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种植松树及管理和施肥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02:05:22
字号:

由于原产地地理分布的差异,在原产中国的松树中,樟子松、新疆五针松、偃松最耐寒,对热量要求最低。红松对热量要求也较低。赤松、油松、白皮松、华山松、高山松、黄山松、巴山松为暖温带和亚热带高海拔地区树种,对热量要求中等。马尾松、云南松、乔松和思茅松分布于更靠南的地区,要求较高的热量。南亚松是热带松树,对热量的要求最高。对湿润条件的要求,五针松一般高于二针松,但也因种而异。例如同为五针松的红松和华山松,前者比后者要求更湿润的条件;同为二针松的赤松和马尾松对湿润状况的要求高于油松和云南松。这与地理分布上随经度而发生的替代现象有关。

如何种植松树及管理和施肥

松树可以生长在各种不同的土壤上。因针叶灰分含量低,能忍耐贫瘠土壤,但以种在疏松肥沃土壤上的生产力高。湿润地区的松树大多适宜酸性土壤。而有些松树,如白皮松和油松,则能适应含钙量多和pH高的土壤。松树根系有菌根菌共生。主要为外生菌根的菌丝体形成鞘,包围着短的侧根,有利于根系对水分和养料的吸收。因而诱发菌根发育对有些松树造林的成败至关重要。大多数松树不能生长在盐渍土上,因而不能靠近海滨生长。但是有些松树如由日本引种到中国的黑松,具有较强的抗盐能力。

大多数松树尤其是二针松是喜光树种,耐阴性弱。其外形表现是树冠稀疏,自然整枝高;生理上表现为补偿点低;在成林特性上多为先锋树种。当原始林遭到破坏或火灾后,它们很易发展起来而占据裸露空间。如中国南部地区常绿阔叶林破坏后,很易由马尾松或云南松代替。但这些松林并不稳定的,当它们形成适当的森林环境后,又为一些比较耐阴的基本成林树种出现的主要是山杨和桦树等阔叶树,而后才出现红松,并由于红松具有耐阴和长寿的特点,最后又恢复它的优势地位。除了红松与山杨、桦树的互相更替外,还有蒙古栎(柞树)与红松互相更替的现象。

松树具有旱生结构:叶狭窄,角质层发达,表面积与容积之比小,气孔下陷,厚壁组织充分发育。在生理上,它们和中生的阔叶树种相比,更能忍耐缺水而不受伤害。在生态上,松树是旱生植物。在不同气候区分布的各种松树多半都能生长在多石的、土层浅薄的干旱生境。一般来说,二针松抗旱性比五针松强。过多的土壤水分对松树生长不利。

种植

育苗地选择

育苗地应选择土壤疏松、土层深厚的沙壤土,地势平坦、排水良好、有灌溉条件的地块为好。白皮松根系具有菌根菌共生,菌根菌对促进苗木生长具有良好作用,即可以促进苗木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提高苗木的抗旱、抗病能力。因此,白皮松育苗地宜连作。

种子沙藏及催芽

采用冬季室内层积沙藏及催芽。沙藏催芽应在土壤上冻前进行。选择干净且门窗完好的房屋进行全面消毒,把已消毒且湿度为60%左右的纯沙堆放室内,用纯布袋将种子与沙按1:3的比例装好,使沙和种子体积占布袋总体积的30%~40%,然后将布袋平摊层埋沙中,沙堆上覆草帘,注意通风保湿防冻。翌年当种子有40%~50%裂口时即可播种。

育苗方式采用容器育苗或高低床育苗。苗床育苗采用条播,每亩播种量40~50公斤,播后覆盖塑料薄膜或稻草,覆盖的稻草应用1%浓度的福尔马林或多菌灵溶液消毒。

苗期管理

播后25天~30天幼苗带壳出土,约15天壳自行脱落,此期要防止鸟兽破坏。种壳脱落后应加强立枯病的预防,每周用多菌灵、硫酸亚铁2次~3次交替喷洒幼苗。用硫酸亚铁的浓度为0.3%~0.5%水溶液,前面一人喷药,后面一人紧跟喷水冲洗,否则容易发生药害。幼苗生长过程中要适时适量浇水,注意松土除草。

