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腊月二十六是几月几号?腊月廿六杀猪割年肉的意义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02:36:49
字号:

2020年腊月二十六是几月几号?

2020年腊月二十六是几月几号?腊月廿六杀猪割年肉的意义

2020年腊月二十六是1月20日。

腊月二十六指中国农历年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六的俗称;春节习俗之一。这一天要杀猪割年肉,开始置办年货。

民间谚语称: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

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家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腊月二十六的传统民俗是炖猪肉。

腊月廿六杀猪割年肉的意义!

从腊月二十六开始,丰盛的 年夜饭 就要陆续出锅了。

人们上街置办着过年的货物,干鲜果品、大鱼大肉,都是人们集中采购的目标。 炖锅肉,对于旧时的穷苦人来说绝对是一种奢侈的愿望,但是在过年的时候愿望终于实现了。

炖大肉,昔日香飘一条胡同,如今香飘整栋楼房。

闻着诱人的香味,就算是肚里不缺油水的人,也准能掉下一串哈喇子,挑块儿瘦的就酒,拣块儿肥的解馋,一锅炖肉便是人们心中最朴实的 年夜饭 ,与山珍海味比起来更过瘾、更实惠,吃来吃去也没有腻的感觉。

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富裕十足。

过去,一碗热气腾腾的红烧肉是多少人的期盼。即使到了今天,家家日子越过越红火,在腊月二十六置办点大肉也是许多人都没有忘记的老传统。

人类什么时候开始养猪的

 猪是大家及其熟悉的动物,为六畜之首,十二生肖属相中作为压阵排在最后,可见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历代流传下来的有关猪的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如《泛胜之书》、《齐民要术》、《三农纪》、《本草纲目》等都有涉及猪与神话传说、语言文字、民俗风情以及饮食文化的关系。

家猪是由野猪驯化而来,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家猪出自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当时中原地区可能已出现规模养猪。

商、周时代养猪技术型性革新是猪的阉割手术,《易经》记载:“豶豕之牙吉”,即阉割了的猪性子就会变得驯顺,虽有犀利的牙也不足为害。《礼记》上说:“豕曰刚鬣,豚日腯肥”,即未阉割的猪皮厚毛粗,叫“豕”,阉割后的猪长得膘满臀圆,叫“豚”。阉割术这是养猪史上的一件大事,表明古代人对于猪睾丸的功能和生理作用有了突破性认知。而后阉割技术广泛流传于古代民间,深受农民的欢迎。

原始养猪业不同于现代,以放牧为主。史料记载秦汉时期有“牧豕人”,即放猪者,古代粮食比较匮乏,但荒地多,适合放牧猪这种杂食动物。另古代养猪并非全部阉割,未阉割的猪味道较大,只有底层农民才会经常食用。到宋代苏东坡对猪肉做法进行了改良,加入作料经久炖而成东坡肉,成为一绝才被广泛接受。

古代养猪业伴随着农业生产而发达起来,不仅为了食肉,也为积肥。汉代人们对肥料与土壤的关系已有相当的认识。经对汉墓出土的陶猪圈的考证,证明某些地区已出现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养殖方式。为了积肥,设计了各种形式的猪圈:独立式猪圈、与厕所相连的连茅圈以及与作坊相连的猪圈等。汉代在猪种选育方面也有相当发展,方以智所著《物理小识》中提到“短项无柔毛者良,一厢有三牙者难留。”说明当时已掌握了猪机能与形态的关系,对猪种质量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

魏、晋、南北朝以后,群众养猪的经验日益积累.并用文字记载下来。北魏的《齐民要术》中载有:“圈不厌小,圈小肥疾;处不厌秽,泥秽的避暑。春夏草生,随时放牧,八九十月放而不饲,所有糟糠,则畜待穹冬春初。”说明当时人们已注意到放牧与舍饲的结合、因季节而实行不同的饲养方式、利用放牧节约饲料等重要观念。

隋、唐以来,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养猪已成为农民增加收益的一种重要手段。《朝野佥载》中载:“唐洪州有人畜猪以致富,因号猪为乌金。”即古代养猪专业户。又据《新唐书·卢杞传》记载当时官办养猪场数目有数千头,可见唐代我国养猪业的规模。

到了宋代,由于经济的发展对人们对饲养以及猪肉的质量提出较高的要求。苏东坡游历民间,因此尝过各地的猪肉,“熳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是东坡肉做法最真实的写照。《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北宋末年京都开封每天从南薰门赶进猪只的情况:“唯民间所宰猪,须从此入京,每日至晚,每群万头者。”说明当时城市发展对猪肉的需求程度和宋代养猪业发展的情况。

