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水源“贡米之乡”的来历,还得从水源种植水稻的历史说起。清朝顺治年间,皇亲贵族跑马占地,顺治拨民,一群山东、河南平民来东北种植水稻。由于水源的地域优势,水稻种植首先在这里获得丰收,并产出了优质大米。几年后,水源大米已经远近闻名,当时叫“渤海米”。康熙年间,有人将“渤海米”带到北京,传进皇宫,康熙食用后大惊,当即封“渤海米”为皇家御用,并第二次拨民,派嫡系到这里“独家”种植。后来,“渤海米”进宫在当地传为佳话,“渤海米”也因此该称“贡米”,水源“贡米之乡”的美誉从此名扬大江南北。
日伪时期,“贡米之乡”一度落入日本人手里,“贡米”成了日本人的“御用”。光复后,水源人重新收回了属于自己的沃土,再次掀起种植稻米的高潮,并多次获国内大奖。一九五六年,水源“贡米”第二次进京,成为国家***和外宾专用米,直到改革开放后。
如今的水源人,已经把“贡米”作为了一项产业,走上了产业化和市场化的道路。扩大了种植面积,实现了科学管理,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优质米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新格局,成立了专业集团公司。今年,水源大米再次在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获奖,并打入国际市场。
“海丝核心区现代农业峰会暨河龙贡米国际品牌发展峰会”14日在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举行。
本次峰会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经贸导刊杂志社、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一带一路发展委员会、中国农业大学、福建省贸促中心与福建省宁化县委县政府联合举办。国家发改委中国经贸导刊杂志社首席经济学家、创新型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胡正塬主持了本次峰会。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民航总局原局长李家祥,宁化县政协主席李平生,三明河龙贡米米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文坚为大会致辞。来自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富碳农业等离子体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的专家学者分别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离子体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等角度为海丝核心区现代农业(宁化)先行区发展献计献策。
在高端对话环节,中联部原副部长马文普表示,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有两件东西必须要牢牢的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中,一是基础粮食,二是核心技术。保护耕地是重中之重。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来探讨推进农业现代化布局,为地区经济 社会 发展,同时也为国家的经济 社会 发展,特别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科技 部原纪检书记吴忠泽表示,以基因组学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技术催生出的智慧能源和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应用、基础食品安全问题引发出绿色食品的消费趋势、合成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五个方面极有可能为农业产业格局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未来要走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节约环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农村农业部原党组成员毕美家表示,以家庭农场合作社为基础,以 社会 化服务组织为支撑,保障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是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水平,积极响应“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生产市场认可的产品,提升我国农业的品牌价值,海丝核心区有望成为引领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风向标。
国务院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季晓南表示,实体经济、 科技 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有机融合,助力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不断深化农业体系改革,共同推动现代现代农业的发展。创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综合发展模式,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的现代农业文明。
福建省发改委原常务副主任陈毓寰表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切入点,就是要选择优秀农业龙头企业,依托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主体,才能建立建成标准化的农业经营体系。有了标准化的体系,农业现代化发展才具有坚实的基础。以现代化农业企业作为依托,提出创新发展思路,逐步建立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和特色乡镇。
会上,中国西促会一带一路发展委员会、福建省贸易促进中心、宁化县人民政府、中国农业大学和三明河龙贡米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基地”协议。中信现代农业 科技 公司、首农股份有限公司代表在会上宣布将进一步发挥国有大型企业在资本运作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方面的优势作用,强化与老区宁化及品牌企业河龙贡米的合作。
当天,由胡正塬博士所著、首部面向全球全面介绍一带一路发展及成果的力作——《一带一路》全球华文读本的首发启动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