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参是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原产美国和加拿大,分布于北纬40~50度、西经67~125度范围,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引种成功已有30多年的历史。西洋参药材为西洋参植株干燥根,又名花旗参、洋参、西洋人参、美国人参,有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的功效,近代药理发现西洋参有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保护心血管系统、提高免疫力、促进血液活力、抗癌抗衰老等作用。
西洋参植物生态学特性
1.土壤。西洋参喜土质疏松、土层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透气透水及保肥保水性能好、有良好的团粒结构的壤土、沙壤土或森林棕壤。土壤pH值以5.5~7.0为宜。
2.光照。西洋参长期生长在北美洲的天然森林环境条件下,形成了半阴性的生态习性,需在较弱光照条件下生长,在我国栽培需要搭简易棚遮阳。它喜斜射光、散射光,忌强光,尤其是中午前后的直射光会伤害植株,引起日灼。遮阳棚的透光率:1~2年生以10%~15%为宜,3~4年生以15%~20%为宜。
3.温度。温度的变化会对西洋参的生长发育产生明显影响。当气温达到10℃以上、10厘米深土温7℃以上才能出苗;气温20℃以上、10厘米深土温15℃左右,植株才能够正常生长发育;气温约28℃、10厘米深土温约20℃时,植株才能开花结实;气温在12~14℃以下、5厘米深土温10℃时,植株就进入了枯萎期。所以西洋参整个生育期的适宜气温是10~28℃。地上部分生长期130~150天。
4.水分。西洋参在生长期需要较高的空气湿度(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在干旱、湿度小、日夜温差大的地方生长不良。但水分太大,参床积水不利于生长。土壤水分以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70%为宜。
5.通风。良好的通风条件可以调节二氧化碳和氧的浓度及温、湿度,满足西洋参生长发育的需要。
栽培技术要点
1.选地。选用土质肥沃疏松、理化性能好、保水保肥能力强、排灌条件好的地块,前茬以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为宜。不宜选择花生、蔬菜、烟草、老果园、老桑园等病害较重作物的地块,土壤pH值5.5~7.0。另外,考虑到集约化生产,最好选大而平整有一定生产后续性的大地块,忌连作。
2.整地。为了给西洋参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要进行休闲养地、整地、熟化土壤。参地选好之后,于播前1年翻耕7~8次,深度25厘米左右,在此期间结合土壤深翻每667平方米(1亩)施有机肥4~5立方米,在7~8月施入生物菌肥,9月施入土壤杀虫剂。休闲养地是农田栽培西洋参提高产量、质量的重要措施。深翻施肥使土壤充分暴晒、冷冻、风化,利于有机质分解,促进土壤熟化,并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减少土壤中有害微生物(真菌),增加有益微生物(放线菌、细菌),减少病害发生。
3.作畦。深秋播种或移栽前,整平土地作高畦,每2米1个,畦高0.25米,畦面宽1.4米,作业道宽0.5米,边坡比为1∶1。
西洋参的播种方式有点播、条播和撒播。点播费工,但节省种子,出苗均匀,营养面积一致,提供的光照、营养、水分、空气等条件好,有利西洋参生长发育。撒播省工、但费种子,而且出苗不均匀;条播则处于两者之间。由于种子缺乏,华北农田栽参一般都采用点播。点播的播穴可用压孔器压成。压孔器为长1米,宽0.5米,厚约5厘米的木板制成,板面装上小木桩,露出板面约3厘米。木桩直径2厘米,尖端稍细,以免压孔时带土。木桩间距依播种密度而定,一般为5厘米。
东北地区点播方法是在作好的床面上,用木制的压穴器压穴,每穴播种一粒。采用二年生移植的,株行距为5厘米×10厘米,采用一年生种苗移植的株行距为5厘米×5厘米,采用直播收获的株行距可用10厘米×8厘米或更大些。每穴播一粒,不准有双粒和空穴者。覆土厚度3~5厘米。春播的,如果是腐殖土,覆土后用木板轻轻拍压床面,使土壤和种子紧密结合有利于生根。秋播的床面要盖落叶或杂草压土防寒。在寒冷的北方种植西洋参,播后防寒物厚度25厘米以上。
条播比点播差,但优于撒播。两者的缺点是浪费种子,种子分布的不均匀,营养面积不一致,植株生长不整齐,种苗质量不高,可利用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