白皮松幼苗生长缓慢,第一年苗高仅4厘米~5厘米,第二年10厘米左右,4年~5年生苗高30厘米~40厘米,10年生苗高1米左右。苗木在培养过程中要经过2次~3次移植才能培育成大苗。通常1年~2年生苗进行第一次移植,再培育1年~2年上山造林。5年生苗进行第二次移植,8年~10年生苗进行第三次移植。经过第三次移植后,就可以应用于园林绿化。

苗期最常见而严重发生的是猝倒病,症状有出土前的种子腐烂,以及出土后的顶腐、立枯、猝倒等类型。马尾松苗期的松苗叶枯病有时也为害严重。叶部病害常见的有松针锈病、松落针病及马尾松赤枯病。后两种多发生在立地较差,土壤瘠薄,生长不良的林分。干部病害有疱锈病和五针松疱锈病,是世界重要的森林病害,在欧洲、北美曾毁掉大量五针松林;中国东北地区的红松人工幼林也受害严重。马尾松、黄山松在窝风、高湿、多栎树的林分,则有松瘤锈病发生;松根白腐病也颇为常见。

松毛虫是松树最主要的食叶害虫,常造成极大的损失。松茸针毒蛾主要为害马尾松与油松,在广西常与马尾松毛虫混同发生,能猖獗成灾。松针小卷蛾、大袋蛾等的幼虫也为害严重。新松叶蜂在不同分布区间歇性成灾。微红梢斑螟几乎遍布全国,是钻蛀主梢的最主要害虫,使侧枝丛生或因更替主梢而树干弯曲。松梢小卷蛾,也能使主梢受害枯萎。球果螟为害球果。针叶树天牛和小蠹是钻蛀为害枝、干的大害虫,可使松树成片死亡,但一般不侵害健康木。华山松大小蠹侵害健康的华山松,能猖獗成灾。松十二齿小蠹、落叶松八齿小蠹和云杉八齿小蠹也能侵害健康木。松干蚧是一类刺吸为害枝干的毁灭性害虫。防治时应贯彻适地适树、合理混交、良好的抚育管理等以营林措施为主的原则,必要时可辅以药剂防治。

松材线虫,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首次发现,以后相继在江苏、安徽、广东和浙江等地成灾,几乎毁灭了在香港广泛分布的马尾松林。近距离传播主要靠媒介天牛,如松墨天牛,携带传播;远距离主要靠人为调运带疫(带松材线虫的天牛)的苗木、松材、松木包装箱及松木制品等进行传播。被松材线虫感染后的松树,针叶黄褐色或红褐色、萎蔫下垂,树脂分泌停止,在树干上可观察到天牛侵入孔或产卵痕迹,病树整株干枯死亡,木材蓝变。严重威胁用材林。由于扩展迅速,现已对黄山、张家界等风景名胜区的天然针叶林构成了巨大威胁。病原线虫通过媒介昆虫松褐天牛补充营养时从伤口进入松树木质部,寄生在树脂道中,大量繁殖后遍及全株,造成导管阻塞,植株失水,蒸腾作用降低,树脂分泌急剧减少和停止。在夏秋季针叶失水萎蔫褪绿变**至红褐色,松树整株枯死,且红色针叶当年不脱落,树干有大量天牛寄生痕迹,木质部呈蓝色。病害发展过程分4个阶段:

(l)松树外观正常,树脂分泌减少,蒸腾作用下降,在嫩枝上往往可见松褐天牛啃食树皮的痕迹;

⑵针叶开始变色,树脂分泌停止,除松褐天牛补充营养的痕迹外,还可发现产卵刻槽;

⑶大部分针叶变为黄褐色,萎蔫,可见松褐天牛的蛀屑;

⑷针叶全部变为黄褐色至红褐色,病树整株干枯死亡。控制办法,人工伐除病死树,防止疫区木材携带该种或天牛扩散传播,袋装熏蒸杀灭松墨天牛,利用天敌管氏肿腿蜂,防治天牛。

园林树种选择与应用的发展历史进程是怎样的?

