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对你有帮助一、“永恒工程”的世界科技史意义上世纪70年代,罗马尼亚来的客人参观都江堰后,赞叹这工程是“永恒的工程”;告诉人们的是,“什么是永恒”。面对着都江堰,放眼世界,人类历史上“这就是永恒”。这个外国人的惊叹,我想应是外国人参观都江堰后的共识。放眼世界,人类历史上创建的伟大工程不知多少,留存至今的又有多少 ?远古伟大工程,埃及金字塔、古罗马斗兽场、希腊雅典的神殿、中国的长城等等,那些虽是辉煌的古代文明,而于今看来不过是石条和砖块垒叠起来的“死遗迹”,被定格在那远古的年代里,其本身已失去了功能;由于是胜迹,所以后世人们赋予了提供旅游参观的功能。都江却大不一样,于2260余年来,一脉相承,历史长河中春水长流,一直流进人类历史公元21世纪的农田,乡镇和城市,是“活水工程”。人类以水为生,治水兴世,迄今具有2260多年悠久历史的水利工程,而且是至今还在使用着的大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追溯古今,放眼世界,唯有都江堰永恒。这在科学技术史上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二、“人与自然和谐的工程”的世界意义前年纪念“都江堰建堰2260周年”盛会,中外贵宾,专家学者云集。学术研讨会和实地考察活动,大家都谈到都江堰水利工程与所居住的自然环境的相协调性、和谐性。人类修建工程,是在改造自然环境(即使微小局部),是在索取自然资源(即使微小数量)。19世纪前,西方人脑子里想的总是分、分裂、分割,其实践行为,只顾人所得,不顾物所灭;尤其是殖民掠夺;只顾现实利益,不虑未来灾害。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对自然的过度开发,生活方式的暴殄天物,作歹量的积聚,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在生态环境的报复威胁下,人们醒悟了。20世纪下半期后,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始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认识和求持续发展的行为准则。人们带着这种眼光来审视都江堰水利工程,无不为中华民族先民“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与行为在这里得到充分而完美的体现感到惊叹。四十年前,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处的岷江河床中,参观者看到的是江水中有一排(或向东岸,或向西岸)低矮的竹笼杩槎,鱼嘴至飞沙堰低矮的金刚堤和断崖宝瓶口。金刚堤犹如河中的沙洲。其实,李冰创建都江堰时就是利用河中沙洲“壅江作堋”,而达到引水目的。宝瓶口,虽然是远古人为,今天看来犹如天造地设的自然山崖缺口。站在伏龙观上,放眼一切,山水林木和河床中水工设施,是那样和谐一体,古朴自然。而今虽有外江电动节制闸和两岸度假村建筑物炸眼,但水利工程本身的科学原理和基本设施未变。都江堰鱼嘴,取水于自然的岷江河床中,而非分水于拦河的长堤高坝之下。这一点,使许多第一次来都江堰参观的人出乎意料之外。人们一说到水利工程,不禁地联想到堤坝。潴水之多以灌溉,积水之势以发电,而水性即流且漫,无堤无以蓄多,不壅无以成势,这是自然之理。所以,古今世界各国的大型水利工程多以筑堤坝为首选。翻检《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大美百科全书》所列举的世界各国著名水利工程,绝大多数都是坝高堤长几何,库容多少,以其高、长、宽和蓄水量列出该工程的世界排名,什么“第一高坝”,“第一库容”,“灌溉第一”、“发电量第一”等等。半个世纪前,这是人们建造大型水利工程一味追求的指标,但是,近二、三十年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呐喊下,质疑筑堤造坝成为潮流,尤其反对建造高坝大堤。