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茶是世界上和咖啡、可可并立的三大饮料之一,为社会提供保健饮料,是高雅的社交礼品,因此是丘陵山区的重要的经济作物,只有了解茶树的生长特性,掌握对它的管理,才能达到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
[关键词] 茶园;丰产;管理技术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叶用木本植物,是分阶段分时期进行的,并对环境条件与物质的要求各不一样,表现出不同的生育特点,在一年中有其生育的规律性,根据它的生育特性掌握其规律,使矛盾向着有利于茶树生育的方向转化。
茶树从幼年到衰老不同的年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如在幼年阶段营养生长十分繁茂,表现为主干与侧枝的矛盾;在青壮年阶段营养生长超过生殖生长,是丰产的主要时期;到衰老阶段,更新与衰老不断斗争,衰老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直至死亡。因此根据茶树在不同年龄时期、不同年龄生产季节等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技术措施达到提早高产、持续高产优质的目的。
我场自从六十年代末就开始发展茶树,到目前为止已发展茶园面积三千余亩,并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称号,年亩产干茶近百斤。根据长期实践经验,现将我场茶园丰产的三种主要的管理技术阐述如下以供参考。
一、茶园的耕除
通过耕作和除草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保水、保肥能力,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促使土壤熟化养分的释放及矿物质的分解;清除杂草可减少病虫为害;春季适时耕锄能提高土温促进茶芽萌发。
幼年茶树耕除次数不宜过多,否则会引起水土流失,掌握在杂草滋生未成患之前或杂草生长旺盛期及霉雨结束后进行,一般每年进行2到4次浅耕,深6cm至15cm。随着树龄的增长,树冠覆盖度渐渐扩大,杂草生长比较少耕除次数可渐渐减少,成年茶园在春茶前、春茶后及夏茶后进行浅耕。对采秋茶的茶园,在秋茶结束后进行一次深耕,深15cm至30cm,一般在10月至11月进行并结合施基肥,对不采秋茶的茶园可提前深耕,在8、9月进行。幼龄茶树深耕(茶树根径及树冠下仍为浅耕)后可以铺草或间作豆类植物,来提高土温利于茶树越冬也能改良土壤。
二、茶园的施肥
茶园施肥是茶树持续高产优质的物质基础,施肥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使茶树能从土壤中较多地吸收各种营养元素,满足茶树生长的需要,也显著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
茶园施肥分基肥和追肥两种,茶树对N、P、K肥消耗最多,称肥料三要素,需及时补充,同时在施肥时还应了解茶树是喜酸怕碱、富铝、嫌钙、忌氯的植物。
1.在秋、冬季当茶树地上部分呈休眠状态时施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的性质,肥效也长。施基肥宜早不宜迟,一般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施,并结合深耕。幼年茶树一般施饼肥100斤至150斤/亩,磷肥30斤至50斤/亩,钾肥20至30斤/亩。成年茶树一般施饼肥200斤至300斤/亩,磷肥40斤至100斤/亩可以隔年施,钾肥30斤至50斤/亩。
2.在茶树生长旺盛时追速效性肥料,以含氮素的化肥为主,由于不断采摘营养元素被带走需及时补充茶树所需的这些营养元素。一般每年追肥2到4次,即3月中、下旬,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上、中旬。一、二年生茶树每亩每年施氮素3斤至5斤,三年生茶树每亩每年施氮素6斤至8斤,四年生茶树每亩每年施氮素10斤至12斤,沟施,深7cm至10cm。一、二年生茶树追N、P、K的比例为1:1:1或1:2:2,三、四年生茶树为2:1:1,采叶茶树为3:1:1,随着茶树长大氮素的比重也随之增加。
三、茶树修剪
在茶树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地上部与地下部、主枝与侧枝的生长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幼年阶段要培养成强壮的骨干枝、分枝层次多、树冠面广、芽密芽壮的丰产结构,青壮年采叶阶段在于持续高产优质,除了肥培管理需正确运用修剪技术。
1.幼年茶树的定型修剪
幼年茶树主枝和顶芽迅速向上生长需控制高度,培养骨架,扩大树冠,促进分枝,采用定型修剪。当幼苗长到两年开始第一次定型修剪,离地15cm处修剪,一般用水平形,以后每年修剪均在前一年剪口处提高10cm至15cm,经三次定型修剪使茶树高度控制在40cm至45cm基本形成骨架。
