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安康最出名如下:
1、安康茶叶
富硒是陕西安康茶的最大特色,安康是全国两个富硒地区之一。安康市八县一区产茶,紫阳、平利、汉滨、岚皋、汉阴、石泉六县区为茶叶的主产县区。全市有106个乡镇、812个行政村、11万农户从事茶叶生产经营活动,有初精制加工厂320余家,先后开发研制出13种名茶,分别获得国际国内20多项质量大奖。
2、冬桃
安康冬桃,主产于距安康市50余公里、海拔520米的茨沟乡构家坝。现有桃树两万株,总产1万公斤以上。它以核小肉嫩,甘甜清脆,核肉不连,表面微红色,很耐贮存,傲霜斗雪成熟,雪花飘飘吃鲜桃,并具有其它水果所没有的冰糖味。同时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实为稀世宝,素有仙桃之美称。
3、宁陕豆腐干
宁陕豆腐干色泽呈淡**或赤褐色,质地细腻,有筋丝和弹性,晶体发亮,带油润,气醇郁,咸度适宜。一般可直接食用,也可用油炸,是酒宴上的佳品。
4、白河木瓜
白河木瓜,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木瓜又称香木瓜,万寿果,是该县的乡土品种,种植历史悠久。白河县是中国最大光皮木瓜生产基地之一。白河光皮木瓜色泽金黄、气味芳香,该县利用木瓜生产的木瓜酒、果醋也是该县具有竞争力的优特产品,市场反映良好。
5、岚皋魔芋
岚皋魔芋,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岚皋魔芋曾获国际国内31项大奖,岚皋也被评为“全国魔芋加工重点县”、“优质种源基地县”和“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陕西茶叶,被遗忘的“龙井”
安康市汉滨区周林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2012-07-19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流水镇良田村。
安康市汉滨区周林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6109020504219033,企业法人周启余,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安康市汉滨区周林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茶叶、水果、蔬菜的种植、加工、销售;旅游开发;餐饮服务;预包装食品销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陕西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1739338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1000万 和 1000-5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3715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安康市汉滨区周林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在我的家乡———陕西安康,人群不管老的少的,贫的富的,居住城市还是偏远山村,都有喝茶吃茶的习惯。父亲每天的生活从泡一杯前一年采摘并晾制好的新茶开始,几十年来从未间断。
因此我也从小开始接触茶,家乡的紫阳毛尖、翠峰、银针、绞股蓝、陕青茶都一一被我囫囵吞枣般品尝过。自家采摘的茶叶,自家房后的山泉,原汁原味原生态。那一壶用石涧静水煮沸的新茶,茶叶 嗞嗞 作响地被浸遍全身,直到茶汽在空气中氤氲开来,在茶客的唇齿间回绕,未品茶人已醉!老年人总是先打开杯盖轻吹一口,然后深抿一口,闭目养神般细细回味片刻,等到茶的清香进到味蕾时,再呷一口,仿佛一波茶香正向灵魂深处袭去。中年人喝茶则要相对随意些,或许只有在品茶的片刻才能卸下生活的忙碌与繁杂,喝茶成了与吃饭睡觉同等重要的习惯,以至于父亲常说:宁可三日缺粮,不可一日无茶!像是满足自己日常所需,但在泡茶的水和程序上,他们依旧十分讲究,丝毫不敢懈怠。对于我们小孩子而言,开始是出于好奇,喜欢模仿老爷爷恭敬地享受一杯茶,屁股刚坐下端起茶杯,太烫,撒腿跑了。或者喝上一小口,撮撮嘴,怎么尝不出味儿?呼朋引伴地又出去野了。可是哪家奶奶做了甜丝丝的茶叶糕,不用告诉我们,寻着味儿我们保证一找一个准,并死赖着围着不走,直到吃完满足为止。
