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的由来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19:12:24
字号:

一、远古时期,石变陶鬲

锅的由来

在远古时期,人们过着简单的生活,狩猎采集发展到了刀耕火种时,人们发现生吃粮食太难受了,于是他们得想办法把粮食给弄碎,弄碎后,他们就想把粮食给弄熟,这样才更加的美味。我们无法知道第一个远古先民是怎么想到煮饭的,但一定跟他们发现火后的熟肉有关,随着火用得越来越得心应手,他们想把粮食也弄熟。

但这需要一个器具,于是,有人开始用简单的石头来当做器具,这是最原始的锅,简单到只是一块带着凹陷的石头,把这块石头支起来,粮食放到里面,下面烧火,直到煮熟。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全面衰落。农耕和畜牧的出现,先民们由依赖自然的采集渔猎经济跃进到改造自然的生产经济。

随着粮食越来越多,人们可以闲下来研究别的东西,这个时候,陶器开始流行。就是用一种特殊的土,和水一起搅拌后捏成各种各样的器具,这些器具就包括最二代锅,也就是石头的升级版——陶鬲。

考古学家在仰韶遗址中发觉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而陶器虽然都是碎片,可却有明显的鬲样。

仰韶文化晚期,我国先民们已经开始用鬲做饭,到了龙山文化时,造型上有了一点变化,工艺同时也更加的先进。

考古学家在龙山文化的禹城市邢王寨遗址发现了完整的鬲,被称为“灰陶鬲”。

造型上跟现在的砂锅差不多,但腿比砂锅更短,中间有一个大翁肚,口沿处向外倾。其实,说这是个大罐子更加的合适。

同时,我们在这里要说明,龙山文化时期,是先民们的铜石并用时期。这个时候,陶制的器具叫“鬲”,铜制的叫“鼎”。

成书于两汉至战国年间的《尔雅·释器》中记载:

鼎款足谓之鬲。

宋朝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

鬲用来烧水煮饭,鼎用来煮肉。但是,因为铜很贵重,而且冶炼困难,有多贵重和困难呢?直到商周时期,铜制农具还是很上层的东西,一些奴隶主和贵族甚至不舍得用铜制农具。

所以,从这个时期开始,鼎越来越尊贵,因为铜太稀少了,一直向上层礼器发展,最终成为了镇国重器。而泥做成的陶鬲则跟个没娘的孩子似的,一直老老实实的服伺人们煮饭,并且迎来了自己第二次的升级版本。

二、周后期到秦朝,陶鬲转釜

整个夏商周时代,铜做成的鼎渐渐登上神坛,而陶鬲还继续着自己的命运,为人们服务。虽然命运不能改变,但造型能改变。从周朝开始,鬲就开始改变外形,或变得肚子小一些,或变得口子大一些,变来变去,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分支,也就是除了低矮的鬲,又出现了釜。

我们常说“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这个“釜”字古人就认同是锅,成语的意思就是从锅下把柴禾给抽走,让别人做不熟饭。到了战国早期时,鬲已经完全被换代,变成了釜,不但是名字改变了,样子也变了。

魏晋史学家谯周在自己的《古史考》中这样写:

黄帝始作釜

意思是黄帝最开始造釜,不过没能考证出来。

以前的鬲不管怎么变,下面的三只粗短腿一直存在,到了战国时,把腿给去掉了,变成了平底。之所以变成平底,这里面有着一定的科学根据,我们要知道以前的人是怎么做饭的,是吊着鬲在下面烧火,或者支在一个石头磊起来的简单的灶台上。而到了战国时代,已经发展出了完整的灶台,平底的釜可以直接放在灶上,可以直接让火接触到釜底,受火面积加大。

而到了战国时代后期和秦朝早期,正式出现了铁釜。

战国后期的冶铁技术已经发展,到秦朝的时候,冶铁技术已经很好,各种农具也换成了铁的,那么做饭的自然也要换成铁的。

《孟子·滕文公》中记载: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另外在《左传·昭公二年》中有过这样的记载:

豆区釜锺,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锺。

这里说的釜其实是个量具,在战国时期,釜也当成量具用。

虽然这已经是第二次升级了,但釜的样子还是个大罐子,跟以前不同点就是没了腿,这显然满足不了人们的烹饪要求,况且以古人的智慧,他们哪里能忍受只蒸煮而不炒榨的生活?所以,这还是得升级,不过这次的升级时间比较长,足足有近千年,一直到了宋朝的时候,铁锅才真正普及,到了明朝时才真正流行。