反对筑坝者振振有词,建造大坝者理直气壮,言之有据。不管持哪一派主张者,在无坝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面前都心悦诚服,由衷地赞美。都江堰无坝,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结晶。都江堰主要功能是灌溉农田。李冰修建都江堰时是为“避沫水之害”、行舟、溉田。防洪排涝,是那时保全川西居民性命,改造川西湿地,发展农业的当务之急。都江堰建成后,创造出了川西平原“江村事事幽”的优美人居环境。都江堰创造出了良好的农业环境,提高了农业经济生产率。这就是日本学者所说的“水的生产效率”。都江堰的功能和效率,主要体现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水的生产效率”。都江堰工程主要解决农灌用水,引水、用水与自然环境相和谐。农业用水,主要在春末初夏,此时是一年中雨季开始的季节,是岷江上游水源岷山积雪开始融化的季节。都江堰渠首以上,积水面积达25820平方公里,岷江每年来水量150.82亿立方米,千里岷山雪终年不化,更是天然水库,水源丰富而稳定。李冰修建都江堰,亲自考察至氐道(今松潘),了解到岷江上游的旷野和雪山有丰富的水源,考虑到岷江枯水期、洪水期与农业灌溉用水不相违,也就不须修坝潴水。这是天成和人需的统一。没有高坝,景观和谐。当今世界上,截江栏河修建水利工程,排沙是久困人们的大难题。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水利工程因排沙问题未妥善解决而堙废。都江堰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一是渠首枢纽工程选点的科学,最佳的地点,最佳的河段。二是工程设施的巧妙,诸设施各自发挥主要作用和辅助作用,相互有机配合,共同实现分水、溢洪、排沙、将一定量较清的水引入灌渠的总目标。三是管理规范、制度化,年年岁修落实。全部设施简单、管理易行,而功效巨大,每年1300万吨泥沙没有淤积于此,都江堰得以永恒。1980年4月,英、美、荷、澳、丹麦、加拿大等外国河流泥沙专家来这里考察,探讨其中的奥妙。都江堰为何能解决这一难题 ?那就是李冰从客观环境出发,“因高卑之宜,驱自行之势”,“因地制宜”,“乘势利导”的指导思想和工程实施原则,这完全是遵循于自然而求我之需,让主观意图在客观条件中实现,共臻和谐。都江堰实现排沙的精妙之处,专家、学者们说是“弯道环流”也罢,说是某堤岸某岩石“挑水”也罢,总之成功地实现了排沙,一切均在自然中。这实在是了不起的杰作。三、综合开发水资源,全面规划工程设施科学思想的世界水利工程学意义都江堰对水资源的开发,产生多种社会效益,古代防洪、行舟、溉田、漂木,人们还利用水能置水磨、水碾;而今,行舟、漂木的功能消退,发展了工业用水,城市用水、旅游用水,环保用水。综合开发水资源的思想,古代西方人是不具备的。公元前7世纪,西亚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的古代国家亚述、巴比伦开始兴修引水工程,公元前6世纪埃及修建尼罗河运河,公元前267年埃及国王在尼罗河与红海之间开凿运河,这些工程虽然比较早,但目的单一,为了交通运输。古希腊、古罗马的水利工程,也不过是为解决城市给排水为目的的简单沟渠。人类文明五大摇篮之地的水利工程闪耀的科学思想之光,唯中国都江堰的光辉永恒。至于说到农田灌水,两河流域、埃及、印度等地虽然产生较早,但大多数属于河流的自然泛滥和人工的简单渠道引水,而不像都江堰是一个在综合利用水资源思想指导下,作全面总体规划后布署,然后合理配置的一整套工程设施。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包括了鱼嘴、金刚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及一些附堤、附渠、档水设施。诸设施各独具形状与功能,而又相互有机配合,共同实现着分水、溢洪、排沙,取一定量含沙较少的水入灌渠,最终实现水资源分配的地域与时空的变化。由于它的科学设计和建设均“因地制宜”,故安全(没有高坝)、经济(就地取材、竹笼杩槎、卵石灰浆),运行和管理都简单方便。