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鱼养殖病害防治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08:12:08
字号:

生鱼抗病力强,在天然水域中很少发病。但在人工高密度养殖环境中,池塘内有害物质造成的危害,病原体的侵袭,鲜活饵料可能携带的病菌,操作不慎引起的感染及生鱼本身因环境条件的变化造成抗病力减弱的原因,导致发病率增加。因此,对生鱼的疾病,应以防为主,注意观察,及时发现,积极治疗。 主要发病原因 1、鱼体受伤 在捕捞、分养、运输过程中,因操作方法不当而使鱼体表擦伤;另外,同池放养的鱼种大小相差较大,当食物缺乏时,相互咬伤,甚至弱肉强食;再次,鱼池不合理,如水泥池底质、池壁粗糙,鱼体活动摩擦受伤或受惊碰伤。鱼体表一旦受伤,就易发病。 2、水质不良 集约化养殖生鱼,由于密度大,长时间大量投喂饲料,池内排泄粪便沉积日渐增多,为病原体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场所,当达到一定程度,水质变坏,从而导致疾病发生。 3、水温过高 生鱼的生存水温为0—41℃,最适水温26—28℃。在炎热季节,当水温高于32℃,水面又无隐蔽物时,生鱼食欲减退,当水温进一步上升,鱼感不适完全停食,鱼体消瘦,抗病力下降。 4、投饵不当 用大量冰鲜鱼投喂生鱼时,残饵腐烂沉积池底,败坏水质,传染疾病。 预防措施 1、生鱼鱼种投放前,鱼池必须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和曝晒,以杀灭各种有害微生物和病原体。 2、鱼种下池时,操作仔细,运输轻放,并用2%—3%的食盐水浸洗鱼种。 3、同池放养的鱼种,规格必须基本一致,预防相互咬伤。 4、用膨化饲料投喂,投饵时做到定时、定位、定点、定量。 5、盛夏水温过高,要加深池水,勤换新水,水面移植水花生、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以调节水质和遮荫。 6、加强饲养管理,水体经常用20—30克/立方米生石灰消毒,并根据鱼的吃食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药物预防。 常见病害治疗 1、暴发性出血病 病原:嗜水性单胞菌等多种细菌 症状:病鱼下颌到肛门的腹部和鳍基充血发炎,特别是胸鳍基部和近鳃盖后缘的两侧有与鱼体侧线垂直的出血条纹。有的病鱼眼眶、肌肉充血。严重时腹部肿胀,腹腔内集有无色腹水。肝脏有瘀血,肠道充血,厌食或不食,静止不动或发生阵发性乱游、乱窜,有的在池边摩擦最后衰竭而死。 治疗:用季铵盐或PVP碘全池均匀泼洒。用药后第2—5天用大黄粉或抗菌素等内服。 2、水霉病 病原:水霉等真菌 症状:水霉感染初时在病灶四周呈现出血点,而后病灶处黑色素消退,出现混浊的小白点,菌丝迅速繁殖向外伸展,呈灰白色柔软的棉絮状,严重时,病鱼在水面离群独游,食欲锐减,肌肉呈白浊状,组织坏死,鱼体消瘦直致死亡。 治疗:015—02ppm孔雀石绿全池泼洒。 3、肠炎病 病原:点状气单胞杆菌 症状:鱼发病不久即失去食欲,以后随病情发展,腹部膨大,体色变黑,肛门外突红肿;严重时胃、肠内无食物,消化道充血、发炎,甚至糜烂。病鱼一般离群头朝上在水面缓游,不久即死亡。 治疗:用含氯制剂或季铵盐等杀菌药全池泼洒,用药后第2—5天内服大蒜素、呋喃唑酮等。 4、车轮虫病 病原:车轮虫 症状:病鱼体表及鳃粘液分泌增多,体表有许多暗淡斑点。鱼体消瘦,不食,缓游于池边水面,呼吸困难而死。 治疗:硫酸铜+灭虫精全池泼洒。 5、蓝藻过多引起中毒 病因:当生鱼池水质过肥、氨氮偏高时,尤其在盛夏高温期间,水色呈蓝绿色,池表面出现厚厚的一层水华,蓝藻生长过剩,而其死体沉于水底后很快分解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 症状:中毒后的病鱼一般体表面无明显现象,严重时眼眶充血,鳃丝暗紫,鳃耙上蓝藻积贮,肝脏上有块状淡**斑纹,胆囊色淡,肠道充血。中毒初期出现狂游,夜间跳跃水面,随后鱼体行动迟缓,滞留于水草旁。 治疗:用06—07ppm硫酸铜全池泼洒,更换池水;也可以在早上泼洒适量的漂白粉到集中在池边的蓝藻中。 由于生产鱼药的药厂众多,所生产的鱼药品种繁杂,治疗鱼病应根据具体鱼药按要求使用。

生鱼养殖病害防治

采纳哦

(1)水质保养

① 科学管水和用水。加注或更换新水,方法有效,但浪费资源。科学管水和用水,是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养殖效益的有效措施。注意温差不要过大,尤其是温水性鱼类。提倡池塘节水养殖。养殖过程中,利用生物学、工程学等技术,在池塘内对水质进行改良和保养;池塘外建立池塘排放水净化系统。以达到封闭式用水、节水、高效的目的。

② 适时开机增氧。起到增氧、搅水、曝气等作用。合理使用增氧机——“三开两不开”。

③ 合理混养滤食性鱼类。混养鲢鱼、鳙鱼和罗非鱼等滤食性鱼类,摄食浮游生物,间接将水中过多营养转化为鱼类营养,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④ 合理放养螺类等底栖生物。螺类等底栖生物不仅能滤食底层有机质,改善底质与水质,而且还是鲤鱼、青鱼、鳖等养殖对象的良好饵料。

⑤ 合理移植水生植物。尤其是是在河蟹、龟、鳖等养殖池中,合理移植水生植物可提供良好栖息环境和饵料,同时有效改善水质。

⑥ 适时使用环境保护剂。如生石灰、芽孢杆菌、光合细菌、沸石、麦饭石等等。使用生物制剂:“芽孢杆菌+光合细菌”模式,效果较好。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904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