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主要分布在哪里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01:31:11
字号:

我国莲子有哪些品种,一起来看看小编今天的分享吧。

产地主要分布在哪里

一、广昌白莲

广昌白莲是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的特产。广昌县自古以来就被称为“莲乡”,白莲的种植和加工历史非常悠久,品质突出,具有色白、粒大、味甘清香、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炖煮易烂、汤清肉绵等持点,是药食共用的优良保健食品。历来被称为“贡莲”,为“莲中珍品”,一直畅销海内外。

广昌白莲种植的传统品种有两个,一个是“广昌白花莲”,另一个是“广昌百叶莲”。“广昌白莲”为粉红色单瓣花,“广昌百叶莲”为红色半重瓣花。广昌白莲品质特优。具有色白、粒大、味甘清香、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炖煮易烂、汤清肉绵等持点,具有高蛋白、低脂肪,氨基酸含量丰富,以及多种维生素、糖和钙、磷、铁、锌、钼、锰、钛等多种营养元素,同时还富含“莲眯”和“氧化黄心树宁碱”等具有药用价值的成份。

二、建宁通心白莲

建宁通心白莲是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的特产。建宁通心白莲,俗称建莲,历史上被誉为“莲中极品”,历代被列入进贡珍品,古称“贡莲”。建莲外观粒大饱满,圆润洁白,色如凝脂,具有补脾、养心益肾、壮阳、固精等攻效,主治脾虚泄泻、多梦遗精,崩带漏下等症。2006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建莲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中国荷花品种有三大类,即藕用莲、子用莲和观赏莲,其中以生产莲子为主的称子莲。子莲类中,著名的有建莲、湘莲、湖莲、赣莲等。建宁所种的莲为子莲,出产的莲子为建莲(建宁通心白莲)。建莲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系金铙山红花莲与白花莲的天然杂交种,经建宁世代莲农人工栽培、精心选育保存下来的优良品种,历史上建莲被誉为“莲中极品”,历代被列入进贡珍品,古称“贡莲”。

三、_汊湖莲子

_汊湖莲子是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的特产。_汊湖莲籽籽粒饱满,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清香可口,具有补肾、养心、固精等功效,食用、药用价值兼备。汉川_汊湖莲籽为汉川特产,主产于汉川市_汊湖一带。_汊湖莲米行销各地,还被称之为“中国莲”(籽)远销香港和出口东南亚等地。莲籽心还可清心祛热、滋阴解烦。

四、宁都通心白莲

宁都通心白莲是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的特产。宁都通心白莲具有个大、色白特点,富含淀粉和多种氨基酸,属膳药两用食品。通心白莲又称子莲,是宁都县传统农产品。常年种植面积6万亩,是江西省白莲种植大县之一。栽培品种主要是太空1号,2号和36号,具有个大、色白特点,富含淀粉和多种氨基酸,属膳药两用食品。具有养心、益肾、补脾等功能,也是食品工业的优质原料。年上市鲜莲10080吨或干莲3600吨。

五、庙前白莲

庙前白莲是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三庙前乡的特产。庙前白莲,栽培历史悠久,不但栽培面积多、产量高,而且以质量上乘与广昌白莲齐名。产品曾远销港澳、东南亚和日本、美国。白莲,又称家莲,主产于本县三庙前,凰岗及其它乡镇也都有出产。白莲是人工栽培的水生植物,它与鄱阳湖湖莲有很大差异。湖莲开红花,藕粗实小。白莲开白花,藕细实多,莲果壳薄仁大,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糖、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和各种维生素。本县的白莲,栽培历史悠久,不但栽培面积多、产量高,而且以质量上乘与广昌白莲齐名。20世纪30年代,一直是上海、广州等市场的抢手货,年销量达500多吨。建国后,年产量逐年增加,到80年代产量最高时为970多吨,并远销到港澳、东南亚和日本、美国。

六、石城白莲

石城白莲是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的特产。石城白莲以色白、粒大、味美、清香、去皮、通心、营养丰富、药用广泛而驰名中外,成为畅销的特色产品。1996年,国务院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命名石城为“中国白莲之乡”。石城白莲的产地范围为江西省石城县琴江镇、小松镇、高田镇、屏山镇、横江镇、木兰乡、丰山乡、龙岗乡、珠坑乡、大由乡10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七、龙游志棠白莲

