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哪个区经济好?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07:09:47
字号:

经济最好是 澄海 改革开放以来,澄海工业经济发展快速。特别是近几年来,采取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措施,如降低地价、电价、规费等,以及优化服务等方面,多方吸引国内外客户到澄海投资兴办实业。同时,鼓励国营、集体、三资、股份制、私营个体等多种所有制性质的经济一齐上,促进了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全区初步形成以轻型加工业为主体,塑料玩具、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工艺美术、建筑材料等支柱行业相互配套的工业新格局。全区工业企业5600多家,其中宜华集团公司等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3家。44种工业产品填补国内空白,55种产品荣获部优、省优称号,塑料、工艺、玩具、南金等产品畅销欧美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塑料行业,共拥有塑料生产企业近千家(注册),从业人员近十万人,仅自动、半自动注塑机达1万台(套),生产塑料玩具、塑料工艺、塑料日用品、塑料配件、塑料建材五大类产品,年创值20多亿元,被国内外称为塑料城。 专业镇—— 东里镇(广东省五金工具专业镇) 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位于潮、澄、饶三市交界处,水、陆、空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突出。东里镇是汕头市澄海区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潮汕地区的著名侨乡,镇内的道路、水、电、通讯、环保等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投资环境十分优良,是全国500个城镇示范点之一。 东里镇现有大大小小的工业企业近1000家,并己逐步形成五金制品作业、针织服装漂染行业、工艺玩具行业、橡塑行业、印刷包装行业等五大重点行业,其中较有特色的是五金制品行业。2005年被省科技厅确定为省五金制品专业镇。 莲下镇(广东省日用化工专业镇) 莲下镇位于汕头市澄海中心城区北侧,南靠韩江支流莲阳河,东临南海,西倚凤鸣山,是澄海工业重镇。素有“侨乡”之称,人杰地灵,人文蔚盛,商贾云集。国、省道横贯两翼,不出半小时可直达汕头国际机场、汕头港、澄海莱芜码头、汕头火车站,区位优势尤为突出。现辖30个行政村,人口10.61万人。区域面积56.09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9.31平方公里,被列为广东省中心镇。2006年被省科技厅定为省日用化工专业镇。连年来先后被国家省部委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广东省“先进乡镇党委”、“文明村镇”、“文明示范镇”、“乡镇企业百强镇”等荣誉称号。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莲下镇委镇政府本着“科技兴镇,工业强镇”发展思路,致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近几年,一批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投资环境日臻完善,园区规划和建设、特式产业的培植和发展彰显了工业重镇的位置。2006年实现工业产值65.6亿元;税出1.42亿元。业已呈现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体,日用化工、木制品、工艺玩具、造纸印刷包装、毛织服装、食品加工等几大支柱产业共同发展的工业格局。 日用化工是近几年异军突起发展迅速的行业,现在大小企业80多家。广东名臣化妆品有限公司是其中的姣姣者,其“蒂花之秀”化妆品、日用洗涤品系列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是“国家免检产品”。企业正发挥着龙头带动的社会效应。发展中的莲下日用化工工业呈现出如下鲜明的特色:产品种类繁多、科技含量附加值高、硬件配套上档次、己形成生产社会化产业链:整个行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莲下现在打造特色专业镇的同时,正描绘着科技创新三年发展规划,致力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凤翔街道(广东省玩具专业镇) 澄华街道(广东省毛衫专业镇) 盐鸿镇(汕头市包装材料专业镇) 农业 澄海农业素以精耕细作著称,有“种田如绣花”美誉,是著名的农业高产地区。新中国成立后,澄海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大搞平整改土,兴修水利。先后建成了五大联围防洪防潮大堤和6个灌区的灌溉排水系统,兴建四座桥闸,保水调节水位,实现排灌自流化。 韩江堤围全面达到二十年一遇的设防标准,部分达到五十年一遇的设防标准;海堤具备抗击十一级台风加暴潮的能力。早在1957年,澄海就成为全国第一个双季水稻亩产千斤县,荣获“粮食亩产量甲全国”的称号。改革开放以来,在继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并突破了以粮为纲的单一模式,发展多种经营,全面活跃了农村经济。 粮食再创高产,1989年稻谷年平均亩产1075公斤,成为全国第一个双季水稻高产超吨谷的县份,1991年获国务院授予的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的称号。此后经努力,连续十二年保持亩产“吨谷市(县)”的殊荣。年蔬菜种植面积24.73万亩,总产量72.35万吨;水果种植面积4万多亩,总产量4.98万吨;“三鸟”饲养量2295.18万只,生猪饲养量23.88万头;水产养殖面积4.64万亩,水产品总产量6.09万吨。全区水产、水果、禽畜、蔬菜“四大基地”总收入26.4亿元。樟林林檎、新澄西瓜、莱芜紫菜、白沙狮头鹅等澄海农特产品驰名海内外。 外引内联 改革开放以来,澄海区充分利用侨乡的优势,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外引内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区共引进香港、泰国、新加坡、日本、美国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到澄海落户。兴办三资企业475家,来料加工企业312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02亿美元。投资项目涉及服装、工艺、毛织、化工、塑胶、食品及餐旅业、房产开发等20多个行业。在引进的项目中,工业项目占80%以上。 建成了泛海木业有限公司、华翔塑胶有限公司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骨干龙头企业。在做好外资引进的同时,积极加强与内地大中城市、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技术交流与经济协作。目前,澄海已同12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 商贸旅游 澄海区按照“大市场、大商品、大流通”的思路,以建设专业市场和多功综合市场为重点,先后新建扩建了一批规模较大的专业性综合性集贸市场。全区共拥有水产、塑料、服装、蔬菜、水果、粮食等专业综合市场50个,经营总面积47.75万平方米。这些市场连结全区村镇,面向全国,既较好地服务了当地群众生活,又增强了当地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的辐射功能。 澄海塑料专业市场,经营几百个系列近万个品种的塑料产品,远销全国多个省市,2000年成交额17.25亿元,比1980年增长13.5倍;集市贸易成交额达到11亿元,比1980年增长31倍。与此同时,澄海区利用毗邻特区、靠近港澳的有利条件,积极拓宽对外贸易渠道,大力组织产品出口。至2004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4.96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4.37亿美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873倍和10.4倍。 澄海区旅游业蓬勃发展,全区共有宾馆、招待所、旅社60家,其中已评为二星级的2家,相当于二星级的4家,三星级的1家,四星级的1家;客房约1712间,床位3036张。此外,还有营业性歌舞厅67家。 目前澄海旅游资源已经初步开发利用,较有规模的景区共有5处。即:莱芜旅游区、陈慈黉故居、郑王衣冠墓、塔山风景区和冠山风景区。2004年澄海区共接待来澄旅游人数98.8万人次,各旅行社组团外出旅游4.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6亿元。目前,共有旅游企业8家,各旅行社已开办国内旅游线路68条。

