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氏锥虫病:由伊氏锥虫侵入家畜血液而发病。最早发现于印度,当地人称为苏拉。1880年,格莱菲思首先于印度骆驼血液中检出虫体。1885年,斯蒂尔在缅甸病驼中也有同样发现,但误认为螺旋体。1886年,由申克定名为伊氏锥虫。虫体细长,平均长25微米,宽2微米,扁平呈柳叶状而稍卷曲。一般呈单形态,前端生有鞭毛。主要寄生于病畜的血浆内(包括淋巴液),随血液侵入各种组织脏器,如肝、脾及淋巴结和骨髓等;病的后期可侵入脑脊髓液中。在宿主体内营分裂增殖。以吸血昆虫为主要传播媒介,常由叮咬过病畜或带虫宿主的虻类和厩螯蝇作机械性传播。以热带和亚热带为主要发病地区。马、骡最易患病,驴次之。常呈急性发作,体温高达40℃以上,呈稽留热型或弛张热型,数天后恢复常温;间隔短期后病马再度高烧。这一体温变化是本病的重要标志。经过数次反复高烧以后,病马消瘦,食欲减退,体表水肿,贫血,眼结膜苍白或黄染,有时结膜出现出血斑。重病马反应迟钝,或神经质地向前猛冲,或圆圈运动。后期后躯麻痹,衰竭死亡。黄牛、水牛和骆驼多呈慢性病程,甚或不出现病状,只保持带虫状态,成为带虫宿主。黄牛和水牛也有急性发病的,间歇热一般不定型,病畜经多次发热后逐渐消瘦、被毛焦黄、皮肤龟裂出血,后期后肢乏力、卧地不起而死。骆驼患本病有的可长达3~5年,长期保持带虫状态,病畜逐渐消瘦、双目无神,凝视天空,常卧地伸颈,口吐白沫而死。
病畜在高烧期间,尤其在初次发病时作血液抹片显微镜检查,容易检出虫体。在体温下降后的间歇期间虫体数量减少,甚或消失。血清学诊断法有间接血凝试验、琼脂扩散沉淀反应、补体结合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预防主要在于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环境卫生,防止虻类、厩螯蝇和其他吸血昆虫叮咬家畜。药物治疗常用的有安锥赛硫酸二甲酯、纳加诺和九一四等。以两种药物并用效果较好。
马媾疫:由马媾疫锥虫所引起的慢性原虫病。通过与病马(驴)交配而致生殖器粘膜感染,有时也可通过未经严格消毒的人工授精器械和用具等间接地引起发病。骡也易感染。马媾疫锥虫在形态上与伊氏锥虫无明显区别,但其生物学特性不同。病程常循着一定的次序发展。第1期为水肿期。公马的包皮、阴囊、阴茎、腹下及股内侧发生水肿,母马阴唇肿胀,逐渐波及乳房、下腹部和股内侧。常屡配不孕,或孕后流产。第2期为皮肤症状期,以皮肤出现轮状丘疹为特征、也开始出现神经症状。第3期为麻痹期。个别运动神经呈现不全麻痹或麻痹,较常见的为颜面神经麻痹,呈现跛行,直至后躯麻痹不能起立,最后极度衰竭而死。严格限制病畜交配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治疗药物与伊氏锥虫病同。
由冈比亚锥虫和罗得西亚锥虫引起的睡眠病,是人的主要锥虫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主要发生于非洲。不少家畜和野生动物都可感染,成为带虫宿主,并可通过采采蝇对人的叮咬而将病原传播给人,在人的血液中发育,最后因侵入脑和神经周围的淋巴液而导致神志昏沉。
什么是锥虫病?为何又被称为“新型艾滋病”?
