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治水的故事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07:10:57
字号:

苏轼还是个治水者,在他一生不断的变迁、流放中,完成了不少可圈可点的水利大事。

苏轼治水的故事

熙宁十年(1077年),政局动荡,苏轼被委派任徐州太守。徐州位于河畔,南部高山耸立,下有深水激流。苏轼到任后的第三个月,黄河决口,“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黄河夺泗入淮,很快抵达了徐州城。

过去,王安石曾经派人疏浚黄河河道,却无功而返,工程负责人也畏罪自杀。现在,黄河在徐州北约五十里的澶州曹村决口,水势蔓延几百公里,到徐州时为城边高山所阻,继续上涨,城中人惊恐万状,富商巨贾想要逃离,苏轼在城门口晓以大义,安定民心:“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古城墙日久年深,到处渗水,苏轼几十天住在工棚里,监督城池的修复,并亲自参与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而完成这项工程,则需要数千人。无奈之下,苏轼连夜涉水赶往武卫营禁军,征得援手,卒长为苏轼的奋不顾身所打动,慨然领命。

洪水威胁徐州四十五天退去,黄河重归故道,百姓欢天喜地,感谢全城得救。

水退后,苏轼对临时的堤防顾虑重重,为徐州日后的万全,他尽力筹划改造,想要兴建一座石头大堤。在给朝廷的奏章上,他附了详细的数字说明,请求拨款,却什么都没等到。

于是,苏轼继续变通、妥协,修改原定计划,以木堤代替石堤,次年二月,朝廷给苏轼下拨三万贯钱,一千八百石米粮,七千二百个员工,在城东完成他的木堤计划。

这一年,戏马台的危房霸王厅被拆除,木料用于黄楼防洪工程的建设,皇帝也对苏轼的成就颁圣旨嘉许。

元佑四年(1089年),苏轼出任杭州太守。对于苏轼来说,杭州是故地。苏轼三十四岁时,曾任苏州通判,那时候王安石变法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行,他目睹百姓的苦难,对新政产生了根本的质疑。他进行了杭州水利和城市建设的发展调查,并确定疏浚六井以疏浚西湖的工程方案。十八年后,他重新回到这里,继续他未完的工程。

苏堤是苏轼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淤泥构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他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它命名为“苏堤”。在他的任期完成了六井的修复,茅山河与盐桥河的疏浚、西湖的整治。苏轼任通判时,沈公井已不能用,他遍重修六井。次年大旱,百姓却无缺水之虞。杭州城的水利系统逐步完善。

元佑六年八月,苏轼外任颍州,在为期半年的时间里,苏轼在颍州水利上做了三件大事。

苏轼初来颍州,当地官员正在计划在陈州境内修一条八丈沟来缓解本地的水患,苏轼看出这项计划的漏洞,迅速在两个月内取得了确定的水文资料:淮河泛涨的水位,高于八丈沟上游8尺5寸,八丈沟的开挖非但不能缓解陈州水患,上下游来水势必还会在颍州横流,苏轼还重新核算了经费,叫停项目,避免了劳民伤财的错误举措。

阻止了八丈沟的开挖后,苏轼便转向了清河的疏浚。他在沿河修筑了三座水闸,又在上游开了一条清沟,修建了一座名曰青波塘的小水库,工程竣工后,颍州西南地表水大可泄,小可蓄。通航之外,还能灌溉沿河两岸六十里的农田。之后,苏轼又疏浚了颍州西湖。

元佑八年,皇太后去世,幼主亲政,章停拜相,苏轼是被贬谪到岭南的第一人。而没有官职的苏轼,在这看似无法施展的位置上,为惠州的水利做了两件好事,并协同惠州的首脑为惠州修建了两座桥,一座在惠州湖上,一座在河上。

惠州城只有一座好井,供官家使用,因此,惠州人的饮用水很成问题,造成了疫病流行,苏轼便约了一位相知的道士,设计了一套引山泉进惠州的系统。

宰相章停还是不想放过苏轼,又要把苏轼流放到遥远的琼州,在乡间,苏轼看见当地百姓多取池塘中水饮用,不少人因此染病,于是,他说服乡民一同掘一口井,将井水作为饮用水。

此后,人们便很少患疫病了。百姓争相效仿,掘井蔚然成风。而苏轼亲手开挖的第一口井,被百姓称为“东坡井”,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在海南儋县的东坡书院看到这口井的遗迹。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900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