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郑国渠的原因是为了使秦国富国强兵、实现大统一。
秦王嬴政即位之初,韩国为了拖延秦国东进的步伐。公元前246年,韩桓惠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取了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策略。派著名的水工郑国作为间谍,游说秦王嬴政,让秦国在泾水和洛水之间,修一条大型灌溉渠道。
表面上说可以发展秦国农业,其真实的目的是耗竭秦国实力,使秦国把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设上,无力进行东下攻打韩国。
秦王嬴政深知要一统天下,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本来就有大力发展秦国水利的计划,在郑国的巧簧之舌诱导下,秦王嬴政很快地采纳了这一建议,并立即征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命郑国主持修建这一工程。
扩展资料:
郑国渠修成之后,确实为秦国带来巨大的效益,郑国渠的修建始末表明,秦国的最高统治集团,对发展农业生产与富国强兵,兼并诸侯之间的关系有着充分自觉的认识,这以自觉认识不仅是秦国决定修渠,并且在发现韩国的阴谋之后,仍修渠不止,而且标志着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在秦国占有重要的地位。
像郑国渠这样工程浩大设计合理。技术先进,效益显著的自流灌溉系统。无疑是中外古代水利史上少见的范例之一。
战国时期,人工灌溉系统由有蓄水、输水、分水、灌水、排水等不同功用的各级渠道组成,称“井田沟洫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兴建的灌溉工程气魄宏大,有坝引水工程如漳水十二渠和蓄水工程芍陂,无坝引水工程如都江堰和郑国渠,都是这一时期兴建的著名大型灌溉工程。
战国时期,魏国邺城(今河北临漳)的漳河经常泛滥成灾。为了对付漳河水患,当地人想了很多办法,但都无济于事。洪水冲毁房屋,淹没庄稼,百姓深受其害。后来,邺城的一些地方官、地主、豪绅与装神弄鬼的巫婆串通一气,说漳河闹灾是河伯显圣,只要每年挑选一位美女送给河伯做夫人,就可以使水灾平息。这样,官府年年驱使百姓给河伯娶妻,把年轻姑娘扔进漳河。他们的目的是乘选买河伯夫人之机向老百姓摊派,索取大量钱物,然后分赃,中饱私囊。
天灾人祸使邺城百姓无法生活下去了。特别是那些家里有年轻姑娘的百姓,担心自己的女儿被选中,只得背井离乡,四处逃亡。邺城是军事要地,地处韩国和赵国之间,西边是韩国的上党,北边是赵国的邯郸。这么重要的地方不治理好是不行的,于是魏文侯派精明强干的西门豹去当邺令。
西门豹到邺城后,明察暗访,了解真实情况后,立即趁给河伯娶妻的机会将年老的巫婆投进漳河,震慑了当地的官吏和土豪劣绅,然后依靠百姓的力量开了漳水十二渠,用以灌溉田地,使邺城很快便富甲一方了。漳水十二渠是我国多渠首制引水工程之始,意义非比寻常。多渠首是从多处引水,渠首有多个,“十二渠”即修筑十二个渠首,用以引水。
漳水是多泥沙河流,多首引水正是适应这种特点而创制的。多泥沙河流因泥沙淤积,常使主流迁徙,不能与渠口相对应,以致无法引水。多设引水口门,即可避免这样的弊端。此外,如果一条引水渠淤浅了,立即可以用另一条引水渠来引水清淤。
漳水十二渠设计合理,不但有引灌、洗碱、清淤、泄洪的功能,而且易于维护,反映出当时农田灌溉事业的进步。直到汉朝初年,漳水十二渠仍能起到很好的灌溉作用。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西门豹有极高的评价,他说西门豹担任邺令,闻名天下,泽流后世,永无休止,可谓贤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