说起606,这里可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这位“幻想医师”名叫保罗·埃尔利希。他是罗伯特·科赫的高徒。在科赫发明他的细菌染色法时,埃尔利希曾建立了赫赫战功。既然染料在玻璃片上能渗入细菌,使细菌着色而死,那么,借用染料能不能杀死侵入体内的微生物呢?他常常想,如果给活的动物染色,可以看到染料顺着血液流动的情景,那就可以明白活体动物的一切了。他就试着给一只兔子的静脉注射一点染料亚甲基蓝。他注视着颜色流经动物的血液和身体,还神秘地挑选活的神经末梢染成蓝色,但不染别的部分。每次试验,他都只能把亚甲基蓝染到一种组织上。这种做法使保罗·埃尔利希升起了一个怪念头,这引导他发明他的魔弹。他又胡思乱想起来,这里有一种染料,只给一只动物的一种组织染色,其余的一切组织都不管,那么一定有一种染料,它不进攻人的组织,而只进攻侵害人的微生物,并把它们杀死。
这样,1901年,在他的8年魔弹研究的开始,他读到了拉弗兰的研究报告。拉弗兰是发现疟疾微生物的人,最近他又忙于研究锥虫。他拿这种有鳍的恶魔给老鼠注射,老鼠百分之百死亡。他又在得病的老鼠皮下注射砷,虽然砷杀死了老鼠体内的锥虫,但老鼠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
这一次,埃尔利希决定试试了。锥虫真是一种极好的研究材料,它不太难看见且易在老鼠体内生长。一定能找到一种染料,杀死老鼠体内的锥虫,但老鼠却安然无恙。
1902年,埃尔利希动手猎逐微生物。
他买来大批健康的老鼠,然后让锥虫感染他们,看着老鼠一个个病倒。他开始试验不同的染料。
一批,二批,三批,四批……成千头小白鼠全部死掉了,从来没有一只在注入了锥虫后会重新复活过来的。
一种,二种,三种,四种……近五百种五颜六色的染料全部试完了,可是没有一种染料能够挽救这些小白鼠的生命,在死去小白鼠的血液里,依然充满着许许多多繁殖起来的锥虫。
一天早上,蓬头垢面,嘴上还叼着雪茄的埃尔利希来到实验室,对他的助手讲,如果把染料的结构稍稍变动一下,譬如加一个硫基,也许它们在血液里溶解得更好,也许能杀死锥虫。
新的试验又开始了。
这一次,他们把加了硫基的染料注射到快死的老鼠体内。镜检的结果看来,血液中的锥虫数量越来越少,可老鼠也在呻吟声中痛苦地死去。
又失败了。
毕竟,加入疏基的染料杀死了锥虫。这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预兆啊!
时间又过去了几年。
博览群书的埃尔利希这天突然看到一篇报道,报道说:在非洲黑人中间流行一种由锥虫感染的昏睡病,感染了此病的黑人在昏睡中大批死去,有一种名叫阿托西的药可以杀死人体内锥虫,但却使病人双眼失明,再也看不见一丝光亮。看到这篇报道,埃尔利希为之一振,染料加入硫化物可杀死锥虫,如果把阿托西改变一下,通过改造,一定可以既杀死锥虫,又不损伤眼睛。
说干就干。保罗·埃尔利希组织他所有的实验工作人员开始对阿托西进行改造工作。
没有白天,没有黑夜;
没有节日,没有假日;
实验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经过改变了化学结构的“阿托西”已经用到第605种了,但是小白鼠依旧是死亡,不过在这漫长而艰苦的斗争中,埃尔利希有了充足的信心,对付锥虫的魔弹一定可以制造出来,哪怕要试验一千次,二千次,无论如何,胜利一定会到来。
1909年到来了。
这一年,埃尔利希已年过50,他的日子不多了,在全体人员共同努力下,魔弹606终于发明了。606,它的大名是“二氧二氨基倡砷苯二氢氯化物”。它对锥虫的功效之大,正如它的名称之长一样不凡,一针下去,就肃清了一只老鼠血液里的锥虫,而且至关重要的是它从不使老鼠瞎眼,也从不把老鼠的血化为水。
606的发明,使非洲人从昏睡病的痛苦中解救出来。而且,经过后来的改造,606还可以杀死其他一些微生物。
南方某疾控中心发布悬赏捕捉一种叫锥蝽的虫子,每只8元,“虫到付款”,据说这种被这种虫子咬过以后,会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皮疹等症状。
原来,被悬赏捉拿的这种虫子叫做锥蝽,因头部呈锥形而又被叫做锥虫,在广州地区又称之为“木虱王”或“接吻虫”,被携带病原的锥虫叮咬之后,会得一种寄生虫病,因症状与艾滋病早期症状相类似,在国外有专家称之为“新型艾滋病”,目前并没有发现携带该病原体的病虫,国内不存在这种病。
还是主要是因为被锥虫叮咬后,会出现和艾滋病早期症状相似的一些症状,比如淋巴结肿大、发热等,同时,该病的隐匿期很长,可达到20~30年,很难确诊,同样没有疫苗和特效药可以治疗,因此,被叫做“新型艾滋病”,不过这和艾滋病真的是大不相同的,锥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而艾滋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免疫系统缺陷性疾病,两者在传播途径、发病原因和治疗都存在天壤之别。
锥蝽是美洲锥虫病的传播媒介,2011年开始从南美洲向全球扩散,其传播方式主要通过患者—锥蝽—人传播,还可以通过血液或输血途径传播,因此在发现这种虫子的时候,千万不要直接用手去拍打或者有直接的皮肤接触,避免被感染。如果不小心被叮咬之后,一定要立马前往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同时,对于平时居住的环境也要多多注意,改善居住条件和房屋结构,防止锥蝽的生活环境产生。
近日,网上有这么一则新闻,说的是南方某疾控中心发布悬赏捕捉一种叫锥蝽的虫子,每只8元,“虫到付款”,据说这种被这种虫子咬过以后,会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皮疹等症状?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被悬赏捉拿的这种虫子叫做锥蝽,因头部呈锥形而又被叫做锥虫,在广州地区又称之为“木虱王”或“接吻虫”,被携带病原的锥虫叮咬之后,会得一种寄生虫病,因症状与艾滋病早期症状相类似,在国外有专家称之为“新型艾滋病”,听到这里,你是不是有点心慌呢?
