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亳州可以种植蕲艾,蕲艾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以潮湿肥沃的土壤生长较好。人工栽培在丘陵、低中山地区,生长繁盛期24~30℃,气温高于30℃茎杆易老化,抽枝,病虫害加重,冬季低温小于-3℃当年生宿根生长不好。
选地整地
蕲艾极易繁衍生长,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性较强,耐寒耐旱,田边、地头、山坡、荒地均可选择为种植地。蕲艾的适应性很强,为了节约土地资源,应选择丘陵等进行合理布局;基地应有灌溉水条件,附近无居民生活水和工业水污染;基地土壤、大气质量应符合国家级二标准,生产用水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土壤应无有毒有害药物残留和人畜粪便、生活垃圾污染,并按规定定期进行检测。以土层深厚、土壤通透性好、有机质丰富的中性土壤为好。根据种植地土层结构特点,适度掌握犁耙次数,结合整地施足经充分腐熟达到无公害化的土杂肥22.5~30.0t/hm2,均匀混合翻入土层,然后修沟做厢待种。
繁殖方法
蕲艾的繁殖方法有种子繁殖、根状茎繁殖、分株繁殖。种子繁殖出芽率低,仅为5%,且苗期长(2年),一般不采用;根状茎繁殖,成活率高,但苗期较长(2个月);分株繁殖最好,不仅成活率高且无幼苗生长期,繁殖速度快,为普遍采用。选育良种要求叶片肥厚而大,茎杆粗壮直立,叶色浓绿,气味浓郁,密被绒毛,幼苗根系发达。
栽植密度
2-3月,苗高5~10cm,选地面潮湿(最好是雨后或阴天)时,从母株茎基分离的幼苗,按株行距30cm×40cm栽苗,每穴2~3株,覆土压实。栽后2~3d内如果没有下雨,要滴水保墒。栽植150株/m2,平均每株产干艾叶4g,单产干艾叶5250kg/hm2左右。
田间管理
土壤耕整
4月上旬,中耕除草1次,深度15cm。6月中上旬蕲艾采收后翻晒园地,清除残枝败叶,疏除过密的茎基和宿根,深度15cm。
肥料施用
栽植成活后,苗高30cm时施用尿素90kg/hm2作提苗肥,阴雨天撒施,晴天叶面喷施。11月上旬,施入农家肥、厩肥、饼肥等作为基肥。
水分管理
厢面整成龟背形,使排水沟通畅。干旱季节,苗高80cm以下叶面喷灌,苗高80cm以上时全园漫灌。
百家姓里有姓奕的吗拜托各位大神
参考译文
赵瞻,字大观,他的祖先是亳州(安徽)永城县人。父亲赵刚,做太子宾客,迁居风翔府周至(盩厔zhōu zhì,县名,在中国陕西省。今写作“周至”)。赵瞻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孟州司户参军,后来改任万泉县(山西万荣县)县令。他把自己用于祭祀的田捐献出来用于修建学宫,不少学士从远处闻名而来。他又凭秘书丞(古代掌文籍等事之官)的身份上调去做永昌县知县(管理永昌县),他组织百姓修了六条河堰灌溉农田,每年给百姓节省数十万赋税(科敛:按规定条摊派,聚敛),因为灌溉水源产生的官司或纠纷都平息了,当地百姓把他与召、杜两个贤臣相提并论。
英宗治平初年,赵瞻由都官员外郎任侍御史,英宗下诏派宦官内侍王昭明等四人担任陕西各路钤辖,到陕西诸路节制管辖军事,招纳安抚各部。赵瞻认为唐代用宦官作观军容、宣慰等使者,后世应当把这作为最值得警戒的做法,皇上应该追回宦官,任用守臣。瞻多次向上奏疏,言辞非常激切。适逢文彦博,孙沔(音免)作西夏经略使,另派冯京安抚各路官员百姓,赵瞻又请求朝臣罢免冯京的使者职务,专门委托有威望的老将代理。西夏入侵王官,庆帅孙长卿不能抵抗,皇上反而加封长卿作集贤院学士。赵瞻对皇上说应当贬退长卿而不应当奖赏,皇上这样做是颠倒了赏与罚的标准。京东发生多起盗贼起事,赵瞻请求更换曹、濮两地没有才能的守臣,皇帝没有回应他的请求。于是赵瞻要求告老还乡,力谏应追回内侍王昭明等四人,英宗脸上显露出受了感动的表情,采纳了赵瞻的意见。
宋神宗登上帝位后,升赵瞻作开封府判官。神宗问他:“你知道青苗法实行起来方便吗?”赵瞻回答说:“青苗法是唐朝末年动乱之时实行的,用于聚敛百姓的钱财确实方便。现在皇上想要制定令国家长治久安的治国之策,爱护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的话,青苗法实施起来确
实没有什么便利。”王安石想赵瞻协助自己施行新法,就派他的党羽手下用知杂御史(的官
职)诱引赵瞻。但赵瞻决不答应,因此被贬出京城作陕西转运副使,又改作永兴军(西安)
转运使。
当初,宋元丰年间,黄河在小吴决口,向北流入界河,向东流到大海。神宗下诏,东流入