而且高效,“历久不衰”。都江堰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渠首枢纽工程所蕴藏的卓越科学思想,无不给中外参加者以极大的启迪。日本学者站在都江堰前,探讨自己国家灌溉工程如何实现提高“农田用水与设施的多功能作用的发挥”。都江古堰,与时俱进。当前水资源紧缺,继承和发扬综合开发的传统,合理分配水资源,处理好农村用水与城市用水的矛盾,合理配置经济发展用水和保护生态环境用水。后者,是当前人们关注点,为了明天的发展,也应该摆在日程上,给予高度重视。四、都江堰“水权体系”的世界文化意义“水权体系”,是日本学者的用语。我们常说“管理体系”。但现在看来,“管理”还不能包括,明白道出“水权”。以往有许多文章考述历代封建政权对水利事业的倡导,营造和管理。包括四川省、府、州、县政权对都江堰及其灌区的管理。这类文章,多探讨其机构沿革,保护和维护的政策与措施,成效与经验总结。外国学者似乎并不看重此,而关注历代以来水资源为谁所有,有一套保证体系没有 ?古代都江堰的水资源归谁所有 ?中国古代,“普天下莫非王土”。天下的田土草场山林都是要缴纳田粮赋税的。江河湖泊上行舟、捕鱼也要抽捐纳税,唯独农业灌溉用水,不见有计量纳赋的记载。国家田赋计算是以田土面积及其土质的肥瘠而定,没有将用水计算在内(如都江堰灌区)。历代修复和加固渠首工程,政府都有巨大的人工和资金投入,但事后并未见有收回成本之事。政府未收水费,是把它当成“安民兴农”的国家公益事业。实际上,灌溉工程的引水,流至田土里的过程,包涵着一个水姿源的分配过程。这分配谁作主 ?康熙元年(1661年),四川巡抚佟凤采奏疏:都江堰岁修经费,“令用水州县,照粮派夫,每年淘筑,庶民不忧旱”。雍正四年(1726年),四川田土丈量完成,四川巡抚宪德奏疏,照田块摊粮不均,改为“计亩均摊”,但考虑到距水源远近,灌县、郫县、崇庆县,每亩摊银2厘;其他县,每亩摊银1.5厘。都江堰灌区中,通济堰和古佛堰最有名。通济堰灌新津、彭山、眉州农田;古佛堰,清乾隆年间修,灌彭山、华阳、仁寿三现田土,二堰水资源的分派,均按放水的筒口大小和距离堰头远近摊定税额高低。各筒放水时间相等,筒口大者则高,小者则低;距堰头近者高,远者低。都江堰,通济堰,古佛堰的水费征收者和管理者不是地方政府官员,而是民间推举的堰长、沟长,水费不上缴政府,而是完全用于水利工程的维修,完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古佛堰灌溉三县田土,为了征收和管理水费,调解分水纠纷,三县协调,各出堰长、沟长在三县交界处黄龙溪设立办事机构,百姓称之为“三县衙门”(知县巡视,或许来此察看)。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在水资源的分配上不作主,而是民间自己作主,政府只起协调,监督,解决争水讼案的作用。这种“水权体制”,是中国传统“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落实和反映,这不同于古代西方(或古代日本)领主把持水资源的体制。在水资源的分配和享用上,“以民为本”的思想,在当今极具现实意义。上述四点,仅个人偶然所思,粗略肤浅,期待同仁匡谬指正,发掘补充。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多发掘它在世界文化上的价值,以补过去研究和宣传之不足;这方面的研究,也是“都江堰学”的重要内容,这便是本人撰此拙文作“抛砖引玉”的本意。让我们共同努力,使都江堰的神奇在世界人民面前充分展示,使“都江堰学”宝库更丰富和发展。
通济堰属于哪里
中国现有26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但有这么一座,她藏在浙南的群山中,拥有多项世界首创,世界上最古老的拱形坝体、世界上首座水上立交桥、世界上最早的堰渠法规碑刻等等,1500多年的岁月长河中,这座古堰灌溉了3万亩良田,千百年来造福了多少百姓?恐怕已经没人能统计得清楚了。