三、汉到宋明,铁锅登场

“锅”这个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其实,很早以前就有锅这个字,并不是说做饭工具经过几次升级后,直到有了铁,这才有了“锅”这个字,这是不对的。因为在古代,锅指的是车上的一个部件,现在我们叫某些压车轮胎那个部件仍然叫“锅”。

在《方言笺疏》记载:

锅亦以中空得名……中空而盛之以物,亦谓之锅……

但是,一直到了魏晋后期,锅才被特指指炊具,这个后期具体到什么时候?差不多到南北朝时吧。

曹植作《七步诗》时这样写: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这个时候仍然称釜,但到了唐朝的时候,锅字用得明显多了起来了,而且就是指炊具。

比如在唐朝陈裕的《过旧居》中这样写:

昔日颜回宅,今为裹饭家。不闻吟秀句,只见南油麻。豉汁锅中沸,粕糕案上葩。朝朝唯早起,檐从自排衙。

宋朝以前,我国的冶铁技术其实并不好,不能大批量产铁,而产出来的铁主要用以造士兵的兵器,农具也占了一部分,所以铁锅的发展其实差不多处于停滞状态,用铜锅和陶锅的仍然不少。

到了宋朝的时候,我国治铁技术突飞猛进,铁锅也随之走进了千家万户。到了明朝时,随着铁锅的普及,各种样式的锅被造了出来,我国的烹饪方法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最早的锅是鼎,大约一万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发明了最早的容器——陶制的鼎,那可说是非常大的锅子,无论是三足或四足的鼎,在当时,只要是能吃的食物如肉知类为主,通通都丢入鼎内,然后在底部生火,让食物煮熟,成为一大锅的食物,当时叫做“羹”,这就道是最早的火锅了。

锅的起源

“锅”原指车@,即车毂穿轴用的金属圈。据《方言笺疏》记载道:“锅亦以中空得名,与车@同也。中空而盛之以物,亦谓之锅,食锅底焦饭。遗在役,恒带一囊,每煮食,取焦者以贻母。”到了晋代,“锅”已用来指炊具。大概到明代才用“锅”指烹饪器具,有诗云:“盈锅玉泉沸,满甑云芽熟。”所以考古学家推断在南北朝时,“锅”已可用来指炊器。

锅的演变

“石烹”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原始的烹饪方法,其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它是利用石板、石块(鹅卵石)作炊具,间接利用火的热能烹制食物的烹饪方法。一种是外加热,将石头堆起来烧至炽热后扒开,将食物埋入,包严,利用向内的热辐射使原料成熟;一种是内加热,是将石头烧红后,填入食品(如牛羊内脏)中,使之受热成熟;另外还有一种是烧石煮法,取天然石坑或地面挖坑,也可用树筒之类的容器,内装水并下原料,然后投入烧红的石块,使水沸腾煮熟食物。

“陶釜”可算是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锅。陶釜有罐形、直筒形等多种,肩腹部加一圈宽檐,有的附双耳,作用同今天的烧锅。肩腹部的宽檐可架设于灶台上方便釜下搁柴支烧。由于陶釜是用泥土焙烧而成的,为了防止烧裂,增强膨胀系数,先人特意在陶土中掺入一定比例的砂粒。

我国最早的容器——陶制的鼎就是他们做为锅使用。青铜时代(夏、商、周),鼎是贵族的专用。到了西周时代,不但发明了铜与铁,且把各种陶器用品也改良制作成较为小型的铜铁器皿,适合一般人使用。铜与铁的产生,不仅形成了器皿的革命,同时也与近代的锅子非常相近。火锅可以说是人类最古老的饮食器具。发源于长江之滨,最初为船工和纤夫所用。他们常在江边拾几块石头,支一瓦罐,舀几瓢江水,撸上把干柴升火,在罐里加入便宜的蔬菜、野菜,又添些海椒、花椒等,船夫吃后其滋味美不可言。之后,码头上的小贩见此涮烫方式有利可图,便将此物搬上岸来,将菜品和炉具加以改造,置于挑担两头,且走且吆喝,江边桥头的一般卖劳力的朋友便围着担子享用起来。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829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