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园圃和苑囿,便从农业生产中分化出专门从事栽植观赏植物的劳动者。这些人世代经营,经验日益丰富,并逐渐形成了专业的花卉种植户“花农”和供应花卉的“花市”。
隋唐时期,花卉业大兴。唐王室宫苑赏花之风盛行。长安城郊已有专业的花农,花市上出售花木有牡丹、芍药、樱桃、杜鹃、紫藤等。
长安城春季有“移春槛”活动。即将名花异卉植于槛内,以木板做底,在木板下安装木轮,使人牵之行进,所到之处,鲜花就在眼前,赏心悦目。
还有“斗花”之举。富家豪商不惜千金购名花植于庭院中,以备春来斗花取胜。这些赏花游乐活动,推动了花卉种植,长安几乎成了四季花发的都城。
宋元时期,花卉的观赏从上层人士向民间普及。据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载: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遨游。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并张幄峦,笙歌之声相闻……至花落乃罢。
南宋临安以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有赏芙蓉、开菊会等赏花活动。钱塘门外形成花卉种植基地,种艺怪松异桧,四时奇花,每日市于都城。民间纷纷栽种盆花,相互馈赠。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更促进了花卉业的繁荣。清代京师丰台的花卉种植连畦接畛,挑担入市卖花者,日有万余。华南气候比较温暖,更适宜花卉的发展,其花卉品类亦不同于北方,花卉专业和花市盛况绝不亚于北地。除了专业花农,还出来中间商“花客”。
南安镇的花卉产业
民以食为天,饮食对于古人来说是一件大事,喝酒喝茶,吃饭的花样特别多,普通农作物做成的菜品可以说是包罗万象。老百姓对饮食有着极大的热情,只要是能吃的食物都会摆上餐桌。早在一千年前,花卉种植就已经出现。整个花卉种植的历史长达一千年之久。由于历史悠久,花卉也成为古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观赏植物,而且还被古人赋予了不同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花卉逐渐与饮食相结合。古人在探索食物时,发现花卉也可以放入食物中,于是出现了花卉食品。什么是花馔,顾名思义,就是将鲜花放入食品或饮料中,形成一种独特的食品,鲜花与食品相结合,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亮点。汉代人们吃花的目的很简单粗暴:花不香吗?我们就把它当做口香糖!据《汉书》记载,汉昭帝在御花园里种了一种叫 "低光莲 "的花。这种花开放后,持续时间长,香味浓郁,方圆十里都能闻到。
人们吃了低光莲,"气息清香,益于脉疾",不仅气息清新,而且小病小痛都消失了,身体倍儿棒。上至宫廷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经常咀嚼低光莲,以达到吐气如兰的效果。到了魏晋时期,全国人民开始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吃花。不是因为它的味道好,而是因为人们希望借助花的力量尽快成仙。流行的食用花TOP1应该是菊花。就连魏文帝曹丕也认为,菊花可以治疗所有的疾病,延长人的寿命,并协助成为神仙。因此,他经常把菊花送给他的臣子,鼓励他们修炼道教。有些花是能够进行食用的,而且非常好。
叶浮嫩绿酒初熟,橙切香黄蟹正肥。仲冬时节,徜徉于大余县南安镇“瑞香世界”和遍布田畴沃野的花房花棚,盆盆金边瑞香绿意正浓,暗香浮动;株株虎舌红在阳光映照下,如虎舔珠;比利时杜鹃、富贵籽争奇斗妍、娇艳无比……人们常用“岭南有陈村,岭北数南安”来称赞南安镇的花卉产业。经过近10年的发展壮大,昔日的小花朵已成为产值超粮食的一大支柱产业。据统计,该镇花卉面积已达1.5万亩,花农1680户,年产值超亿元。花卉已成为南安镇的漂亮“名片”。 南安镇的花卉产业从一粒小小的“种子”迅速成长为大产业,既有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更得益于该镇政府的大力扶持,从而使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得以壮大和提升。
大余县南安镇位于大庾岭腹地,有着“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独特小气候,是种植金边瑞香等名贵花卉的黄金地域。其金边瑞香的栽培历史可上溯到一千多年前,素有“世界园艺三宝”之一的美誉。但直至上世纪后期,南安镇花卉种植还是零零星星不成气候。它真正起步是在1994年,意识到金边瑞香广阔的市场前景,南安镇将其列为推动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驾“马车”之一,精心培育,倾心扶持。制定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建立、扩大花卉生产基地,并在土地使用、基地“三通”问题上特事特办;实施积极的资金政策,吸纳社会资本或民间资本,采取股份制和合作制等形式,促使产业成优成势;选择具有花卉生产实践技术经验的花农和从事花卉专业技术人员,组建科技服务队伍,长期对项目实行生产、销售和技术信息的培训、传播服务;并成立了金边瑞香公司,以“公司+农户”、“协会+农户”、“能人+农户”等方式,走产供销一体化、科工贸一体化发展道路。
