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来历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08:27:18
字号:

茶的来历

茶叶的来历

2004年11月30日 点击:505

饮茶习俗,在中国各民族中传承既久,取茶叶作为饮料,古人传说始于黄帝时代。《神农本草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这是一则关于茶的传说,可信性有多大,尚不可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茶最早是一种药用植物,它的药用功能是解毒。因此,当时茶并未进入人们日常生活饮料系统。根据文献记载。茶的种植和使用,始于秦汉时期.《汉书·地理志》有“茶陵”。茶陵,在今湖南省,汉代属长沙郡,以位于茶山之阴而得名。西汉王褒《童约赋》有“烹茶尽具”和“武都买茶”的记载,武都,在四川绵竹县北,是当时的茶叶产区。当时的饮茶方式十分粗放,一般是将茶叶采摘回来,稍事加工后煮汁自饮,或用来招待客人。到了唐代,出现了一位名叫陆羽(鸿渐)的茶圣。他总结了历代制茶和饮茶的经验,写了《茶经》(三卷)一书,并创造了全新的制茶方法。陆羽的《茶经》对茶的起源、种类、特征、制法、烹蒸、茶具、水的品第、饮茶风俗、名茶产地等作了全面论述。特别对饼茶的制作技术和加工,总结提出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关于茶的煎用,陆羽认为要得茶中“三味”,达到“极精”地步,先得克服“九难”,即采造、鉴别、器具、用火、用水、烤制、碾末、煎煮、饮用九项选择。且规定了具体要求。当时陆羽还曾被招进宫,为皇帝煎茶,得到赞赏,于是茶道大兴。到了宋代,中国的饮茶习俗达到了穷极精巧的地步。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都有关于茶饮的专著。如宋徽宗(赵佶顺《大观茶经》、蔡襄的《茶录》、黄儒的《品茶要录》、赵汝丽的《北苑别录》、宋子安的《试茶录》等。这时民间还出现了茶户、茶市、茶坊等交易、制作场所.当时茶的品种之多,不胜枚举。宋代饮茶习俗中,最有特色的是斗茶。斗茶,不仅是饮茶方式,也是一种精神文化享受。蔡襄的《茶录》一书,就是专门讲斗茶艺术的著作。其中提到斗茶时茶的加工、斗茶工具、斗茶方法等.北宋中期,斗茶习俗风靡全国,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以斗茶为乐事。这样,就把饮茶的美学价值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明清时期,茶叶的加工制作和饮用习俗有了很大改进。此时,炒青制茶法得到普遍推广,于是“冲饮法”代替了以往的“煎饮法”,这就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饮茶方法。 茶饮进人饮食文化体系,虽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但各民族、各地区的饮茶习俗,并没有统一的模式.从美学角度讲。色、香、味是茶饮习俗中共同追求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除茶叶本身的因素外,最重要的是饮茶所用的水质要好。其中,水质以山泉水为上品,用它冲出的茶,汤色明亮,香味具佳;茶具,以江苏宜兴紫砂陶为上品。茶具要清淡高雅,古香古色,最好与居住条件。主人的身分地位文化修养相协调;沏兹方法(包括水温和不可彻得太满),俗谚”酒满敬人,茶满欺人”,是说敬酒和敬茶的方式有所区别。敬酒时要斟满酒杯,表示相互间的盛情;敬茶时,则不可太满,要让客人慢慢品尝,急缓之间,包含了酒俗与茶俗中的刚、柔之美. 茶俗始自民间,形式多种多样.汉族茶俗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广东潮州的“工夫茶”和苏州的“七家茶”.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盛产茶叶,相应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茶习俗。就是在不产茶叶的民族中,也随着茶叶贸易和生活的需要。嗜茶成俗,而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饮茶之道——茶道。

三道茶的来历

在白族村子,外人如赶上节期,肯定会被当做贵客受到款待。白族是一个知礼好客的民族,以“三道茶”敬客,是一种高尚的礼仪。三道茶的形成出于一个寓有哲理的传说:一位老木匠教徒弟多年,临出师前带徒弟去苍山伐树锯板,干了一天活,徒弟口渴难熬,随手抓了把鲜树叶放入口中咀嚼,苦涩得皱眉咂舌。师傅说:“要学好手艺,不先吃苦头是不行的!”等把木板锯好,师傅给徒弟一块红糖,郑重地说:“这叫先苦后甜!”待徒弟出师临别时,师傅递上一碗茶,放上蜂蜜和花椒叶,让徒弟喝下。徒弟咂舌口味道:“有苦、有甜、还有麻辣,真叫人回味。”老木匠高兴地说:“对了!一苦二甜三回味,学手艺和做人的道理都在这里。”从此,白族兴开了“三道茶”,成为喜庆迎客的茶道礼俗。

清朝是靠什么保住了全世界都在种的茶叶市场的份额呢?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国,早在公元16世纪,中国已有茶叶出口的历史,到17世纪,中国的砖茶在俄国和欧洲已经培养起一个稳定而庞大的消费群体,尤其是西伯利亚一带以肉奶为主食的游牧民族到了“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地步,他们必须依靠饮茶来消食化腻。输入俄国的砖茶均来自中国的南方,而经营者却是非产茶之省的晋商。在武夷山脚下的梅古村村口有一块石头纪念碑“晋商万里茶路起点”。《崇安县志》中记载了当时晋商在武夷山采购集运茶叶的繁忙景象:“在康熙19年(公元1680年)间,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筏300余艘,转运不绝”。