其实,大可不必惊慌,此次在广东地区发动市民寻找的锥蝽主要是疾控中心为了监测该地区是否存在携带病原体的虫,这是一个国家级的虫媒监测课题,据相关报道,目前并没有发现携带该病原体的病虫,国内不存在这种病。
说到这个锥虫病,国外为什么有学者称之为“新型艾滋病”呢?
还是主要是因为被锥虫叮咬后,会出现和艾滋病早期症状相似的一些症状,比如淋巴结肿大、发热等,同时,该病的隐匿期很长,可达到20~30年,很难确诊,同样没有疫苗和特效药可以治疗,因此,被叫做“新型艾滋病”,不过这和艾滋病真的是大不相同的,锥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而艾滋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免疫系统缺陷性疾病,两者在传播途径、发病原因和治疗都存在天壤之别。
锥蝽是美洲锥虫病的传播媒介,2011年开始从南美洲向全球扩散,其传播方式主要通过 患者—锥蝽—人 传播,还可以通过血液或输血途径传播,因此在发现这种虫子的时候,千万不要直接用手去拍打或者有直接的皮肤接触,避免被感染。如果不小心被叮咬之后,一定要立马前往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同时,对于平时居住的环境也要多多注意,改善居住条件和房屋结构,防止锥蝽的生活环境产生。
新型艾滋病这个名头太过吓人,完全是为了吸引人的眼球。
这里的锥虫病和艾滋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病,我给大家介绍和对比一下。
锥虫病是一种热带地区疾病,只发生在热带地区,目前全球约有1000万人感染这种疾病,主要集中在非洲、南美洲这些国家, 我国不是锥虫病的疫区,目前无一人感染此种疾病,大家可以先放心。
锥虫是一种微生物,它主要寄生在一种名为锥蝽的虫子身上,这种虫子以吸血为生,主要生活在热带地区(这也是为什么锥虫病只出现在热带地区的原因)。当带有锥虫的锥虫叮咬和吸食人血时,锥虫进入人的体内。随后锥虫会在感染者的心脏定居,并且开始不断繁殖,随着血液进入人体全身各处。
(这是被锥虫感染后的心脏,心脏受到了严重的损坏)
刚感染锥虫病时,患者可以没有什么症状,或者只是轻微的发烧,淋巴结肿大,这些症状和艾滋病感染初期的症状很相似,因此媒体将它称为“新型艾滋病”。其实大多数病毒、寄生虫感染初期都是这种症状,并没有什么特异性。
随后,这些症状可以消失,锥虫开始默默在患者体内繁殖,引起患者的食管扩张,出现吞咽困难。引起患者的结肠扩大,出现便秘,肠梗阻等症状。也可以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起心梗和脑梗。还有的患者,因为心脏不断扩大,最终心脏爆炸,导致患者猝死。据统计,每年有5万人,因为锥虫病导致的器官扩张破裂死亡。
如果早期发现锥虫病感染,通过硝基咪唑类药物可以治愈。
那么锥虫病和艾滋病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锥虫是一种原虫,是一种可以杀灭和治疗的疾病,早期发现可以完全治愈;而艾滋病是病毒引起,目前仍然无法有效治愈。
第二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性行为进行传播,也可以通过血液制品传播,还可以通过母婴传播。而锥虫病这种疾病,虽然也可以通过血液、母婴传播,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主要还是需要依赖媒介——锥蝽。由于锥蝽只能在热带地区生活,因此,锥虫病主要集中在热带地区和国家。而艾滋病则是全球到处都可以存在。
(吸血昆虫——锥蝽)
第三、两者治病机理也完全不同。艾滋病是破坏患者的免疫系统。而锥虫病主要引起器官扩大、破裂。
炎炎夏日,一种名为“锥蝽”的小虫子突然就刷爆了广州人的朋友圈,甚至上了全国新闻热搜。起因是7月5日,广州市疾控中心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悬赏寻虫”推文。推文称,锥蝽可传播美洲锥虫病,有学者将该病称为“新型艾滋病”。为更好地研究和控制该病,市疾控中心发动市民积极寻虫, 并将给予8元一只的奖励。
已经佛系打码,我完全不赞成大家去做这个“捉虫大侠”!