栽植

1.配苗或散苗对行道树和绿篱苗,栽植前要再一次按大小分级,使相邻的苗大小基本一致。按穴边木桩写明的树种配苗,“对号入座”,边散边栽。配苗后还要及时核对设计图,检查调整。

2.栽植技术园林树木栽植的深度必须适当,并要注意方向。栽植深度应以新土下沉后树木原来的土印与土面相平或稍低于土面为准。栽植过浅,根系容易失水干燥,抗旱性差;栽植过深,根系呼吸困难,树木生长不旺。主干较高的大树,栽植方向应保持原生长方向,以免冬季树皮被冻裂或夏季受日灼危害。若无冻害或日灼,应把树形最好的一面朝向主要观赏面。栽植时除特殊要求外,树木应垂直于东西、南北两条轴线。行列式栽植时,要求每隔10~20株先栽好对齐用的“标杆树”。如有弯干的苗,应弯向行内,并与“标杆树”对齐,左右相差不超过树干的一半,做到整齐美观。

(1)裸根苗的栽植苗木经过修根、修枝、浸水或化学药剂处理后就可以进行栽植。将苗木运到栽植地,根系没入水中或埋入土中存放、边栽边取苗。先比试根幅与穴的大小和深浅是否合适,并进行适当调整和修理。在穴底填些表土,堆成小丘状,至深浅适合时放苗入穴,使根系沿锥形土堆四周自然散开,保证根系舒展。具体栽植时,一般两人一组,一人扶正苗木,一人填入拍碎的湿润表土。填土约达穴深的1/2时轻提苗,使根自然向下舒展,然后用木棍捣实或用脚踩实。继续填土至满穴,再捣实或踩实一次,最后盖上一层土与地相平或略高,使填的土与原根颈痕相平或略高3~5cm。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能有效促进苗木的根系发育,所以在栽植苗木时,一般应施入一定量的有机肥料,将表土和一定量的农家肥混匀,施入沟底或坑底作为底肥。农家肥的用量为每株树10~20千克为宜。埋完土后平整地面或筑土堰,便于浇水。栽植苗木时候还要注意行内苗木要对齐。前后左右都对齐为好。

(2)带土球苗的栽植先测量或目测已挖树穴的深度与土球高度是否一致,对树穴作适当填挖调整,填土至深浅适宜时放苗入穴。在土球四周下部垫入少量的土,使树直立稳定,然后剪开包装材料,将不易腐烂的材料一律取出。为防止栽后灌水土塌树斜,填土一半时,用木棍将土球四周的松土捣实,填到满穴再捣实一次(注意不要将土球弄散),盖上一层土与地面相平或略高,最后把捆拢树冠的绳索等解开取下。容器苗必须将容器除掉后再栽植。

栽植后管理

1.树木支撑为防止大规格苗(如行道树苗)灌水后歪斜,或受大风影响成活,栽后应立支柱。常用通直的木棍、竹竿作支柱,长度以能支撑树苗的1/3~1/2处即可。一般用长1.5~2m、直径5~6cm的支柱。可在种植时埋入,也可在种植后再打入(入土20~30cm)。栽后打入的,要避免打在根系上和损坏土球。树体不是很高大的带土移栽树木可不立支柱。立支柱的方式有单支式、双支式、三支式、四支式和棚架式。单支法又分立支和斜支(图9~2)。单柱斜支,应支在下风方向(面对风向)。斜支占地面积大,多用在人流稀少的地方。支柱与树干捆缚处,既要捆紧,又要防止日后摇动擦伤干皮。因此,捆绑时树干与支柱间要用草绳隔开或用草绳包裹树干后再捆。

2.开堰、作畦单株树木定植后,在栽植穴的外缘用细土筑起15~20cm高的土埂,为开堰(树盘)。连片栽植的树木如绿篱、灌木丛、色块等可按片筑堰为作畦。作畦时保证畦内地势水平。浇水堰应拍平、踏实,以防漏水。

3.灌水树木定植后应立即灌水。无风天不要超过一昼夜就应浇透头遍水,干旱或多风地区应连夜浇水。一般每隔3~5天要连灌三遍水。水量要灌透灌足。在土壤干燥、灌水困难的地方,也可填入一半土时灌足水,然后填满土,保墒。浇水时应防止冲垮水堰,每次浇水渗入后,应将歪斜树苗扶正,并对塌陷处填实土壤。

