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亚欧大陆桥修建,不仅大大缩短亚欧之间的运输时间,节省大量运费,有利于中东地区的和平和稳定,加强了我国与中东地区的交流,把我国西北地区的农、工业产品输出到中亚,同时把中亚地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铁矿等输入到我国,起到了促进中亚与世界的沟通。之前中亚地区没有输出港口,有了亚欧大陆桥以后就等于中亚拥有了通向太平洋的港口。对中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里海这一带地质比较干旱,动植物容易随着地壳演变,风沙掩埋之类的形成沉积物。石油是由埋藏在地下的动植物遗体变来的。石油一般生成在古代的沉积盆地或浅海和湖泊中(而里海正是这类地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这里堆积了几百米至几千米厚的沉积物,其中埋有许多动植物的遗体;这些生物有机物质经过几百万年的地质变化及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逐渐转变为无数细小的油珠;油珠再汇成油流,油流则集中迁移到地壳中具有封闭构造的地层中储藏起来,最终形成规模较大的油田。
3. 咸海的水是绝对不能用来灌溉的!只会使得植物脱水。
断流这个概念不是说断流就等于整条河流都没有水了,它还是有一些支流的```而这些支流是可以灌溉的````也是因为灌溉才加重了阿姆河的断流。
4.该地区北部主要受西伯利亚和北冰洋洋流的影响。 此外南面从印度洋的季风,太平洋的季风,最重要的是受地形抬升(地形便高一点)的影响,使得水汽上升降水。还有里海的水汽不断地深入,形成降水。
不利因素:纬度太高```温度、热量不足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水土发育不适合种植水稻
石油管道:主要是向中国输出,另外向波斯湾建设输油输气管道,使得自身国 家的资源可以运输到欧洲与美洲地区.
5.阿拉木图是哈萨克斯坦的前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阿拉木图州的首府。它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东邻中国 新疆。面积10.51万平方公里。人口包括阿拉木图市在内为203.2万(1987)。位于外伊犁阿拉套山脉北麓伊犁河支流大、小阿尔马廷卡河畔的人工灌溉绿洲中。海拔650-950米。原属中国,1854年被沙俄侵占。曾名韦尔内。因盛产苹果于1921年改称今名(哈萨克语意为“苹果城”)。有铁路支线与土西铁路相连。公路枢纽。航空要站。输气管道从布哈拉通此。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工业中心。以食品加工(肉类、奶制品、水果罐头等)和棉纺织为主,还有重型机械制造及火电厂等。有哈萨克斯坦科学院和高等院校多所。疗养区,也是旅游和体育中心之一。附近有高山溜冰场。
阿拉木图位于天山山脉脚下,夏天有足够的天山融水可以对农业进行灌溉.并且该区有许多河流可以进行灌溉.并且阿拉木图有着发达的交通系统,生产的农业可以几时送往其他城市.
阿拉木图 (Alma-ata) 是一座风光独特的旅游城市,它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天山北麓外阿赖山(中国称外伊犁山)脚下的丘陵地带,三面环山。面积190平方公里,海拔700-900米。它以盛产苹果著称,阿拉木图在哈萨克语中的意思就是"盛产苹果的地方,苹果城"。居民中以俄罗斯人居多,其次是哈萨克、乌克兰、鞑靼、维吾尔等族。人口150万(2007年)。
阿拉木图历史悠久,古代中国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就经过这里。城市始建于1854年,1867年成为土耳其斯坦一总督辖区的行政中心。1918年建立苏维埃政权,1929年成为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它成为独立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都。
由于阿拉木图地处边疆地区,城市扩展余地有限,1994年哈萨克斯坦决定在2000年前把首都迁往中北部的阿克莫拉 (Akmola,即阿斯塔纳 Astana)。1995年9月,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发布迁都命令。迁都后,阿拉木图作为国家科学、文化和经济中心的地位不会改变,它仍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接待大部分来访的外国***,哈国内的多数重大活动仍将在阿拉木图举行。1997年12月10日,阿克莫拉取代阿拉木图成为哈萨克斯坦首都。
由于外阿赖山的众多山溪的灌溉,阿拉木图土地肥沃,除了生产谷物外,大部分地方已开辟为果园,城市南郊漫山遍野都是果园,其中苹果园最多,因此,阿拉木图有“苹果之城”的美誉。
阿拉木图于1930年通铁路,此后发展迅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展起来的机械制造业,食品工业和轻工业均占有很大比重。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阿拉木图已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市区布局整齐,满目苍翠,有宽阔平坦的林荫道,还有许多公园和果园,是中亚地区最美的城市之一。
卡拉库姆运河是世界最大的灌溉及通航运河之一,总长1400千米,在土库曼斯坦南部。起自阿姆河中游左岸博萨加镇,向西经穆尔加布和捷詹绿洲,沿科佩特山脉北麓平原经格奥克捷佩抵卡赞吉克。1954年始建,到1981年已建成1,100公里。1973年始建第四期工程。从阿姆河引水,流量为503米2/秒。从阿姆河到穆尔加布河段可通航。富灌溉之利,1980年灌溉面积已增至60多万公顷。两岸为土库曼斯坦的主要产棉区。卡拉库姆即土耳其突厥语“黑色沙漠”之意,因大漠岩石为棕黑色,岩层沙化后也是黑褐色,故有黑色沙漠之称。这片世界第七大沙漠介于里海和阿姆河之间,面积35万平方公里,广布龟裂土和盐沼,昼夜温差可从零下20度C上升到零 上36度C,年雨量不到150毫米,即使下雨也是干打雷不落雨滴,被沙暴吸净刮走。然而,点点绿洲成了土库曼人的乐园,南部靠伊朗边界山麓有大片草原牧场,300多万人在这片土地上生息。这里的沙地相当肥沃,地下还蕴藏着石油、天然气,人们渴望得到足够的水,让沙原变成良田和牧场。
工程分四期进行,1962年完成第三期,现正进行第四期600公里的收尾工程,预计在90年代末全线通航,完成灌溉配套体系。若以10年建成172公里的苏伊士运河来比较,30多年建成卡拉库姆运河,速度还是非常快的。沿线建有一系列“蓄水池”,不少是上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最大的哈乌兹汗水库蓄水量4.35亿立方米。
这条运河主要功能在于农业灌溉,共可受益1500万亩耕地,新垦750万亩耕地,改艮2.25亿亩牧场,使土库曼成为苏联稳定的长纤维优质棉生产基地;让成百万牧民结束游牧生活,将畜牧业推向新的水平。它向土库曼居民提供生活和工 业用水,使克拉斯诺伏斯克、涅比特----达格等石油天然气田得到大规模开发,一座座工业新城矗立在荒漠之上。航运之利自不必说,从此土库曼东西之间有了航道快捷方式,里海和咸海之间可通过运河相连。运河开凿前,土库曼年产皮棉40万吨,现达120万吨,成为仅次于鸟兹别克的第二大产棉区;其中长纤棉33万吨,居苏联首位。工程采取边施工、边受益的方针,在挖河的同时建好蓄水库,灌溉渠和通航水闸,凿通一段使用一段,因此效益显著。到1980年累计投资18亿卢布(约合21亿美元),而收益已达25亿卢布(约合3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