元代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强调“以农桑为急务”,因此养猪业也得到长足发展。王桢的《农书》在养猪技术方面创造发明一些可贵经验,书中提及:“江南水得多湖泊,取萍藻及近水诸物,可饲之。”把生长速度很快水草用来喂猪,扩大了饲料来源。《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提到我国浙江省衢州的农牧情景:“在这个地区,看不到绵阳,但有许多公牛、母牛、水牛和山羊,至于猪的数目则特别的多。”这都反映元代重视农区猪的饲养,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在全世界每年养猪20多亿头的今天,再提出为什么要养猪,是否必要?"温故而知新",回顾历史,重温主题,可能颇有教益。

经考古发掘,继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开始驯化羊、狗之后,到了新石时代前期(距今约八千到一万年),已经驯化野猪。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我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许多猪的遗骸,其中有猪骨、猪头,甚至整头猪的随葬品。新石器时代是人类游牧转向定居方式的开始,使圈养成为可能。由于猪产仔多,生长期短,不会远离,因而在定居时受到人们的重视,促使猪比其他家畜更快发展。但在我国河姆渡出土的许多猪骨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有许多幼猪的骨骼,而不是成年猪的骨骼。这一现象说明,当时人们养猪是作为一种食物储备为目的,在严寒的冬季,在缺少粮食的时候,人们只能把尚未成年的幼猪屠宰充饥,以渡难关。

远古的原始部族中,猪的饲养不但与农业的发展是并存在,而且在那原始混沌的人类记忆之中,猪还有一种"神圣"的意义,这种概念一直嬗递了几千年,直到近代的某些少数民族中,依然存在。

猪在商代被大量用于祀典,这在甲骨文中可见到大量的辞例。商代的祭祀有大牢、小牢之别。牛、羊、豕是主要的祭品。据考证,牛是奴隶主要祭品,羊是巫师的祭品,豕是士庶以下普通平民的祭品,王室祭先王为庙祭,平民也要祭祖宗,这就?quot;家祭",以豕为之,陈豕于室,合家而祭,这就是"家"字的本意。

在封建社会时代,积肥是农民养猪的主要目的之一,"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是相传已久的农谚。早在西周时代,已出现各种青瓦猪圈,实施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饲养方式。至魏、晋、南北朝,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要求猪的生长加快、早熟易肥,于是出现了阉割术,及"麻盐肥豚豕"等技术。

隋、唐以来,我国养猪的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养猪成为一种产业,有人畜猪以致富,因号猪为乌金。及至明、清时代,养猪肥田,养猪致富已成为我国农村中不可缺少的一项产业。

人们提出要求发展瘦肉型猪是近半个世纪的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之后,随着战争结束,生产力的发展,养猪业迅速发展,猪肉数量增加,人们开始要求较多的瘦肉。不但要求猪的生长迅速加快,而且求瘦肉率高。因而在不到30年时间内,西方育种家把一些原为脂肪型的猪种变为瘦肉型的猪种,大约克、兰德瑞斯、杜洛克、汉普夏等瘦肉型猪迅速发展,广泛流行。

近二十年来,占世界养猪数量40-50%的中国开始步入市场经济,不但养猪存栏数和猪肉产量猪增,在猪的品种结构上也在量引入国外瘦肉型猪种?quot;杜×长×大"洋三元商品猪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各省迅速推广。市场经济追求最大的利润。人们把猪看作是一种"产肉的机器",机械化作业、高床饲养、早期断奶、漏缝地板、人工授精、各种生长促进剂、高铜、高锌、兴奋剂、镇静剂、抗菌素、激素等一切可以得到更多利润的手段都用上了,"生长更快、瘦肉更高、产仔更大"成为养猪业的一种时尚。

但是,大规模养猪业的粪尿污水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大量滥用各种添加剂使猪肉中重金属、抗菌素、兴奋剂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超标,危及人类健康,大量的洋种猪使猪肉颜色变淡,水分变多、口味变差,种猪的遗传基础越来越小,杂种优势不明显。我们把猪作?quot;造肉的机器",是否把自己也看作是"吃肉的机器"?

我们需要反思!人类的数量还要增加,养猪的数量也增加,养猪业如何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养猪,生产无公害猪肉,绿色食品,农牧结合,猪粪肥田,回归自然,寻求"人。猪。自然"三者的平衡发展。这应该是今后养猪业的展之路。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877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