龙游志棠白莲是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志棠镇的特产。志棠白莲具有子粒大、肉质厚、色泽白、香味浓、煮烂快等特点,历史上曾与福建建莲、湖南湘莲齐名。志棠白莲营养丰富,有补脾止泻,益肾滋精,养心安神的功效,远销港澳和东南亚各国。

八、处州白莲

处州白莲是浙江省丽水市的特产。处州白莲为浙江省著名特产,因原产地丽水市,古称处州而得名。因荷塘环城,故有“莲城”之称。所产莲子称“处州白莲”,处州白莲具有粒大而圆、饱满、色白、肉绵、味甘五大特点,为莲中之珍品,其性湿、味甘、有补中之益气、安心养神、活络润肺、延年益寿等功效,是名贵的药材和高级营养滋补品。处州白莲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九、武义宣莲

武义宣莲是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的特产。武义的宣莲与湖南湘潭的湘莲、福建建宁的建莲并列为中国三大名莲。宣莲的产地在武义县柳城畲族镇,以颗大粒圆、饱满肉厚、肉酥味美、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而著名。清嘉庆六年(1802年)列为朝廷贡品。武义宣莲在全国、省市农副产品展销会上曾多次获奖。

宣莲色白芳香,颗大粒圆,肉厚饱满,质酥不糊,食而无渣,味道甘美,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为馈赠之佳品,廷席之佳肴,食疗之珍品。武义宣莲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十、建德里叶白莲

建德里叶白莲是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大慈岩镇里叶村的特产。里叶种植白莲已有近千年历史。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优质的泉水灌溉,使“里叶白莲”具有独特的品质和风味。其白莲去皮通心,粒大而圆泣,色白如凝脂、炖之易酥而不散、汤色清而食之香,实为莲中珍品。里叶白莲采用手工精制加工,去皮通芯,莲肉再经清水漂洗后晒干而成,其成品色白清香,粒大饱满,质地细腻,耐煨易熟,香醇爽口。里叶白莲的食用方法丰富多样,且各有风味,如莲子银耳羹、莲子红枣汤等是夏季清热解暑的上佳冷饮;莲子扣鸡、莲子扣鸭等是宴请贵宾的上等佳肴。

十一、湘潭湘莲

湘潭湘莲是湖南省湘潭市的特产。“湘莲”,又称寸三莲,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种植历史。湘莲粒大饱满,洁白圆润,质地细腻,清香鲜甜,具有降血压、健脾胃、安神固清、润肺清心之功。在历史上被称为“贡莲”,被誉为“中国第一莲子”。湘潭湘莲产量占全国的63.4%,且质量均为上乘,1992年中国国立商检局对湘莲测定认为,净莲肉含十八种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性平、味甘,具有降血压、健脾胃、安神固精、润肺、清心之效,莲芯性味苦寒,有强心镇静、清热平火、除烦利尿之功能。湘莲被誉为中国南方“人参”。

河南:南茶北种将成为产茶大省

1、我国茶区广阔,分布在北纬18度到36度,东经92度到122度,自海拔数米到2600米的范围,有茶园113万顷,年产茶67.6万吨。(1999年统计)最适宜区的地域范围,南岭以南,元江、澜沧江中下游地区,以及闽南、台湾等地。

2、1956年,庄晚芳在《茶作学》中,根据产茶区的气候带及气候类型,将其划分为四大茶区:华中北茶区、华中南茶区、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茶区、华南茶区。

除了传统茶区信阳、南阳之外,驻马店、三门峡、洛阳、平顶山等市看到了“南茶北移”商机,开始大规模种植或示范种植。这既有对茶产业再认识的成因,又有政府对茶经济鼓励与支持的原因。

有理由展望,3年之后,河南将成为产茶大省。

在规模种茶即将收尾之时,种植茶叶的各市不仅要追求规模,还应该考虑如何拉长茶叶产业链,在消费环节做好引导,这才是“培植”的又一侧重点。

一、“南茶北种”忙

驻马店市、三门峡市开始规模化种植茶叶,而平顶山市、洛阳市也跃跃欲试开始了尝试种植,南茶北移,在2012年的春天,落到了实地。

在这个春天里,种植茶树在河南成为一大现象。驻马店、三门峡、洛阳、平顶山等市,均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眼下,在驻马店市,确山县、泌阳县掀起的万亩茶树种植高潮已过,现在到了种植收尾期。

