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陵的传说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06:37:26
字号:

【鸣条岗禹建牧宫,陟方山舜崩苍梧】

舜帝陵的传说

舜登基之后,凤凰来仪,万民欢腾,从此天下归心。由于舜知人善任,治理有方,派益掌管火攻之法,把山陵和沼泽用火焚烧起来,使野兽逃去。派禹将黄河分为九道,疏浚济水和漯水,导入大海,开决汝水和汉水,排泄淮水和泗水,导入大江。从此中原一带,人们开垦种植,安居乐业,休养生息,太平盛世达40余年。

舜到暮年,自感天命难违,欲行禅让之举。经内外考查,禹凿山治水14年,功德无量,三过家门而不入,众口皆碑,舜就让禹作了自己的接班人,代行天子之事。禹掌权之后,把自己的都城建在安邑。为报答舜帝的恩德,另在安邑北面的鸣条岗上(今盐湖区北相镇西曲马村),为舜修建了牧宫,让舜在牧宫安度晚年。舜帝在牧宫生活10年有余,在一秋高气爽的重阳日,决定郊游以娱心志。当舜帝带着随行人员,来到方山脚下的苍梧峪口时,这里是山北通向山南的主要通道,也是舜当年离家出走,到历山耕田的必由之路。故地重游,别有一番兴致,只见“石壁千寻,磻溪万仞,方岭云迴,奇峰霞举,孤标秀出,罩络群峰之表,翠柏荫峰,清泉灌顶”。“岧峣插汉,为中条山之首”。舜见此景,龙心大悦,不顾年老体弱,兴致勃勃地“援萝腾嶮”,“连木乃陟”,奋力地登上了苍梧峪上方之宝玉台峰顶,舜站在峰顶,遥望妫水湾,当年他耕历山的故地时,不仅感慨万千,因天气昏暗,不便下山,便决定在山上背风处宿营,次日再下山细观峪内之佳丽景色。

不料,舜帝由于年老体衰,夜风袭来,气温下降,白天出汗,夜里打颤,天还未亮,便浑身发烧,体软无力 。随行急派人下山报信,传医官。因山高路远,待医官赶到,舜已昏迷,不省人事,无法医治。遂急传禹及百官、亲属来峪内探视。未等众人进峪,舜帝便驾崩了。

【二妃冢芳草萋萋,舜帝陵古柏森森】

舜帝在中条山宝玉台苍梧峪驾崩后,禹率百官及亲属急急赶到峪内,未及听其遗嘱,只能瞻仰遗容,不胜悲伤。急令人役,将鸣条岗牧宫改为舜陵,为舜帝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国葬大典。天下百姓闻讯前来吊唁,致祭。此后,历代帝王,3年1祭,祭舜帝于舜陵。各地官员百姓,每于春秋之时,分别祭于各地兴建的舜帝庙(也有称虞帝庙)。唯鸣条岗之舜帝陵占地150亩,分外城、陵园、皇城3部分,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古木参天,香火不断,成为海内外舜之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

舜之驾崩,最悲伤者莫过于舜之二妃娥皇、女英。舜安葬后,姐妹俩整日守在陵前,思想往事,触景伤情,无法自制,日日痛哭,夜夜流泪。又到一年重阳登高日,宫人劝姐妹俩登高游览,排遣烦恼。二人便选择了苍梧峪,一来可到苍梧凭吊舜,二来可游苍梧秀色。谁知,姐妹俩来到中条山苍梧峪后,悲不自胜,睹物思情,哭成泪人一般。当泪水洒在峪口竹子上后,满坡竹林都染上了斑斑点点的泪痕,后人称这种带泪痕斑点的竹子为湘妃竹。俩人哭到动情之处,竞先后跳入峪内的玉龙潭水之中,化仙而去(《蒲州府志》载:玉龙潭在永济县东十五里栖岩寺下)。宫人急忙打捞,只捞出衣裳,未见遗体。便在峪口高处,为娥皇、女英建起一个占地约1600方丈的衣冠冢,称娥皇女英陵,俗称二妃冢或二妃坛。

舜崩于苍梧后,举国悲哀,蒲坂之人为了永记舜德,以彰教化,遂将中条山苍梧峪更名为苍陵峪或苍龙峪。并在峪内大修庙宇,举办庙会,峪内有20余座庙和28村的公馆(茶房),蜿蜒10余里,直通山南。1938年12月5日,日军进犯放火烧毁苍陵峪茶房、庙宇180余间,峪口村房屋260余间,使峪内文物古迹毁于一旦。只留下了芳草萋萋的二妃冢,孤单地守望着舜逝去的苍陵峪。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897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