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红茶,产于广东省的英德市,是英德特产之一。茶区峰峦起伏,江水萦绕,喀斯特地形地貌,构成了洞邃水丰的自然环境。大小茶场即建于地势开阔的丘陵缓坡上。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0.7℃;年均降水量1883.9毫米,年相对湿度79%;无霜期长,霜日不足十天;土层深厚肥沃,土壤酸度适宜,PH值4.5~5之间。所栽培的茶树以云南大叶与凤凰水仙两优良群体为基础,选取其一芽二、三叶为原料。经适宜萎凋、揉切、发酵、烘干、复制、精选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
英德红茶外形颗粒紧结重实,色泽油润,细嫩匀整,金毫显露,香气鲜纯浓郁,花香明显,滋味浓厚甜润,汤色红艳明亮,金圈明显,叶底柔软红亮,特别是加奶后茶汤棕红瑰丽,味浓厚清爽,色香味俱全(佳),较之滇红、祁红别具风格。
英德茶叶世界的茶区文化
英德绿茶是中国广东省英德市所产的一种绿茶。英德市位于中国南部,是一个有着悠久茶树种植历史的地区。据考古学家研究,茶树在英德市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年左右,相传当时茶叶主要用于药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叶不仅作为药材而被使用,还逐渐演变为一种饮料。英德绿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英德绿茶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而闻名。英德市气候湿润,土壤肥沃,茶树生长得非常茂盛。茶叶采摘后经过精心制作,保持了茶叶的新鲜和香气。英德绿茶的茶汤清亮,滋味鲜爽,带有一丝甜香,茶叶形状紧实,色泽碧绿。
英德绿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明代时期,英德市的茶叶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重要农产品,并在广东省和其他地区开始流行起来。清代时期,英德绿茶更是名扬四海,成为受人推崇的名茶。
如今,英德绿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进,已经成为一种以出口为主的优质茶叶。它以独特的风味和品质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消费者的注意,并成为中国茶叶的重要品牌之一。
英德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其发展的轨迹可追溯到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据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八之出》 (764年)载:“岭南生福州、泉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当时韶州植茶包括英德、曲江等。又据中国茶叶研究所程启坤、庄雪岚两研究员主编的《世界茶业100年》中研究论证;“唐朝、五代韶州的曲江、仁化、英德等县均已产茶”,“明代以前英德便成为当时广东省11个产茶县之一;明代时是广东省70个产茶县之一;鸦片战争后是广东84个产茶县之一。”可见英德植茶和产茶历史悠久。
英德茶文化产茶之兴盛推动了饮茶文化的形成。据历史记载:唐朝时,英德(时为浈阳县)南山风景区建有“煮茗台”一处;南山北宋《众乐亭》摩崖石刻云:“刻绝壁间涵晖谷、凌烟嶂、飞霞岭、希阳岛、煮茗台、寒翠亭,皆唐人遗迹”。南宋英洲知县汪任曾以“煮美茗”为题写诗赞美“煮茗台”:“石梯千级杖藜行,行到山腰足暂停;游汲灵泉煮佳苟,渴心滋润困魔醒”;及有“煮茶行院供谈笑,耿耿园林晕画栏”,等诗文。可见,英德人民在唐朝饮茶之风已非常盛行。由于种茶业的兴起,产制的佳茗多被列为朝廷贡品。据历史载,明朝时英德所产贡茶为朝廷贡品。又据清康熙年代陈志权所撰写《重修英德县志·贡献志》记载:“叶茶七十斤七两,国朝:芽茶一十四斤五两,进贡朝廷。”其实清朝时英德县境内种茶遍及四乡。据清道光《英德县志卷十六物产篇·茶类》中记载:“赤朱山茶、石莲乡蓝山茶、阿婆嶂岭茶、溪头乡黄岭、鹤子乡浮山茶皆奇品。”清宣统《英德县志》则记载:“茶产罗坑、大埔、乌坭坑者香古味醇,如扑茂之士,真性自然殊俗。其余黄金山、水边、黎洞、黄寨等处所产远为不逮。五郎嶂产茶,气味清绝,观音山旧茗茶山亦产茶。”不过,那时种植的是“丛生茎小而长,叶尖如指的小叶种茶树。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英德茶叶曾在19世纪前半叶兴盛一时,以后因战事不已,出口受阻而逐步萎缩,到20世纪初茶园荒芜,茶业凋零,茶叶贸易几乎销声匿迹。
纵然如此英德毕竟是个古老茶区,饮茶习俗依然浓厚,无论城镇或乡村,饮茶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成为一种淀积的文化现象,而且不知在什么时候(已无法考究)还衍生出一个家喻户晓的“擂茶粥”的饮食文化。此种食“擂茶粥”现象较之湖南、江西、福建等省的饮“擂茶”有异曲同工之妙,成为这个地区特有的茶文化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