在确山县龙山口茶场、虎头山茶场、天目山茶场和泌阳县铜山湖茶场、凤凰岭茶场、盘古山茶场,以及驿城区老乐山茶场,当地号称“七大战区”中,声势浩大的种植场面已被泛绿的茶苗所取代。

显见,驻马店茶产业的宏大规划已从纸面落实到了各个茶场里。更具雄心的规划是,到2020年,驻马店要实现茶叶生产面积5万亩、采摘面积4万亩、产值近3亿元的目标。

在三门峡,更具吸引力的茶产业规划已出台,在去年已有千亩生态茶的基础上,远景规划茶叶种植规模将扩大到50万亩,茶叶经济规模达30亿元以上。

在2012年春天里,三门峡卢氏县实现了种植1.9万亩规模,形成了以南山7乡镇为种植核心区、以沿洛河沿岸为重点推广区,以北山杜关、官道口为试验区的发展格局,仅连片50亩以上的示范园区就达3000亩。

而在陕县、灵宝市、渑池县等县市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均开始了茶叶种植。南茶北移在驻马店和三门峡第一次实现规模化种植之时,平顶山今年的动作仍然处在示范阶段。

在平顶山鲁山县张良镇杨李沟村,一座占地300亩的“南茶北移示范基地”内,“盘旋层叠的梯田里,一棵棵刚植的茶树苗已分叉,刚刚萌发的叶子泛着红”。

这座新茶园,是鲁山县今年第一次尝试种植茶树。茶树的品种叫“白毫早”。今年3月初,平顶山市景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购买了200多万棵福建“白毫早”茶苗,雇用近百名附近村民,在信阳专业技术人员及鲁山县农业局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教授下,在张良镇杨李沟这处300亩的山坡上建起了鲁山县第一座茶园。

而洛阳在去年成功推出“洛阳牡丹红茶”之后,欲让洛阳牡丹红茶落地的设想也浮出了水面。据当地媒体报道,洛阳市将在“南部山区发展茶园1万亩”,2012年着手实施。

在新兴茶叶种植大市摩拳擦掌大力发展茶叶经济之时,传统种植大区信阳、南阳同样扩大了种植面积,提升种植技术。

[page]

二、北移的可行性

只要有适合茶树生长的土壤、温度与降雨量等自然条件,茶树北移的跨步,具有产业可行性。驻马店、三门峡、平顶山等地具备种茶的客观条件。

南茶北移,并不只是观念上的突破,首先还要考虑茶树生产条件上的可行性。毕竟,如果“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发生在茶身上,河南是无法实现在茶叶生产上的抱负的。

“南茶北移有可行性,茶树生产主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土壤条件,二是温度,三是降雨量。三个条件都许可的话,茶树种植向北发展,是正常现象。”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茶叶研究中心主任吕立哲向记者分析。

人们知道,信阳与南阳是河南种植茶树的传统茶区,这里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比如在信阳,年平均气温为15.1℃;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134.7mm,而且多集中在茶季;信阳山势起伏多变,森林密布,植被丰富,云雾弥漫,空气湿润。太阳迟来早去,光照不强,昼夜温差较大。茶树芽叶生长缓慢,持嫩性强,肥厚多毫,有效物质积累较多,非常利于茶树生长。

在南阳桐柏县,茶业生产同样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桐柏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生态良好,属我国高纬度茶区。从历史的角度看,桐柏种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是著名茶区,宋时为全国十三大茶场之一。

吕立哲的观点在今年新种茶大市如三门峡、驻马店、平顶山、洛阳获得了新印证。

比如三门峡,地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接合部,尤其是卢氏县西南山区一带,光照、雨水、温差、水质等条件都适合茶树生长,因为“卢氏南部山区的气候、土壤、土质、海拔、温度等自然条件与毗邻的产茶区十分相近”。

三门峡农科院高九思研究员介绍,三门峡,是生产高山云雾茶、生态有机茶的最好地区之一,因为从茶叶品质上看,三门峡红茶具有“高海拔、高纬度、高质量”的特点,产茶芽肥叶嫩,具有持嫩性好、芽叶肥壮、水浸出物丰富、耐冲泡等特质,茶叶内在品质较好。

在平顶山鲁山县示范茶园内,当地农业局技术人员经过土壤检测和比对,发现与信阳茶园的土壤pH值非常接近。更重要的是,南水北调工程从这一地域附近经过,将来还有改变小流域的气候条件等因素,成为平顶山开始探索茶树种植可行性之路。