汕头哪个区经济好?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南端,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之美称,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著名侨乡。全市总面积2064平方公里,人口484.64万人。辖金平、龙湖、濠江、澄海、潮阳、潮南六个区和南澳县。 汕头地理人文有四个特点:

一是濒临南海,自然条件优越。全市海岸线289公里,市区距香港187海里,距台湾高雄180海里。北回归线横贯全境,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二是华侨众多,与海外交往密切。目前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35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独特的人缘、地缘、亲缘优势,使汕头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潜力,与世界各国友好交流合作日趋活跃,先后与日本岸和田市、加拿大圣约翰市、韩国平泽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三是百载商埠,经济外向。汕头于1861年开埠,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商贸历来比较发达。20世纪30年代,汕头港口吞吐量曾居全国第3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7位,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进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目前,汕头与16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与50个国家和地区的248个港口及国内各大港口有货运往来,53家跨国公司、大财团、大商社在汕投资兴业。

四是人多地少,文化传统独特。全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80人,人均耕地面积0.16亩,是全国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地区之一,素以精耕细作闻名遐迩。汕头文化底蕴深厚,享有“海滨邹鲁”的美誉。地方方言为潮汕话,潮剧、潮乐、潮菜和工夫茶等享誉海内外。汕头民众更以刻苦耐劳、勇于开拓、善于经营而著称于世。

汕头历史沿革

汕头市区古为滨海冲积地。宋时已形成村落,属揭阳县。 元代光华埠一带已有较大渔村,称厦岭。 明初设蓬州守御千户所,嘉靖年间置澄海县时随属澄海。因 是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设栅捕鱼,称沙汕。 清康熙年间建沙汕头炮台。 雍正年间简称汕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对外开市。1919 年冬设汕头市政局。1921年7月成立市政厅,与澄海分治。1930 年准予设市,隶属广东省政府。