2.成年茶树的轻(浅)深轮回修剪
(1)茶树经过一、二年不断地采摘,枝稍越来愈细,越芽能力减弱,需进行轻修剪,剪去细弱新稍的上段,保留春、夏季新稍基部1至2个节间,作为茶树发芽的基础。下年在此剪口上提高3cm至5cm,一般在早春或晚秋进行即3月上、中旬或10月中、下旬。
(2)茶树经过几年的轻修剪和不断采摘后,树冠上的枝条过于密集而细弱,发芽力不旺,芽叶瘦小,对夹叶增多,进行轻修剪已不能恢复产量和品质,且树冠高度也越来越高,为复壮树势重新培养树冠、恢复产量和提高品质,需采取深修剪,深修剪一般剪去绿叶层10cm至15cm,在春茶后或秋茶后进行。
(3)深修剪对当年的产量有一定的影响,为增加产量提高品质,一般3次轻修剪后进行一次深修剪的轮回周期。
3.衰老茶树的更新修剪
当茶树进入老年阶段,树势衰退,枝干不断干枯死亡,育芽能力减弱,茶叶产量大幅降低形成低产茶园,我场一般采取改树的措施采用重修剪的方法:春茶后剪去树冠高度的1/3至1/2并结合施有机肥及加强水和土壤的管理,促使茶树向旺盛生长的方向转化。
除以上主要管理措施外,还应进行合理采摘、病虫害防治和自然灾害的预防。
茶园村的介绍
茶园乡位于邛崃市北部,距市区15公里,南与桑园镇相邻,西与大同乡交界,北、东与大邑县三坝乡和新场镇仅一水相隔,面积32.7平方公里。茶园场地处桑(园)三(坝)公路与石(坡)新(场)公路十字交汇处,对外交通方便。
场镇现状集聚人口3000人,现状建成区面积10公顷,场镇一座座保护完好的古建筑房屋呈目字形排列,很具有古集镇特色,已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是茶园乡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
茶园乡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6℃,无霜期340天,年降雨量1150毫米,属亚热带湿润气候类型。茶园乡辖6个行政村,1个社区,共104个村民小组,全乡人口13086人(其中集镇区0.3万人),耕地面积12723.86亩,人均耕地0.9636亩。茶园乡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6ºC,无霜期340天,年降雨量1150毫米,属亚热带湿润气候类型。茶园耕种条件好,盛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茶叶、蚕桑,是邛崃市重要的粮、油、茶、林生产区。出江河、跃进堰、八河堰自北向南贯穿乡境流入桑园、临邛镇,是全乡主要排灌口。茶园乡开展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建立茶园乡便民服务中心,规范服务,实行政务公开,便民代办。茶园乡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2006年5月,茶园中学和小学合并,为茶园乡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2007年在校学生1215人,教师72人。2006年实施标准化卫生院建设,2007年建成茶园乡公立卫生院,于8月投入使用。 茶园耕种条件好,盛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茶叶、蚕桑,是邛崃市重要的粮、油、茶、林生产区。出江河、跃进堰、八河堰自北向南贯穿乡境流入桑园、临邛镇,是全乡主要排灌口。
茶园村地处舒茶镇南部,距镇政府约1公里,206国道纵贯东南北,交通十分便捷。茶园村国土面积7.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32亩,其中水田面积691亩,山场面积6300亩,全村辖14个村民组,550户,人口2210人。茶园村属山区地形,林业资源丰富,板栗面积450多亩,毛竹面积1100多亩,其余山地场均被林木覆盖,主要盛产毛竹、茶叶、板栗、山芋等农作物。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一班人积极响县委、县政府提出提出的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更上新台阶的目标,在发展常规农业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途径。一是劳务输出带来的经济效益明显。每年有500余上外出务工,主要从事制造、运输、建筑、营销、管理等行业,每年带800多万元的现金收入。二是养殖业初具规模。全村有50多人从事三黄鸡、蛋鸡及其它特种养殖,年产值达200多万元。三是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利用竹木资源丰富和茶叶资源,不断发展竹器和名优茶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