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由于历史背景的偶然也是必然。
下南洋的人潮中,尤以福建人居多,而下南洋的福建人中,则闽南人最多。
福建省山地丘陵占到土地面积的八成,平原面积狭小,且大都分布在沿海,闽南地区的河流下游也集中了少量珍贵的平原,这些地区也自然成为了福建的人口密集区域。
闽南多良港,促进了附近港口的发育并在历史上成为中国南方的贸易集散中心之一。但这里的土地终归有限,人口自然增加加上大量不事农业的城市人口,就出现了明显的人口过剩现象。
在现代,这并不是什么难题,但在农产品产量和运力都较低的古代,就意味着当地人必须开垦更多的土地,但坡地的农业加之较低,大量开发还会造成水土流失,人地矛盾愈发尖锐,由此也引发了族群间对生存资源的争夺。
到了清末,一只脚踏入近代的闽南人,生存状况也并不美好。没有高产良种、化肥、农药、农机的前现代农业,产量并不高,像闽南的薄田,一亩只产二三担谷,而且收获期要等到六月。女人忙家务、照顾孩子,空闲时要纺纱织布,时常一直织到三更,而清早还要在男人起床前做好早饭。普通人只有节日、庆典才会买块肥肉,先保养铁锅后吃是常规操作。
好在除了农业,闽南地区还有发达的商业。泉州、漳州、厦门自宋元以来就是重要的贸易港口,与南洋各岛上的当地人或殖民者贸易,构建了闽南最重要的贸易网络。商人带回了南洋的商品、南洋的银元,也带回了南洋的信息。对于那些无法向土地讨得生活的闽南人来说,下南洋逐渐成为了一条必选的生路。
恰好此时南洋已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列强对东南亚有着强烈的开发动机,尤其需要老练的农民、小商人、吃苦耐劳的劳工和手工业者。愿意从宗主国移民到东南亚的白人毕竟是极少数,源源不断的华人移民则正好可以填补这一空缺。这些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引起了闽南人的注意,形成了南洋遍地好赚钱的共识。
于是在种种因素的推动下,早已延续了几个世纪的零星人口迁移在19世纪洪波涌起,下南洋的大浪潮来了。
据统计1841到1875年,闽南约有525000人从厦门下南洋(包含悲惨命运的契约劳工,这里就不多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