取食花粉、花蜜、果汁等活动以促使器官发育和成熟。这一时期是选择糖醋液类毒饵进行诱杀的有利时期。这一时期过后性发育成熟,成虫便进入交配产卵时期,这一时期是利用人工合成的引诱剂杀成虫的有利时机。也可选用高压汞灯、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和杨柳枝进行诱杀,也能取得明显的防治效果。

根据害虫不同生育期来选择施药的最佳时期,就要选择在抗药性最差,分布较集中且尚未造成严重危害的时期内进行防治。

3、根据不同的气象条件选择最佳施药时期

气象条件与药效有密切关系,因此,在选择最佳的施药时期时应该考虑不同的气象条件对防治效果的影响。许多农药的防效与温度相关,如敌百虫、吡虫啉等属于正温度系数的药剂,即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增高而防治效果提高。温度较高时可作为这些药剂的最佳施药时期。又如甲氰菊酯、联苯菊酯等属负温度系数的药剂,因此,这类药剂的最佳施药期应选择在每天的早晨和傍晚,阳光不直射,温度相对较低时为最佳施药时期。

一些具有内吸输导功能的杀虫剂、杀菌剂,其防治效果和调节功能与温度、光照和湿度关系密切。当田间光照强烈,温度偏高,相对湿度低时,农药喷洒之后迅速挥发逸失,蔬菜吸收利用得少,其防效较差;而在田间光照较弱、温度偏低、相对湿度开始升高,药剂挥发散失较少,大部分可被植物吸收、输导,防效较好。因此,此类农药选择在每天下午或傍晚进行施药比较合适。对光比较敏感的农药如辛硫磷、敌磺钠等应在避光环境下使用,如进行拌种、混土处理或者在阴天使用。

风和雨能够加速药剂的流失,因此,在风雨天气应该暂缓施药,雨后病害蔓延快,应抓紧施药。雨季用药应选耐雨水冲刷力强的药剂或剂型,如内吸剂、胶悬剂、乳油等。微生物杀虫剂对光照和湿度比较敏感,一般强光、低湿度的田间环境很难取得理想的防效,所以这一类杀虫剂的最佳施药时期就应选择在蔬菜生长后期。尤其在雾天露水较多时比较合适,如用苏云金杆菌防治棉铃虫的最佳施药时期就应选择在番茄生长的中后期,这时番茄田较密闭、湿度大,则其杀虫效果往往优于一些常规的化学药剂,且持效期也比较长。

在蔬菜的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通过正确的选择药剂和施药时间,不但让防治工作事半功倍,而且对于食品安全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应该引起广大菜农朋友的高度重视。

在大棚蔬菜种植中,我们可以采用物理防治方式对病虫害进行控制。比如,色纸诱杀或者杀虫灯诱杀等等。这些方法具有无害性,对蚜虫有理想的防治效果。使用烟物剂,烟雾剂的特点是直径小,扩散广分布均匀,不增加空气湿度,灭菌彻底,使用安全,成本低。

土壤杀毒:塑料薄膜覆盖土壤,将土壤焖高温,持续6小时,然后解开薄膜,吸收空气降温。将土壤中的虫卵杀死。当然了,用害虫的天敌来治理虫害,也是经常用到的方法。可以向棚内投入益虫,用天敌克制关系防治,维护棚内生态平衡。

高温闷棚。大棚建好后选择晴天覆膜密闭闷棚5-7天,使棚内温度50度以上,以杀死土壤中的病菌孢子和虫卵,从而减轻蔬菜生长发育时的浸染和危害

大棚蔬菜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的温度和湿度非常重要。温度可以通过增加光照和增强保温措施来改善,延长光照时间,增强光照强度,降低放风量,增加保温材料,提高大棚的保温性能。合理的安排好轮作,相同科的蔬菜愿意滋生相似的病害因此需要我们合理进行调整种植减少病虫害发生。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有机体或者它的代谢产物来控制病原菌和害虫,使其不能造成损失的方法。防治害虫的生物防治方法主要有:利用天敌防治、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

大棚里的蔬菜病虫害其实也跟露天种植蔬菜所发生的虫害差不多的,只不过因为大棚种植的特别环境,相对太阳季节的露天种植,更容易滋生而已撒草木灰:在大棚经常撒干草木灰,可抑制猝倒病、立枯病等病害的发生,促使蔬菜健壮生长。

培育“无虫苗”。育苗前苗房彻底消毒,用药剂熏杀灭除残余虫口,并控制外来虫源。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911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