解放后,1950年3月15日成立汕头市人民政府。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市区龙湖试办经济特区。1983 年12月22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汕头地区,原地区所属 8县 1市并入汕头市。1984 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 汕头经济特区的区域面积扩大为 52.6 平方公里,分龙湖和广澳两片区。1991年4月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的区域扩大到整个汕头市区,面积234平方公里,并确定于是年11月正式实施。1991 年11月,潮汕行政区域调整,潮州、揭阳分设地级市。

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汕头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潮阳、澄海撤市建区,原市区5个区调整合并为3个区,其中河浦、达濠两个区合并为濠江区;升平、金园两区合并为金平区;龙湖区保留,将原属澄海市的外砂镇、新溪镇划归龙湖区;澄海市撤市设区;潮阳市撤市设为潮阳、潮南两个区。调整后,市区面积从原来的310平方公里扩大到195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从原来的120万增加到454万。只有128平方公里的南澳县建

汕头旅游:北回归线标志塔

汕头北回归线标志塔位于汕头以西的鸡笼山南面叫蜈蚣岭的小山丘上,距市区20公里。

北回归线是地球上北温带与热带的分界线,也就是北纬23°26′的纬线圈。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除了不断自转外,还以椭圆形的轨道绕着太阳旋转,叫做公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而地球的公转就形成了四季轮回。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绕太阳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交相成66.5度的夹角,因此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光垂直照射地球表面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直射南半球。把太阳光直射在最北面的点连成一条假想线,就叫北回归线。一年之中太阳光的垂直照射点就在北回归线到南回归线之间移动。只有每年6月22日夏至日正午12点左右,有一瞬的时间直射北回归线,从这一瞬开始,北半球进入夏季。因此我们每年只有一次能看到“立竿不见影”的天文现象。

北回归线是看不见的一条假想线,建立了标志塔,就使得人们能够直观地看到北回归线的客观实体,感觉到这条纬线的存在。它对天文、地理、土壤、生物、气候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我国在北回归线经过的地方,台湾的嘉义、花莲,广东的汕头、从化、封开和云南的墨江都建起了标志塔。到目前为止,我国是世界上建立北回归线标志塔最多的国家。

北回归线经过地球上16个国家和地区,多属沙漠和草原地带,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沙漠,印度巴基斯坦的塔尔沙漠,北美的墨西哥沙漠等等,出现所谓“回归沙漠带”,唯有经过我国云南、广西、广东、台湾 四省的地区,却是另一番景象。这一带林木繁茂,郁郁葱葱,雨量充沛,物产丰富,人们称之为“神奇的回归绿带”。

汕头北回归线标志塔建成于1986年6月。塔的基座为花岗石砌成的三级圆形平台,平台上的主体建筑是用汉白玉石铺面的”北”字变形为支架的钢筋混凝土支柱,支柱上托着一个直径五米的地球仪,地球仪的中轴自上而下有一根直径为45厘米,长5米的不锈钢钢管。每年农历夏至日正午,当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塔时,日影穿过此管,就投射于观赏台中心设置的黑色花岗石圆心上。

在观赏台的东西方向上,铺设一条黑色的石板带,标志此线就是北回归线,两边种植温、热两带植物。当我们两脚跨踏此石板带时,就置身于北温带与热带之间,似乎能感受到大地的转动,有一身跨越两带的神秘感。 “北标窥日”,就是“夏至”观日的真实写照。每年夏至(6月22日正午),观日者十分踊跃,都争相竞睹这一年一度的“立竿不见影”的奇观,亲身感受这春夏交替的时刻。

北回归线标志塔周围种植了很多树木花草,铺设了登山道路,在山巅还建起了“夸父亭”和“邓林亭”(取《山海经》神话命名),路旁石壁上刻了很多登山旅游者的诗词。登上邓林亭可以西望牛田洋宽阔的水面,东看古火山鸡笼山。

“夸父亭”和“邓林亭”取名与太阳有关,古籍《山海经》有一则动人神话传说:夸父就是大男子汉的意思。古时干旱,他要征服太阳,追赶太阳,满身淌汗,热渴难忍,饮尽黄河渭水还不止渴,要去饮大海的水,未到,就在路上口渴而死。夸父丢弃的手杖,插在地上,即成茂密的邓林。邓林就是桃林。汕头北回归线标志塔地处我们这个海滨城市,造“夸父亭”等景致和《山海经》中的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非常吻合。