浙江丽水市,一座名副其实的城市,这里山明水丽,美景如画,群山环绕,绿水长流,除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外,古桥、古塔、古寺、古窑散落在丽水山区,成为 历史 的见证者,而在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松阴溪上,一座古堰屹立千年,与之紧邻的还有一座傍水而生的堰头村,成为丽水市莲都区最有名的4A级“古堰画乡”景区。
进入景区,沿着古驿道前行,樟林穷尽处,平静的松阴溪突然间泛着白色的浪花。及近而看,一道堰坝矗立水中,显现出一条弧形的脊背,阻击着滚滚波涛,一股股激流飞涌喷泄。没错,这就是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距今1517年的通济堰。
1500多年前的碧湖盆地,松阴溪是条肆虐的“黑龙”,雨季时时常泛滥成灾,吞噬成片的庄稼和耕地。
天旱时,松阴溪水又白白地流失,大量农作物枯死造成绝收,无论旱涝,当地的百姓都叫苦不迭。于是,在松阴溪上建造一座水利工程,成为百姓最急切的渴望。
南朝萧梁天监四年(505年),在詹姓和南姓两位司马的率领下,历经千辛万苦,一座弧形的拱形大坝矗立在了水中,远远望去,如同一把弓弦将溪水射向农田。这两位司马叫什么名字, 历史 上没有留下记载,筑堰的过程如何, 历史 上也没有记载。
但这座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的拱型堰坝,却成为了世界上的首创,科学的弧形设计减少了水流对堰坝单位宽度的冲击力,使其具有较强的抗洪峰能力,拱坝还改变了水流方向,减轻了对堰坝护坡、溪岸的破坏。
在离拱形大坝500米处,有一条名为泉坑的山坑,其水横贯通济堰渠道,每遇山洪暴发就挟带大量沙砾和卵石冲泄而下,淤塞渠道,使堰水受阻,需经常疏通,影响灌溉效益。
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知县王褆按邑人叶秉心的建议,在通济堰上建造了一座立体交叉石函引水桥,俗称‘三洞桥’。
泉坑水从桥面上通过,进入瓯江,渠水从桥下穿流,两者互不相扰,避免了坑水的沙石堵塞堰渠,使渠水畅通无阻,不需年年疏导,这一设计,也成为最早的立体排水工程实例,被誉为最古老的水上立交桥。
当然,水利工程从来都不是一劳永逸,堰坝会被冲毁,也会被淤塞,所以自宋元至清,历代多次续建整修通济堰。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41岁的南宋名臣范成大,出任处州(今丽水市)知州。第二年他便主持修整通济堰,带领民夫垒石筑防、浚淤通塞,并设置水闸49处,历时3个月完工。
修好通济堰后,他认为必须立章建制,在依规治堰的保障下,人人都自觉遵守,一渠之水才能融通调济,才能达到利民通博、济世千秋的大目标。
于是他挥毫书写《通济堰碑》二十条,记言十四行,以告来者。“文意赅简,书逼苏黄”,这二十条堰规沿用了数百年。这块其貌不扬的《通济堰碑》也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的古代农田水利法规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堰渠法规碑刻实物。
但范成大修复的通济堰,还是不够坚固,其坝为木筱结构,松荫溪上游一发大水,水坝就被冲损,岁岁春节皆需进行一次大修,费工又费时。
南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当时任参知政事要职的何澹,他为了使大坝千秋永固,免除劳役之苦,提高灌溉功效,就奏请朝廷,调兵3000,花了三年时间,对大坝进行大修重建。
重建的大坝用千株大松木作为坝基,松木在水中是不会腐烂的,是名副其实的“千年不烂水底松”。当时,人类还没发明混凝土,为使石坝增强整体性,就沿江筑起36座炼铁炉,将炼成的铁水铸到石坝缝内。此两项特创的筑坝技术,使大坝牢不可摧,至今历经800多年溪水的冲击考验,仍然完好无损。
后人又在通济堰源头的堰头村,在堰渠两岸种植了数十棵香樟树,这些香樟树苍劲挺拔,遮天盖地,绿树浓荫,散发出阵阵清香。
这些数百年树龄的香樟树与三洞桥、文昌阁、拦水大坝、龙庙连成一体,成为一处难得的自然美景。
古香樟群不但风景优美,还有很强的实用功能,树根深扎堰堤,纵横交错,牢牢卫护着堰渠,为防止洪水决堤,起了重大的作用。