通过政府引导,南安镇形成以花卉公司为龙头,以各家各户为联合批发网点,以长驻广州、北京、上海的联络站为销售窗口的强大的辐射与聚集效应,辐射20余个省市,并使金边瑞香、虎舌红出口日本、英国、韩国等国家。 依托载体,才能做强主导产业。南安镇的花卉产业就是靠“瑞香世界”这个花卉策源地辐射带动起来的。
大余县两个头衔:“中国瑞香之乡”、“中国花木之乡”。这两个头衔都与南安镇的两个基地关系密切:一个是11996年开始筹建的占地300亩的金边瑞香花卉基地,而另一个则是2003年在老基地基础上启动的总规划面积达3260亩的中国“瑞香世界”。一老一新,一小一大,折射出产业的扩张之路。
为策应全国花卉业尤其是广东花卉市场的发展,使花乡上档次、产业上规模、产品创品牌,南安镇在紧挨323国道的新安村梨花园推山平土,建成了一个集精品花卉生产、园林绿化、旅游观光、花卉苗木交易市场于一体的花卉“大观园”。同时,借鉴广东陈村、福建漳州等花卉市场的规划格局,分设四大区,每区占地480亩,约158个小园,在大道两侧建市场,分块划区,分户经营。该基地采取高标准、高品位、高效益和新型营养土配方与无土栽培技术,集纳了200万株品种纯、无病毒、观赏价值高的花卉品种和1200余户花农。一个全省最大的花卉营销窗口轮廓初显。
基地带动产业兴,以“瑞香世界”为辐射源,种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并以示范为先导,释疑点、送信息、包技术、树样板,以拳头产品——金边瑞香为主题的特色产业迅速向周边乡镇、村组蔓延,造就了百多家十万元户、几十万元户、百万元户。仿佛一夜之间神奇的七色花降临庾岭大地,从去年至今,全镇新增花卉面积2000余亩,产值增加6000万元,仅此一项全镇农民年均增收170元,初步形成“百个品种、千亩基地、亿元产值”的格局。 整个花卉产业要发展,仅靠“一枝独秀”是远远不够的。南安花卉顺应瞬息万变的大市场,通过优化结构、招商引资和科技活血来组建“百花齐放”的联合舰队,产业链的延伸使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
花卉业是公认的“三高”农业,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1999年至2001年,由于花卉品种单一(以金边瑞香为主要品种),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原先卖上百上千元的金边瑞香一度跌到10元一盆。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长留。近两年来,该镇通过对野生植物虎舌红的成功繁殖培育,使其成为继金边瑞香的又一后继产业,并借着昆明世博会金奖的东风,形成60万株的种植规模。除了金边瑞香、虎舌红、富贵籽三个“当家花旦”外,比利时杜鹃、郁金香、茶花、牡丹、绿萝、盆景等也纷纷在南安抢滩登陆,落地生根……该镇还以花为媒通过招商引资壮大花卉业,引进台湾锦都苑、台湾宏基公司、福建昌泰园艺等48家客商投资花卉种植,以商促产业化迅速推进。
南安花卉产业在前几年规模一直上不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仅限于观赏。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延伸花卉产业链,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几乎与花卉深度开发同步,南安镇舞动科技这只“金手指”,在降低成本、提高花卉品质、扩大种植规模上为工业化生产作准备。该镇花农首创的全天候喷雾法,一下子将瑞香的扦插时间缩短了25天。真正的革命是由盆栽改为地栽,由庭园栽培变成露天栽培,成本因此由每亩2至3万元下降到5000元。眼下,该镇又建起花卉组培室,培育推广脱毒金边瑞香克隆苗,从根本上解决了金边瑞香产区毒病危害的生产难题。
在南安镇,记者看到了一张令人怦然心动的“昔日商贸丝绸路,花卉产业带”的规划蓝图:沿着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将始于“瑞香世界”的花卉大道延伸到梅岭脚下,分3年时间投资8000万元建设长16公里的花卉长廊,建设万亩花卉产业带,同时在梅山梅花带中广植全国各地梅树品种,将梅岭建成全国梅树品种最齐全的旅游观光基地。古代与现代在这里交融,瑞香与梅花在这里辉映,南安人的幸福日子也像这美丽的花儿绽蕾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