海的旧道淤泥很高,不能回流,还是不能再让它堵塞。于是开大吴来保护北都。这时,都水
王令图请求恢复黄河故道,下达执政官讨论。赵瞻说:“黄河决口已经有八年,没有形成定
论。现在突然进行大工程,需要三十万劳工,用二千万木料,我私下担忧这件事。朝廷可派
使臣察看情况,如果认为河水向东流不便,应该立即听从他们的话;如果认为可以回流,应
该制定几年的计划,以便缓和(减轻)民力。”讨论的人又认为黄河汇入界河向北流,就会
失去了中原的险要屏障,过去的澶渊之战,如果不是黄河,战争就不会停止。赵瞻说:
“称王天下的人依靠德操而不靠险要屏障。澶渊之战,是祖庙社稷显灵,章圣皇帝的恩德,
将士们的机智勇敢所致;因此敌人的将帅投降,难道只是黄河产生的作用吗?”后来使臣认为黄
河水东流不方便,水官又请求朝廷堵塞黄河北流,而赵瞻坚决力争,终于下诏停工,听从赵
瞻的意见。
洮、河各少数民族认为青唐首领软弱可欺,想依靠中原军队的威力而废除他,边关的臣
子极力请求发动军队。赵瞻说:“不可,抵御外国要把诚信作为本,况且朝廷已经用官爵任
命了他们,他们虽然失去了民心,却没有违犯大王谋略之罪,我们有什么理由来讨伐他们呢?
如果他们不能被攻克,那么战争由此又重新爆发了。”朝廷终于采纳赵瞻之言,就不再做这
件事。
元祐五年,瞻去世,享年七十二岁,太皇太后深为惋惜地对辅佐大臣说:
“可惜呀!他是个忠厚的君子。
”赠右银青光禄大夫,谥号懿简。
奕姓 一、姓氏渊源 1、出自熊姓。周灵王的太子熊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奕族,世人称其为“奕家”,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奕族之故,自称为奕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小姓。还有周平王太孙赤出奔晋国,其子孙为纪念其身份改姓奕。另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别改姓奕。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出古君王后裔,世为奕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奕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王八,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奕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奕氏。 二、姓氏堂号 奕姓堂号有"三槐"、"槐阴",其中"三槐堂"比较有名。 三、历史名人 奕永庆:高级工程师。男,1951年5月出生,浙江余姚人。中共党员。1974-1978为中学民办教师;1979-1982浙江水电专科学校学习;1982至今任浙江省余姚市水利局副总工程师;1990-1994自修本科;1996至今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在职研究生。国际雨水利用协会终身会员。宁波市、余姚市人民代表。主要业绩:长期从事泵站节能、水稻节水灌溉、标准田建设等农田水利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喷灌管道附件设计,特低标程泵站技术研究、薄壁钢丝网水泥管道技术研究,水稻薄露灌技术推广等科技成果,多次获省政府、省水利厅、宁波市、余姚市科技进步奖;“农田灌溉给水栓”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多次在国际会议上用英语宣读论文。个人曾获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全国水利科技信息先进工作者、联合国TIPS系统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宁波市科技兴市先进个人、余姚市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余姚市科技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发展方向:农田水利现代化技术,节水灌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