千年通济堰所在的地方被称作堰头村,这是一座因古堰而生的村落,传承着护卫通济堰的职责,范成大建立堰规的核心,是建立管理机构,由堰首、监当、甲头、堰匠、堰司等组成,其中堰首的位置是核心中的核心。
堰首是通济堰的总管,由百姓推选地方上有名望、有品行、有能力、且有经济实力的人担任,任期两年。堰首的职责相当于指挥官,带领大家解决堰坝出现的问题,处理险情,组织救灾、防洪、冬季岁修、清淤、调节争水纠纷等等。
如今,担负堰首职责,并兼任水利管理员的是58岁的诸葛长友,他是家族的第三代守堰人,主要负责通济闸的开闭闸和定期清理等工作。
正是因为有了历代的修整,以及800多年前建立的一套规范管理制度,才使得通济堰历经1500余年,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成为世界灌溉史上的奇迹之一。
如今的通济堰是一个叫做“古堰画乡”的4A级景区,由“古堰”和“画乡”两部分组成,除了堰头村的“古堰”景区,还可以坐船前往数百米外,龙泉溪南岸的大港头村“画乡”景区。
此处是松阴溪与龙泉溪交汇之处,水面宽阔,风景如画。
“画乡”景区古树参天,绿水环绕,景色不差于“古堰”景区。
码头连着鹅卵石铺就的古道,绿树成荫,漫步其间,犹如走进了 历史 的 记忆。
依水而建的小木屋,形成了“画乡”的主要街道,既然名为“画乡”,当然是定位了这里的文化特色,这里建有丽水巴比松陈列馆、丽水油画院、古堰画乡展览馆、古堰画乡分校等,还有专业美术写生创作基地“在水一方写生创作基地”,成为艺术写生的好去处。
古老与现代在此交融,实用与艺术在此交汇,在这么一处山水如画的地方,哪怕是什么也不干,只在香樟树下呆呆地坐上一个下午,估计也是美好难忘的。
每一座造福百姓的水利工程背后,都有些千古流芳的名字,因为都江堰,我们记住了李冰,因为槎滩陂,我们记住了周矩,而这座1500岁的通济堰,又让我们记住了詹司马、南司马、范成大、何澹等人,也许不只是修筑堰坝那么简单,更是那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承诺。
通济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导游:通济堰是一个以引灌为主,蓄泄兼备的水利工程;它由拦水大坝、进水闸门、三洞桥、渠道、叶穴等组成。碧湖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落差20米,通济堰即根据这样的地理形势营造,从而基本实现了自流灌溉,不需再靠外力支援。通济堰的上游集雨面积2150平方公里,每天能拦入堰渠二十多万立方米,灌溉着整个碧湖平原中部、南部四万多亩粮田。据村民说,护堰世家诸葛一家,世代在通济堰边居住,只要发现有堵塞渠道、砍树等破坏行为,便会出来制止。五十年代进行维护时,在大坝底部还发现古代留下的巨松基础,就是俗称“眠牛”的松木铺垫办法。
:通济堰位于浙江南部碧湖平原一个名叫“堰头”的小村边,它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迄今为止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拱坝,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通济堰之名,始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据沈国琛《通济堰》载:“南渡后,汶上赵学老分宰县事,深羡是堰之利民勘博也,赐名‘通济’以美之”。据史,(宋)范成大于公元1126年—1193年在处州历任职。南宋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范成大主持修整通济堰,并亲自制定和撰写堰规,立碑勒石,“文意赅简,书逼苏黄”,手迹犹在。他兴工三个月修复通济堰,并挥毫书写《通济堰碑》二十条,记言十四行,以告来者。此《堰规》已经沿用了数百年。
地址:丽水市都莲区碧湖镇堰头村边
类型:古迹水利工程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