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原杨毛嘴湿地为中心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湖滨珍禽鸟类保护区、生态森林公园(休闲度假区)、生物多样化科普区、万亩水产养殖生态示范区和万亩无公害稻蟹立体养殖示范区六大功能区组合而成,核心区面积近15万亩。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有浮游动物35科63属91种。
近年来,泗洪县切实加强了洪泽湖湿地的环境保护,建设了防火隔离带和鸟类救护站,吸引了大量珍稀鸟类繁衍生息;实施了缓冲区移民安置和围网拆除工程,野生荷花、芦苇等植被得到有效恢复;建设了湿地博物馆、水族馆、千荷园等一批生态景点景区,洪泽湖湿地保护区的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正在发展成为宿迁地区热门的旅游景区。
泗洪洪泽湖湿地的主要景区
中国五大淡水湖是: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面积最大的鄱阳湖:面积 3960平方公里。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面积3960平方公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湖的西北是避暑胜地庐山。
鄱阳湖旅游景区,主要指湖区内的景点及自然保护区整体。湖区有41个岛屿和7个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内鄱阳湖候鸟已达300多种,近百万只,其中珍禽50多种,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世界上现有白鹤大约为4000多只。其中90%在鄱阳湖越冬。鄱阳湖是白鹤的世界,水鸟的天堂。
鄱阳湖是长江江豚重要栖息地和种质资源库,江豚数量稳定,种群结构合理,属于长江江豚的优质种群。截止2016年,鄱阳湖现有江豚数量为450头左右,是洞庭湖拥有江豚数量的5倍,占全中国一半。
扩展资料
鄱阳湖的古称很多:彭蠡泽、彭泽、官亭湖、扬澜、担石湖等等,不下10个。这倒不是因为它有许多渊源,而是由于它兼并了许多小湖,逐渐扩大,同时也并蓄了那些小湖的名字。它本初的乳名源自大禹治水时期,这片地区因地势低洼,
形成了数条分汊状水系,所以取古汉语中表数量多的虚词“九”,称其为九江。《禹贡》中记载“九江孔殷,东为彭蠡。”彭者,大也;蠡者,瓠瓢也,即葫芦。也就是说,这片洼地湖泊,自古就形似葫芦瓢。
参考资料鄱阳湖(同名旅游景区)_百度百科?
江苏省 人民政府于2001年11月13日以苏政复[2001]191号文件同意建立“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是以原杨毛嘴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并扩建而成,除杨毛嘴保护区外,该保护区还包括原城头林柴场鸟类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洪泽农场鸟类保护区全部以及原规划建立的下草湾地层剖面等所在区域。目前,是全省最大的淡水湿地型自然生态保护区。
杨毛嘴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
杨毛嘴湿地自然保护区,地处洪泽湖西畔,县境南部。由洪泽湖区杨毛嘴湿地为中心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以及湖滨鸟类栖息地等组合而成。区内水域、滩涂广阔,湿地生态系统保存比较完好,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并为大鸨、黑鹳、东方白鹳、丹顶鹤、灰鹤、天鹅等多种珍禽的栖息越冬地。主要保护对象为天然湿地生态系统和大鸨等珍稀濒危鸟类。
保护区由泗洪县人民政府于1999年6月批准建立,总面积12万亩。核心区5万亩,以杨毛嘴为中心,西至溧河航道,东至2公里处,北至城头防洪大堤,南至1.5公里。核心区内天然芦苇荡成片分布,为洪泽湖唯一一片天然湿地分布区,其中有未受到干扰的纯天然湿地面积约2万亩,轻度干扰的滩涂面积有3万亩。目前暂列入缓冲区5万亩,实验区2万亩。核心区基本无居民,实验区及缓冲区内无污染型工业企业,主要农业生产方式为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
该保护区,受季风环流影响明显,呈现典型中纬度暖温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4.3℃,降水量893.3毫米,湿地常年水深60厘米,水体清澈透明。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的越冬地和栖息地。据调查有鸟类15目44科194种,有30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分布。其中属国家Ⅰ类重点保护的有大鸨、白鹳、黑鹳和丹顶鹤等4种;Ⅱ类重点保护的有:白额雁、鸳鸯、灰鹤、疣鼻天鹅、啸声天鹅、白尾鹞、赤腹鹰、长耳 、鸢、猛禽等26种。
泗洪县洪泽湖杨毛嘴湿地自然保护区已经被江苏省环保厅正式命名为“江苏省首批环境教育基地”。并先后接待了国家环保总局、省环保厅、中科院南京湖泊与地理研究所,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科所、中央电视台等领导、专家、记者的科考专访活动。中央电视台七套“人与自然”节目曾经作过专题报道。
洪泽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地理位置独特,功能多样,是中国极为重要并具有代表性的内陆湿地。而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整个洪泽湖地区中湿地生态系统保存最为完整的区域,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较为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1994年中国政府制定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将“江苏泗洪及洪泽湖湿地”列入了在生物多样性迫切需要保护的地区建立新的自然保护区的优先重点名录中。在《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中列出的在2000年前拟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中,也包括要在江苏洪泽湖湿地建立国家级湿地型自然保护区的规划。
城头林柴场鸟类自然保护区
城头林柴场鸟类自然保护区由泗洪县人民政府于1985年批准建立,总面积10000公顷。
保护区位于泗洪县东南部,洪泽湖西岸,是林鸟、水禽和越冬候鸟的理想栖息地。据调查,这里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0类以上,包括大鸨、天鹅、灰鹤、鹭等。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数量在300~500只,是中国大鸨最大的越冬栖息地,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1988年保护区建立了一个18米的圆型观鸟台,作为观鸟和考察之用。
洪泽农场鸟类自然保护区
洪泽农场白鹭自然保护区位于洪泽农场东北岸的徐洪河和濉河交汇处,东临徐洪河与龙集、太平两镇相邻,南濒洪泽湖与半城镇接壤,西与孙元镇毗连,北连朱湖镇,隔河与界集镇相望。经过几年精心保护,严格管理,保护区由2.25平方公里扩大到21平方公里,使保护区内的鸟类种群数量巨增,大大提高了保护区的知名度,2000年10月经泗洪县人民政府申请由宿迁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将洪泽湖农场白鹭自然保护区升格为洪泽湖市级鸟类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21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2.25平方公里,缓冲区6.24平方公里,实验区12. 51平方公里。
下草湾标准地层剖面
下草湾标准地层剖面位于保护区西部,西起淮河故道,以下草湾切岭,东至洪泽湖。长4.585公里,宽1~2公里,核心区面积25公顷。下草湾地质剖面属第四纪地层下中更新统,岩性为灰绿色,浅绿色亚粘土,粘土质地均匀,富含钙质结核及不远规则的灰白色泥灰质体以及铁锰结核。所含化石相当丰富,有中国大河狸、虎、象、犀、鹿及龟类化石,尤以中国大河狸化石最为完整。保护下划湾地质剖面为划分第四纪地层,研究土壤的成土母质成因、类型、岩性、结构、成份和理化性质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