山西地处中原农业地区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中间地带,据清咸丰《汾阳县志》载:“晋省天寒地瘠,生物鲜少,人稠地狭,岁岁年入,不过秫麦谷豆。此外一切家常需要之物,皆从远省贩运而至”。在这种艰苦环境生存的晋商,他们以南北物资交流为主业,贩运绸缎于杭州,贩茶糖于汉口,贩葛布于四川,贩棉布于直隶。”转而又将这些货物“售于新疆,内外蒙及俄罗斯等地。”晋商以其雄厚的财力,灵活多变的经营之道,刻苦敢于冒险的创业精神,在长途贩运贸易中,逐渐开拓和形成一些商道,货行天下,汇通天下。其中南起闽赣鄂,经汉水晋中,北达蒙古、西伯利亚、莫斯科、圣彼得堡的国际商道,以输出茶叶为主,故称中俄茶叶之路。 山西茶商们每年深入到江南产茶的省份收购茶叶,并在当地投资设厂,用木架平压机和铁质轮旋手摇压机加工制作砖茶,每年雇佣成千上万农民从事采茶及砖茶的加工,砖茶作坊成为兴盛江南的手工业。起初,晋商主要采买福建武夷山的茶叶,茶市设在福建崇安的下梅镇,运至铅山的河口镇,再水运经信江、鄱阳湖、九江至汉口集中再北运。

清咸丰年间受太平天国兵火影响,茶路一度中断数年,精明的晋商改为采运两湖茶。以湖南的安化,临湘的聂家市,湖北蒲圻羊楼洞,崇阳、咸宁的茶,就地加工成茶砖,由陆水湖运至汉口集中,溯汉水(即襄河)至樊城,然后舍舟登陆,改用畜驮车运,经河南唐河、社旗,从洛阳过黄河,过晋城、长治、太原、大同至张家口,或从晋北的玉右杀虎口入内蒙古的归化(今呼和浩特),再由旅蒙晋商换作驼队在荒原沙漠中跋涉1000多公里,至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交易。俄商们在贩运至伊尔库兹克、乌拉尔、秋明,一直通向遥远的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在清代,中俄茶叶贸易是这两个大国的进出口贸易,中俄茶叶之路的繁荣推动了我国内地的种茶业和运输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北方草原和俄国西伯利亚的确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随着一条条运茶驼道的延伸,一座座城镇在荒原崛起,欧洲的文明与中国中原的文明在这里交汇,推动中国走向世界,中国和欧洲借这条商道交换着物质与文明。1857年马克思在《俄国对华贸易》中说:“在恰克图,中国人方面提供的主要商品是茶叶。俄国人方面提供的是棉织品和皮毛。以前,在恰克图卖给俄国人的茶叶,平均每年不超过1000万箱,但在1852年却达到了1750000箱,买卖货物的总价值达到1500万美元之巨……由于这种贸易的增长,位于俄国境内的恰克图就由一个普通的集市发展成为一个相当大的城市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1年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汉口成为新辟的通商口岸之一。俄国人以其多年与中国往来贸易的经验特别看重汉口的茶市,1862年与清政府签订了《中俄陆路通商章程》,俄商们取得了在中国南方直接在茶区采购加工茶叶和由水路通商天津的权利。俄商来到汉口,开始是在鄂茶产地蒲圻(今赤壁)羊楼洞一带招人包办,监制砖茶。1863年至1873年在羊楼洞开设了顺丰、新泰、阜昌3个茶厂,为了与英商争夺茶源,以高出英国人几个百分点的价格收购茶叶,就地加工,再运至汉口的俄商洋行转口出售。俄商为了与英商竞争,在1874年将3座茶厂搬迁到汉口,其中顺丰茶厂设在英租界下首江滩边。新泰茶厂设在兰陵路口,阜昌茶厂设在南京路口,1893年又在上海路口设柏昌茶厂。顺丰茶厂还在江边辟有顺丰茶楼码头,这是武汉三镇第一座工厂专用码头。1874年,俄国茶商改用蒸汽机和水压机制作砖茶,成为武汉地区第一批近代产业,其中泰丰茶厂是中国最早使用机器生产的外资企业之一,成为武汉近代工业的开端。受雇于俄国茶厂的工人,是武汉最早的一批近代产业工人。

1861年由汉口港出口的茶叶8万担,1862年为21.6万担,以后逐年增加。从1871年至1890年,每年出口达200万担以上。这期间中国出口的茶叶垄断了世界茶叶市场的86%,而由汉口输出的茶叶占国内茶叶出口的60%,穿梭往来的运茶船队不断进入汉口港,停泊茶船的码头从襄河(即汉水)绵延至甚家矶,长达30多华里。汉口因此被欧洲人誉为“茶叶港”。 17世纪:万里茶道源于中国武夷山。