家乡人喜好饮茶的传统,源于它悠久的饮茶 历史 。在中国的版图上,有一个区域,北方人认为那里是南方,南方人认为 那里 是北方,秦岭以南、巴山以北,唯一一条连接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长河“汉江”的发源地,有“北方的小江南”之称的我的家乡———陕西安康。多山的地形、充足的水源、温润的气候都为茶叶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茶经》记载:“居住在陕西南部的古代巴人是中国最早种茶、用茶的民族”。顾炎武也在《日知录》上记载:“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据说古时此地茶叶作为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会运送至西北,销向关外少数民族地区,以换取马匹增强国力,这就是“以茶易马”政策的来源。因此,现在我们不少地方仍存在茶马古道的古老痕迹,好多遗留下来的地名店名,如汉阴茶店、茶铺子、煎茶铺等。关于茶,我们当地还有不少颇具色彩的传说故事,下街头的王老汉继承了祖业,辈辈经营山茶“绞股蓝”,据说他先人娶了塞外的姑娘,带回来制茶的偏方和做茶点的手艺,制出的茶色泽清亮,保证茶叶水分蒸发而不流失温润的口感,店内常年生意火爆。都说大山里男娃不好找媳妇,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王老汉的儿子却成了五里八坡的香饽饽。
祖辈在落后闭塞、山势险要的山地地区,生存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从山下手,山能用来种茶,换钱就能养活一大家人。可是经历过茶马贸易的鼎盛期,随着宋明后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近代人无论著作茶事只是言必称江浙“龙井”,作为西北五省唯一产茶的陕西,它古老的陕南产茶区并不为人所知。陕南茶经历过唐前巴蜀茶、唐宋山南茶、明代汉中茶和清后紫阳茶、汉中茶几个 历史 阶段,最终被市场所遗忘。就像祖辈朴实无华的品格一样,他们甘愿一辈子守着这片贫穷的山区,传承祖辈留下的古老种茶制茶手艺,虔诚地用自己辛勤的双手默默耕耘。现在依汉江彼岸仍有许多茶馆,大都是当地人光顾,消费也十分小众,更多的目的是为了茶兴之余,作作茶诗 ,写写茶文,临江描几幅茶画以供赏评。虽然 历史 在变,生活在变,但家乡人与茶的关系,却已经具化为一条曾经繁华的茶道,一段摆渡船的记忆,一盘茶饼的味道,一张记录变迁的木刻版茶画。
记得上次陪母亲上山采茶还是初中,转眼我已年满二十,父亲对茶也愈发爱的热烈,而我也养成了喝茶的习惯。来外地上学,父亲给我足足装了几大袋茶叶,“你妈掐了上好的毛尖专门给你晾的,要记得喝 ”。父亲还常说,“茶是最好的保健品,可消腥肉之食,解青稞之暖,除胃热之病”。身在异乡,我常常觉得喝茶喝的是一种情怀。喝茶时我能想起家乡人那种淳朴的面孔和勤劳的身影,也仿佛感受到每一瓣茶叶都经过母亲温柔的抚摸,让我想象到也许那么一刻,父亲也正端起茶杯和我一起细细品味,予我传授人生的哲思。
长大后再喝茶,完全有着不同的心境。回忆小时候父亲老在耳边说,“喝茶就该心平气和,与世无争,做人也一样”,我只是听着从未参透其深意。后来才明白,茶在不同人心里,有不同的味道。有人似觉苦若生命,有人却说甜似爱情,也有人言淡似清风,这让自己对于喝茶也逐渐形成了一些见解。
急躁的人说涩,这种人不适合喝茶,却最需要喝茶。他们需要一颗清淡平静的心,哪怕处于车水马龙的闹市,也可感受春风过耳、秋水拂尘的清雅,去将汹涌不安的岁月,喝到水静无波。消沉的人说淡,他们无心喝茶,却最适合喝茶。或许,可以选择一个无意的日子,无论阴晴,不管春秋,饮下一壶热烈的新翠峰,回归本真,去将浑浊纷纭的世象,喝到纯净清朗。迷失内心的人茶水不分,最需要喝茶,然而他们喝的却不是茶本身。
前几天,母亲打电话说今年光景甚好,雨水适宜光照充足,新茶很是繁茂。她还说父亲已经好久没有找到喝茶的知己了,很想我回去。漫山新茶绿,种茶人已老。在经历了那么多后,喝茶上我仍然不能对父亲望其项背。时光如水,无言即大美,日子如茶,平凡则至雅。在那些纷繁难耐的日子里,我渐渐在喝茶中懂得平常心的重要性,理解了父亲的用心良苦。尝尽诸苦方可换来一味甘甜,不急不躁,克制欲望,摒除纷扰,不是悲观,不是逃避。
喝茶,只是一种简单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