4.封堰第三遍水渗入后,可将土堰铲去,将土堆在树干的基部封堰。为减少地表蒸图9~3围堰浇水发,保持土壤湿润和防止土温变化过大,提高树木栽植的成活率,可用稻草、腐叶土或沙土覆盖树盘。

AAA非适宜季节园林树木栽植技术

AAA园林绿化施工中,有时由于特殊需要的临时任务或其他工程的影响,不能在适宜季节植树。需要采用一些措施突破植树季节。

预先有计划的栽植技术

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不能适时栽植树木是预先已知的,可在适合季节起掘(挖)好苗,并运到施工现场假植养护,等待其他工程完成后立即种植和养护。

1.起苗由于种植时间是在非适合的生长季,为提高成活率,应预先于早春未萌芽时带土球掘(挖)好苗木,落叶树应适当重剪树冠。所带土球的大小规格可按一般大小或稍大一些。包装要比一般的加厚、加密。如果是已在去年秋季掘起假植的裸根苗,应在此时另造土球(称作“假坨”),即在地上挖一个与根系大小相应的,上大下略小的圆形底穴,将蒲包等包装材料铺于穴内,将苗根放入,使根系舒展,干于正中。分层填入细润之土并夯实(注意不要砸伤根系),直至与地面相平。将包裹材料收拢于树干捆好。然后挖出假坨,再用草绳打包。正常运输。

2.假植在距离施工现场较近、交通方便、有水源、地势较高,雨季不积水的地方进行假植。假植前为防天暖引起草包腐朽,要装筐保护。选用比球稍大、略高20~30cm的箩筐(常用竹丝、紫穗槐条和荆条所编)。土球直径超过1m的应改用木桶或木箱。先在筐底填些土,放土球于正中,四周分层填土并夯实,直至离筐沿还有10cm高时为止,并在筐边沿加土拍实做灌水堰。按每双行为一组,每组间隔6~8m作卡车道(每行内以当年生新稍互不相碰为株距),挖深为筐高1/3的假植穴。将装筐苗运来,按树种与品种、大小规格分类放入假植穴中。筐外培土至筐高1/2,并拍实,间隔数日连浇3次水,适当施肥、浇水、防治病虫、雨季排水、适当疏枝、控徒长枝、去蘖等。

3.栽植等到施工现场可以种植时,提前将筐外所培的土扒开,停止浇水,风干土筐;发现已腐朽的应用草绳捆缚加固。吊栽时,吊绳与筐间垫块木板,以免松散土坨。入穴后,尽量取出包装物,填土夯实。经多次灌水或结合遮荫保证成活。

园林树种选择与应用可追溯到史前时期的原始人洞穴时代。最早用于人为栽培的种类为食果类树木,起源于带回居穴的果实被食用后的丢弃种子萌发株,但其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生存而不是用于维护生态和观赏。

最早的人工栽培可见于殷周时代的《诗经》,主要目的是为遮荫、纳凉,方便歌舞娱乐。至春秋战国,出现了街道绿化的雏形。至秦代,已有主持山林之政令者,称“四府”,兼管栽植宫中与街道园林绿化树木。

西汉盛世,园林树种的栽培发展,在扩建秦代“上林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张骞出使西域,开创了大规模植物引种的先河。大批的南方珍奇树种北移京师,气势蔚为壮观。《三辅黄图》载:“扶荔宫,在上林苑中。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编者注),以植所得奇花异木,菖蒲百本,甘蕉十二本,留球子十本,桂百本……龙眼、槟榔、干岁(子甘)、桔皆百余本。”因当时对植物生态属性知之甚少,故损失也很惨重。“荔枝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无一生还者。连年犹移植不息,后数年,偶一株稍茂,终年无华实,帝也珍惜之。一日萎死,守吏坐诛者数十人,遂不复莳矣。”即使是真龙天子,亦难以抗拒自然规律,除枉杀无辜聊以泄愤外,只得自甘作罢。在事实面前,古人已觉察到栽培适应性的问题,“上本,南北异宜,岁时多瘁。”实际上,何其古人,即为我们现代人,不也常犯这种错误,屡干此类蠢事吗?