虽然驻马店今年开始大规模种茶,实际上当地种茶历史颇为悠久。据介绍,作为茶马古道皇家驿站,历史记载驻马店产茶年代久远。新中国成立后,早在1965年开始,驻马店就开始在确山县瓦岗乡试种茶叶。到上世纪70年代末,确山、泌阳两县茶园面积曾达万余亩,只是到这些年来茶叶种植才式微。

[page]

三、北移市场考量

南茶北移不仅是政府引导之举,更深层的内因在于对市场规律的体认和遵循。

在自然生产条件具备的条件之下,河南各地争相种植茶树,呈现了“南茶北移”的现象,这其中,重要的考量不仅是政策的引导,需要着重考虑的还有市场前景的引导。

政府引导是先导性因素。省政府规划了“十二五”茶产业发展目标,至“十二五”末茶园种植面积计划增长到200万亩,较2010年年底的97.7万亩翻一番。更长远的规划——《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对茶产业的种植规模、单产效益等指标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这其中,“南茶北移”正是扩大茶产业规模的主要方式。

政府如此大手笔规划茶产业,与茶产业的消费属性有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的消费量正在大幅提升。作为传统茶叶产区,河南具有做大茶产业的条件和优势。更大的诱因是,作为河南传统名茶信阳毛尖虽然有近百年美誉,但是,其单位产值低、总产值低和产业规模低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信阳人,与同是茶叶名牌的安溪铁观音相比,信阳毛尖无论在单产、单价,还是在亩产值和总产值上都有较大差距。

痛定思痛,河南茶看到了自身突破发展的种种瓶颈,包括发展理念、品牌建设、产能规模、品种开拓、体系建设等。

两年来,河南茶在突破茶品上有了新突破,相继推出了“信阳红”、“桐柏红”、“函谷红”等,实现了单产收益的倍增效应,这是河南遵循茶产业增长规律的结果。

河南茶产业发展理念的突破获取的收益,不只是经济效益的提升,还在于河南在“做大茶文章”上突破了旧有的思维束缚。茶产业是一个大产业,它同样是致富经济,茶产业大发展到了一个时间节点,市场需求的扩大需要生产扩大。

吕立哲从市场的角度分析了河南做大茶产业的内因。吕认为,从“信阳红”等红茶产品的创新来看,红茶在信阳和郑州市场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这就为扩大茶叶种植提供了市场基础,比如在驻马店,其种植茶树的品种就是从南方福建等地引进的,其种植开发茶叶的品种就是红茶。

而南茶北移则实现了茶区与销区之间更近距离的对接,从成本和效率的角度分析,更贴近市场的地方更具有产业优势。郑州是河南茶叶销售重地,这些新晋茶叶大市距离郑州相对距离近,它们种植茶叶理论上更有优势。

在扩大茶产业种植规模之时,注重解决茶产业发展中的系统性课题,尤其是品牌培育课题,应是河南茶产业突破之道。

[page]

四、亟待耕耘消费端

在河南大规模种植茶树之时,如何提升河南茶产业附加值理应纳入新种茶地区政府的考量之中。

4月6日,记者采访驻马店市农业办公室负责茶叶种植的魏科长之时,他正在信阳考察,在今年种茶任务收尾之时,他便赶到信阳考察学习茶产业深加工了。显然,驻马店市在种植茶树之时,便考虑到茶产业链延伸发展。

记者注意到,驻马店市农业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与茶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的,还包括茶文化。”这一文化范畴包括茶旅游,支持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及社会组织建设茶艺馆、观光茶园和茶旅游设施项目,积极开展茶事、茶艺活动,普及茶知识,传播茶文化。

事实上,在驻马店市茶产业的发展体系中,还包括科技创新体系、市场流通体系、质量监测体系建设等。

更重要的是市场力量的介入,才是政府做大茶产业的关键之举。据了解,在驻马店七大茶场建设中,引导企业规模化种植正是其发展茶产业的特色之一。这显然是政府明晰了“政策引导之后市场化发展道路才是正途”这一发展思路。

不过,市场化还是需要茶产业发展理念与营销创新,实现河南茶产业发展的突破。比如,“信阳红”、“桐柏红”,还有“函谷红”等河南红茶的扎堆创新之举,虽然市场效益显现,但不免有跟风之嫌,突破河南走向全国的营销之举仍难见作为。

“河南茶不仅要在种植上努力,更需要在品牌营销上再加把力。”河南省茶产业观察人士分析。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868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