1607年,荷兰商人首次进口中国茶,由此欧洲海洋强国展开了“茶叶黄金”的争夺。富有的中国晋商,利用万里茶道沿途数百个票号、钱庄,几乎控制了中国主要产茶区的收购、加工、储存、运输、销售。不仅影响汉口、福州、九江三大中国茶市,也直接左右当时欧洲茶叶贸易市场的价格。

一般认为,万里茶道的陆路起点为中国福建省武夷山的下梅村,沿途集纳福建、江西、安徽的茶叶运至汉口;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产区的茶叶也分别汇聚汉口。茶叶在汉口加工、分装后,经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向北运输,在时为中俄边境口岸的买卖城/恰克图完成交易,然后横跨西伯利亚,抵达俄国莫斯科、圣彼得堡,再销往欧洲各国。茶道在当时的中国境内约5300公里,俄国境内约8000公里。 19世纪中叶:中俄万里茶道源于汉口。

汉口是中国三大茶叶集散中心,从18世纪的汉口、福州、九江三大集散地,演变到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叶的汉口、上海、福州三大集散地,汉口一直是近代中国的主要茶叶集散中心之一。是福建、安徽、江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湖北以及河南信阳等9省产茶区的茶叶重要集散地。1861年,江汉关出口红茶8万担,1963年出口27万担。 1900年汉口仅出口俄国茶叶就达39万担(约19500吨),占中国输出俄国茶叶的80.9%。由于近代茶叶加工业的带动,汉口也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桐油、牛羊皮、蛋品、肠衣、猪鬃、芝麻等农业产品加工出口中心。

1890年,俄国皇太子尼古拉(即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的中国之行中踏上了汉口的土地,张之洞在晴川阁宴请了这位未来的俄国沙皇。在和张之洞的亲切交谈以及参加俄商新泰砖茶厂25周年的庆典上,听取了巴诺夫对俄商在汉口的砖茶厂骄人业绩即砖茶的税收占整个俄国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的汇报后,尼古拉连赞三个伟大:以汉口为起点的万里茶道是一条伟大的茶叶之路,汉口是一个伟大的东方茶港,在汉口的俄国茶商是伟大的商人。从此“东方茶港”的美名在中外茶商中广泛流传开来。

茶叶,是古代中国对外的一张名片。既创造了大量的财政收入,又提高了国家的话语权。直到晚清,垄断的地位才逐渐被打破了。

可以说,这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清政府每年靠茶叶创造了巨额的贸易顺差,引起了其他国家的觊觎,争相种植茶叶摆脱对清朝的依赖。英法先后突破了封锁,在印度、越南大规模种植茶叶,连隔壁的日本都立志要分一杯羹。古代茶叶

尤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面对生死存亡的威胁,清政府彻底放开了对茶种外流的限制:

美利坚於咸丰八年购吾国茶秧万株,发给农民,其后愈购愈多,岁发茶秧至十二万株,足供其国之用。

清朝的垄断地位随着外流茶种的收获被终结,其市场份额却依旧占据世界前列。

虽然列强在全世界不断尝试种植茶叶,主要产区却依旧是亚洲。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条件得天独厚:

夫吾国茶质本胜诸国,往往涩味中含有香气,能使舌本回甘,泰西人名曰?胆念?,他国所产鲜能及此。

如日本,其本身是美国茶叶的主要供应商,却依旧每年从清朝采购大量茶叶。高端市场永远是不缺买家的,由此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1887年,印度茶叶对外贸易总额超过了清朝。清方派出了调查人员经过统计发现印度出口茶叶的数量少,但价格高:

印度茶往英国者,岁约七十三万二千石,价约二千四万两。吾国茶往者八十九万八千石,价约千八百六十八万两。

印度茶叶

由于市场被抢占,清朝茶叶在国际上的价格被迫连年走低。随着众多通商口岸开放,出口茶叶的成本降低,有效增强了竞争力。低价,总是诱人的。

甚至可以说,清朝残余的市场份额就是在吃老本。价格低,质量好的清朝茶叶为何会逐步丧失市场统治力?

茶叶,是经济作物。清朝以农为本,始终没有大规模的种植、加工茶叶。其他国家没有成功培育出茶树之前,全世界仅此一家别无分号,出口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广州十三行

清政府对交易源头实行严格管控,卖方占据了绝对的有利地位。陈茶、劣茶是家常便饭,假茶屡见不鲜。现在我们说假茶指的就是品种品牌,古人的假茶就是字面意思,直接就是用其他树木的树叶伪造充数。由于历史悠久、手法高超(《宋史》中就有记载),各国深受其害,尤以美国为最。

数量不够、质量参差不齐,天下苦清久矣!在硬需求的推动下,新的茶叶产区被不断开辟。出于对本土茶叶贸易的保护,清朝出口的茶叶被征收高达25%的关税。出口税加关税,导致了清朝茶叶在价格上的优势被抵消。

茶叶贸易的失败,是清代对外贸易失败的一角。和瓷器、纸张一样,没有过多技术,单纯依靠地理和原材料的商品终究会走下神坛,回归他本来的价值。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905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