从建于公元700年的唐章怀太子墓考古发掘中得知,早在一千二百年前,树木抑制栽培技术已相当成熟。物候期的观察记载、嫁接术的应用和园篱栽培的技巧,在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中有极精彩的描述:“有整成鸟、龙之状者,行人见之,莫不嗟叹,不觉白日西移,递忘前途尚远,盘桓瞻瞩,久而不能去。”

至明代,开创了苑的极盛时期,在京城有西苑、南苑、北苑,私家花园有清华园和勺园;江南名园有苏州的留园、拙政园,上海的豫园,南京的瞻园等。此期在园林树木栽植的种类、配置方式和栽培原理总结等方面均有较高的建树。如计成在《园说》篇中立论:“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才能“妙于得体合宜”。并提出“凡结林园,无分村郭,地偏为胜”的相地原则,寓园林树种选择与应用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于其中。又如“种树无时,唯勿使树知”,“凡栽树,阔掘勿去土,恐伤根”,栽后“仍多以木扶之,恐风摇动其巅。根摇,虽尺许之木亦不活。根不摇,虽大可活。更茎上无使枝叶繁则不招风”等实践经验更是叙述简洁明了,个中原理极具科学性,至今适用,实在令人叹服。

园林树种的景区设置和系统管理,当数清代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中,“梨花伴月”景点有梨树万株;圆明园中有职称的大小花官,从“首领”太监、花匠头目到园户几达200余人,其他花工更是不计其数,规模之大、管理之精细,可见一斑。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法令清明节同时为植树节。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对植树造林的重视和支持,改植树节为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忌日)。民国期间,因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园林树种栽培应用发展甚微,且饱受战争之累,毁坏严重。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园林绿化工作十分关心支持。1956年毛泽东提出绿化祖国的号召,1958年又做出要实现“大地园林化”的指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绿化荒山、美化祖国的热潮,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惜经十年“文化大革命”,园林树种理所当然被划入封、资、修的行列,香花成了毒草,美善成了丑恶,使得素有“园林之母”盛誉的泱泱大国,离国际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相去愈远,与现代文明建设中应有的地位极不相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喜得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随着国民经济的强劲复苏、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园林绿化事业重又受到普遍关注,园林树种应用再度蓬勃兴起,绿化覆盖面积又成为现代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指标。1979年全国人大五届六次会议决议3月12日为植树节。1981年,邓小平亲自倡导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并于1982年题词“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同年设立中央绿化委员会(全国绿化委员会)。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国务院颁布《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实施办法》,截止到1998年我国共义务植树300亿株,参加义务植树者逾60亿人次,仅1996年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就达5.35亿人次。据建设部统计:截止到1990年底,全国467个城市共有绿地474613公顷。其中建成区园林绿地217601公顷,公共绿地57863公顷。城市绿化苗圃有13941.5公顷,为城市建成区面积的1%。年植树量约1亿株。平均每城市居民占有公共绿地3.9平方米,绿化覆盖率平均为19.2%,建成区平均绿地率为16.9%。1992年建设部制定的《城市园林绿化当前产业政策实施办法》中,“规划200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平方米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将城市一切可以绿化的地方都绿化起来,形成完整有序的绿地系统,搞好城市依托的大自然环境绿化。”

近二十年来,园林树种的选择愈来愈丰富,栽培技术愈来愈先进,应用效果也愈来愈显著。近十年来,我国城乡造林每年以530多万公顷的速度发展,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全国已有广东、福建、湖南、安徽、湖北、浙江、江苏、广西、山东、海南、吉林、江西12个省、自治区180多万平方千米的国土基本消灭了宜林荒山。自1978年以来,我国先后确立了以遏制水土流失、防止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扩大森林资源为主要目标的“十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至1997年底累计完成造林面积2734.8万公顷。目前生态治理又被放在了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位置。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世界森林资源评估报告,中国森林面积为1.34亿公顷,居世界第五位,占世界总面积的3.9%。森林覆盖率为13.92%,人均森林面积在调查的179个国家中列119位,人均森林蓄积8.62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8。

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观念已为全国人民所理解、追求,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宏伟目标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中华神州将以新的“园林之母”的英姿展现于世人的眼前。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873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