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3日,灵渠等4个项目入选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灵渠主体工程由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水涵、陡门、堰坝、秦堤、桥梁等部分组成,尽管兴建时间先后不同,但它们互相关联,成为灵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扩展资料
南北两渠共有陡门36个(其中北渠4个,南渠32个):
南陡、马氏桥陡、大湾陡、祖湾(阴湾)陡、太平陡、铁炉陡、禾上(和尚、禾尚)陡、三里(乌龟)陡、印陡、大路陡、君嘉陡、霞云(下营刀板)陡、黄泥陡、沙泥陡、门限(门坎)陡、十四陡、十五陡、十六陡(洗衣陡)、十七陡(大虾蟆陡)、霞幔(小虾蟆)陡、新陡(晒谷陡);
牛路陡(破陡)、林山(灵山、云山)陡、星桥陡、竹头(竹根)陡、青石(青泥)陡、小陡、大陡、古牛(牯牛)陡、鸾塘(老滩、上陡)陡、滑石(新滩、下陡)陡、牛角(牛角湾)陡 已毁、北陡、湾陡(湾桥陡)、晒禾陡、何家陡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灵渠是世界上首例山区越岭运河,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船闸(陡门)的运河,有世界“船闸之父“的美誉,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人工运河连接两个不同水系的实践之一,1988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2012年灵渠两次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8年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广西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
扩展资料:
灵渠作用和意义:
1、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
2、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自秦以来,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灵渠虽经历代修整,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