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量波动起伏较大。建国以来,我国柑桔生产有很大发展,迄止1985年,我国柑桔种植面积达760.4亩,与1952年相比,栽种面积扩大16倍。同期,柑桔总产量由413.2万担增加到3616.6万担,约增长7.7倍。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柑桔的产量呈现忽起忽落,很不稳定(图3-1)。
图3-1全国历年柑桔产量变化图
从图3-1可以看出,在1978年以前,我国柑桔生产几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上下起伏的幅度也较大。据1952-1963年和1971-1983年的23年间的统计分析可看出,在前11年有七起四落。降落的幅度小者为13-14%,大者达45%。近13年来情况虽有好转,但是,也不十分稳定。造成柑桔产量不稳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可谓“南龙北冻”。换言之,在华南柑桔产区主要是毁灭性的黄龙病危害;在长江中、下游产区则是周期性的低温冻害。以湖南省为例,解放后柑桔产量的几起几落都与低温冻害密切相关。如1955年、1969年和1977年出现的低温,使湖南省柑桔总产量各比上年分别减产55%、36.7%和70%。特别是1977年1月的低温,使湖北、江西两省的柑桔产量比1976年下降70%。为什么低温冻害会使柑桔减产呢?据研究,冻害的发生是由于外界的气温下降至冰点以下,使柑桔树体内水分发生冻结引起的。这种冻结有细胞处冻结和细胞内冻结两种,前者只是细胞间隙发生冻结,后者连细胞内部原生质或液胞也冻结了……,使细胞破裂,组织破裂而死亡;细胞外冻结时,则细胞有死亡的,也有不死亡的。也正是由于这种缘故,使柑桔盛产前,遭受严重冻伤或冻死,因而影响产量的提高。
2.单位产量较低。据1983年统计,我国柑桔平均亩产为476斤,与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美国平均亩产达3787斤,日本平均亩产为2400斤。相比,之下,我国柑桔单产水平分别约为美国的八分之一、日本的五分之一上下。我国柑桔低产的主要原因:①果园基本建设太差。多数缺乏有效的排灌设施和水土保持工程,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冬季发生干旱或霜冻,使柑桔树大量落果,缩小营养面积,减少果实产量。另一方面是,果园经营不善,管理粗放,肥料、农药跟不上,营养不良,病虫害滋生。如广东潮汕、福建龙溪等产区经常流行黄龙病“瘟疫”,使一片片柑桔树枯萎死亡;②种植分散,专业化、区域化水平低。以我国盛产柑桔最多的四川省为例。目前,全省74.8万亩柑桔,分布在154个县(市),平均每个县约4857亩;湖南省现有柑桔园31万亩,分布在94个县。这种零星分布的经营方式,严重妨碍栽培、管理技术的改革,良种化的推广,所以,单产难以提高。
3.品种杂、品质差。目前,我国栽培的柑桔达30种左右。品种杂,品质良莠不齐,优良品种少。首先,集中反映在柑桔产量的构成上,以有核品种居多。据统计,甜橙占65.3%、宽皮柑桔占18.8%、柠檬和来檬占5.34%、葡萄柚和柚占10.2%,其它为0.4%。有核品种不利于加工桔瓣,制作罐头,而且生产成本高。相反,适于加工罐头的温州蜜柑、本地早等无核品种的产量不多,供不应求。其次,我国柑桔品种差的另一表现是,盛产的甜橙品质也差,出口销售价格低,仅为美国的二分之一,而品质优良,价格高的锦橙、柳橙、新会橙、脐橙、罗岗橙、夏橙等品种,栽种面积小,产量少,商品量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