汕头旅游:中山公园

汕头中山公园于1926年奠基兴建,1928年8月28日建成开放,总面积20.18公顷,其中玉鉴湖面积6.3公顷,是汕头市现存建园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公园。

它四面环水,北面濒临韩江,可以眺望韩江的自然景致,三面是人工河道,用三座桥与市区相连。中山公园地处闹市区又没有闹市的喧嚣。园内水面宽阔,绿树成荫,被称为是汕头的“市肺”。

(正门牌楼)

这是一座具有中国建筑传统特色的牌楼,整体建筑雄伟壮观,古色古香。牌楼建于1930年牌楼由六根红色大方柱支撑,柱高30米,底座由约1米见方的花岗岩石砌筑,亭顶以琉璃瓦覆盖,所以牌楼不但显得坚固庄重,而且金碧辉煌。“中山公园”四个字是谭延闿手书,其书法结构严谨,端庄中透出秀气,和庄严大方的牌楼正好相配。谭延闿是湖南茶陵人,清朝光绪年间的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以后跟随孙中山革命,历任都督、部长、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等职。他从政之余又研究书法,其书法在法归颇有名气。牌楼背面是孙中山手书放大的“天下为公”四个金字,行笔舒展,刚柔相济,显得俊逸开阔。高耸的红色牌楼和碧绿挺秀的树木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图,成为公园的标志性景点之一,所以很多游客喜欢在此照相留念。

(假山)

这座假山是公园里的一绝。

假山高三层,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全部由海水侵蚀风化的石头和钢筋水泥建造。其间有弈亭、梅亭、叙方亭、得月亭、月眉亭、七贤亭、摘星亭等七个小亭。是典型的中国南方园林景致。由于石头奇形怪状,空洞而又相连;路径设计得迂回曲折,壁洞既隐又现;山径盘旋,无中见有,有中又无。所以漫步登山,别有一番情趣。登上山顶眺望,只见绿竹树木掩映,崎岖的山石交错其间,有一种登高舒展之感。海风吹来,倍感凉爽。所以老人们整日都愿在此流连;有的在宽阔地带唱潮剧;有的在山洞里唱潮州歌册。人们一面乘凉,一面欣赏,自得其乐。

(九曲桥)

九曲桥建于1936年。有四面通风亭三座,大的主亭居中,两边又各有一小亭,然后以桥联成一体。九个直角曲成的桥体点缀在湖上,形成了江南园林建筑的特色。亭子用黄琉璃瓦盖顶,倒映在碧绿的湖水中,如诗如画。桥是曲折的,人们漫步桥上,能不断变换方向,得到“步换景移”的效果。凭栏可览湖山秀色,波光倒影,群鱼戏逐,情趣盎然。因此,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成为园中八景之一,被誉为“九曲烟波”。

(绳芝亭)

这是公园里独有的六角形西洋式凉亭,亭建于1931年,高7米、二层。是为纪念高绳芝先生对辛亥革命的贡献而建。高绳芝,澄海人,是清末民初潮汕著名的华侨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对孙中山倡导的民主革命,不但积极支持,还捐款赞助以充军饷;他还积极筹建汕头开明电灯公司,为建设汕头尽力。当时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曾撰《高绳芝先生纪念亭记》,里边说:“先总理首义惠州,君倾家相助,邦人追念君功,建亭中山公园纪念”。

(馆花宫)

这是1986年建成开放的新景点。它采用中国庭园设计手法,庭廊相接,曲折回环。馆中陈列着各种新奇花卉和盆景。这是一个小型花苑,如果对盆景有兴趣的游客,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很多各具特色的盆景,在“缩景为寸”的天地中领略到各处大自然的美景。宫苑里一年四季鲜花盛开,有不少是热带或寒带才能生长开花的品种,所以这里又是一个鲜花鉴赏的新天地。这座宫苑开放以来,每天都接待不少海内外旅游团体和个人,他们都称赞说:“这是南国独有的一条风景线”。

中山公园里还有动物园、游艺场、戏曲舞台等游乐设施。还有象濒临韩江、竹树掩映,风景幽静,被年青人称为“情人堤”的堤岸,那里也别具一番情趣,不过我就不便陪大家前去,要自己去慢慢体会了。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899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