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蜂箱应摆放在蔽阴和有水源的地方,或是搭凉棚,在巢门附近摆放饮水器。炎热的中午注意向蜂箱和场地喷洒的适量水,增加湿度降低巢温。放大蜂路和巢门和加强通风和散热。同时也要做好防雨的工作。
2、一般在进入主要采蜜期时要求强群蜜蜂达到二十框以上。可以采取合并弱群和以弱补强等的办法,灵活机动地组织采蜜的强群。
3、主要采蜜期的强群管理十分的重要。此期是鼓励蜜蜂采蜜,蜂巢必须不断的扩大,而且不要限制蜂王的产卵。适时增加继箱和空脾,使蜂群有较大的发展的空间,有足够的蜂蜜和产卵脾位,做到既能大量的采蜜,生产蜂乳,又能发展一定的群势。
4、要经常对蜂巢进行检查,发现封盖王台和蜂王腹部缩小或是停止的产卵就是分蜂先兆,要及时的采取措施和消除分蜂,避免减弱群势影响的采蜜。
5、可以激励蜜蜂的多采蜜。但是取蜜时间不要安排在蜜蜂采集最繁忙的时候。
6、取蜜和喂蜂时蜜汁一定不要洒在箱外,如洒在箱外一定要彻底清理的干净。巢门不可过大和蜂箱一定要严密,不可破损裂缝,蜜脾和蜂蜡和分蜜机等易引起盗蜂的器具一定要保存好。
7、主要是巢虫和蚂蚁和胡蜂等昆虫和鸟类和鼠类和蟾蜍等等。要注意蜂群的卫生,经常清扫蜂箱和周围的环境。
8、要注意经常观查蜜蜂的行动的状况,发现异常立即进行的分析,采取防治的措施。对周围五公里以内的主要蜜源花期要有所了解,特别对花蜜花粉有毒的植物的花期。对主要流蜜期的大宗植物要及时的了解对它们的农药防治情况,避开农药的使用期,以免发生农药的中毒。
养蜂即蜜蜂养殖是人工饲养蜜蜂而取其产品包括蜂蜜、蜂王浆、蜂胶、花粉、蜂蜡、蜂蛹及蜂毒等产品的事业,包括在广义的畜产内,所以广义地说蜜蜂也是家畜。蜜蜂养殖的历史有数千年之久,蜂蜜的利用是从渔猎时代开始的。公元前7000年的中石器时代,在西班牙的壁画中,就有女子攀藤采蜜的图。在公元前2600年埃及第五王朝的寺庙里,遗存有刻着养蜂人向蜂窝吹烟驱蜂的浮雕。这是世界上最早饲养蜜蜂的史实。历史学家以及研究者从研究甲骨文的成果推断,我国从殷商时代已有养蜂。
养蜜蜂国家有哪些政策保护
喷洒过农药的蜂箱高温处理后能用。
1、农药的药效会挥发。
2、喷洒过农药的蜂箱高温处理农药的n药效已经没有了,不会对蜜蜂造成伤害。
3、如果药效还在,蜜蜂敏感是不会靠近。注意观察使用。
蜂箱是养蜂过程中供蜜蜂繁衍生息的处所,是最基本的养蜂工具。1857年美国人郎氏发明了活框蜂箱与随后发明的巢础机和分蜜机一起被称为蜂具的三大发明,而正是这些养蜂工具的使用,结束了数千年传统养蜂采用土窝、毁巢取蜜的生产方式,奠定了新式养蜂的基础,使养蜂生产出现巨大的飞跃。
上世纪初活框蜂箱和意大利蜜蜂一起传入我国,现在我国使用的蜂箱很多,比如十框蜂箱、达旦蜂箱、十二框方形蜂箱等,其规格大小不尽相同,但结构原理基本一致。初学养蜂者可以向养蜂户购买别人使用过的蜂箱,也可以根据规格自己制作蜂箱。
(一)加大对养蜂业发展的支持与保护。制定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蜂药生产、销售、使用等管理,建立和健全规模蜂场备案与养殖档案制度,规范蜜蜂检疫行为。探索建立养蜂主产区成熟蜜生产补贴和政策性保险政策,提高养殖积极性,降低养殖风险。推动出台蜜源植物保护利用政策,探索有偿授粉机制,协调有关部门在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项目中支持蜜源植物种植。
(二)保护蜂农合法权益。逐步推行蜂产品优质优价,完善企业与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在转地放蜂集中地区,配合有关部门,妥善解决治安、收费、蜂产品销售、蜜蜂农药中毒、人蜂安全等问题,保护蜂农的人身权益和经济利益。鼓励和支持农户在粮食、果树、蔬菜等农作物流蜜期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喷洒对蜜蜂低毒的农药。加快推行农药喷洒事先告知制度,探索建立种植农户和蜂农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和机制。积极支持建立养蜂业风险救助金制度,不断增强蜂农抵御风险灾害能力。
(三)加快科技研发与应用步伐。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快养蜂和蜜蜂授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普及。加大对新型养蜂机具、新蜂药、新技术、新产品等研发的支持,加强养蜂生产者与加工企业和科研院校的联结,切实搞好蜂农科技培训,通过举办现场会、培训班等形式,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培训蜂农,提高养蜂管理技术水平。
(四)积极开拓蜂产品消费市场。普及蜂产品知识,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消费咨询,对违规企业及时曝光,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维护消费者权益。适应市场需求,丰富蜂产品花色品种,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积极培育蜂产品知名品牌,利用已有优势巩固和扩大蜂产品出口,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五)强化对养蜂业发展的指导和管理。加强行业监管,充实养蜂管理人员队伍,养蜂重点区域主管部门要安排专职蜂业管理人员,其他地区要有兼管人员,及时处理养蜂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加强行业协会、组织建设,要根据本地市场和资源优势,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对养蜂业发展的指导作用。加强养蜂生产的信息平台建设,密切关注养蜂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推进养蜂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