锥蝽一只小小虫子,怎么就上了“悬赏通缉名单”了呢?这还得从推文中提到的“2016年广东顺德发生的起锥蝽叮咬人事件”说起,居住在顺德的市民林某自2016年9月3日起,陆续在家中发现7只虫体,不过,当事人一家五口均无明确的虫体叮咬史,只是发现个别虫体带血,不能确定是这些虫体咬了人。当事人于10月3日把1个活体寄往广东省昆虫研究所进行鉴别,结果反馈为红带锥蝽。由于锥蝽是美洲锥虫病(又名克氏锥虫病)的传播媒介,而美洲锥虫病目前在全球的扩散不容忽视,于是乎就有了广州市疾控中心的这么一份推文。
说了这么久,锥蝽到底是什么,又长啥样呢?克氏锥虫病又是啥?且听我一一道来。
锥蝽,是昆虫纲半翅目猎蝽科锥蝽亚科这一类昆虫的通称,因头狭长似锥而得名,它们中有一部分种类,夏季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较为常见,靠吸食脊椎动物的血液为生。偶尔会飞到室内盯人,被叮咬的人反映各异,有的人可能啥事没有除了疼o(╯□╰)o,但有些人可致剧痛及过敏反应休克等,就医后无碍。
正在用刺吸式口器吸血的锥蝽,腹部吸得圆鼓鼓的 外国人称呼它为“Kissing Bug”,因为它常常在熟睡的我们嘴唇处吸血,“接吻虫”一词就是这么来的。
前文说到的“新型艾滋病”是指被锥蝽叮咬的人会得艾滋病吗?其实并不是,锥蝽可能传染的叫做查戈斯病,也叫克氏锥虫病,原本其传染者是包括骚扰锥蝽(Triatoma infestans)在内的一系列锥蝽,病原体是美洲锥虫(又名克氏锥虫,Trypanosoma cruzi),发源于南美,但由于人类的活动被传播世界各地。
也就是说,真正让人患病的不是锥蝽,而是锥蝽体内携带的美洲锥虫,它长这样:
查戈斯病为什么又被比喻为“新型艾滋病”呢?其实是因为这种疾病目前在美洲的爆发形态十分类似于早期艾滋病的传播,因此也被叫作了“新型艾滋病”。
然而要注意的是,美洲锥虫病和艾滋病毫无关系,也完全不同。查戈斯病隐匿期长达20-30年,难以被发现,重症患者预后不良。急性期有发热、颜面水肿、淋巴结炎、贫血等。慢性期常有心肌炎、心力衰竭、巨食管炎、巨结肠及肺、脑栓塞,猝死等发生。
听起来是不是很可怕,感觉自己要是被叮上一口,那不得凉成棒棒啊?甚至于有的朋友已经被叮咬过了,是不是万念俱灰?觉得生活就像"蓝天白云、晴空万里,突然暴风雨"。
淡定,淡定,疾控中心找虫只是为了调查而已,不用过度紧张。
目前全世界估计约有600万至700万人感染克氏锥虫,主要在拉丁美洲。查戈斯病曾经完全局限于美洲区域——主要是拉丁美洲,但现在已传播到其它各大洲。
本次“找虫”行动,是要找到本地的锥蝽,检测是否携带克氏锥虫,看看是否对我们存在威胁,为预防、阻止查戈斯病在我国的传播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而 此项调查工作由中国疾控中心主持,广州市是广东省的其中一个调查点。
当当当!敲黑板,划重点:目前我国尚未发现任何克氏锥虫病病例。
讲到这儿,大家也就放心了吧,该吃吃该喝喝,放心大胆地玩耍吧。不过我们也别去抓什么锥蝽啦,毕竟,即使不传播克氏锥虫病,大家都是打针都瑟瑟发抖的宝宝,一不小心被锥蝽叮咬一下,疼的哭出来了可咋办啊,太丢脸了!
城市宠物过多成为各种病的传染媒介!
这种虫估计现在市区内很少,近几十年我都没再见过,没听过。在郊区就难说,大概在五几年那时,楼上种花会招它来。夏天开窗睡觉,它会飞入屋,一家四五个人它专叮我这小孩,晚上睡得沉给它隔着蚊帐咬过我两三次,当时自己都不知,直到第二天才见到它的陈尸。听爸妈说它就叮在那里吃得饱饱的吸了我很多血。咬完只是又红又肿又痛又痒,过几天就什么事都没了。它比木虱的个头巨很多,吸血更多还会飞,比木虱更利害,我们都叫它做木虱王。
本打算去三亚取消不去了。
夏天的时候见过,还以为是很远古时期有益的虫子,看来还挺可怕。
非洲丶南美洲…热带地区寄生虫病,进入血液,寄生在人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