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约26万人
人口密度:186人/km2
沐川县地处四川西南边陲,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余脉山麓,长江上游岷江、大渡河、金沙江之间的三角地带。东接宜宾、南连屏山县、北靠沙湾、犍为县,西与峨边县接壤,西南同马边县毗邻,岷江、金沙江倚境而过。沐川县地形状若彩蝶东展。幅员面积1408平方公里,人口25.6万,辖19个乡镇、196个行政村,森林覆盖率62.8%,被誉为“绿色明珠”,是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 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四川省无公害基地县和四川省农业产业化试点县。县人民政府驻沐溪镇。
沐川县“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全县形成了“一纸一电”两大支柱产业,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3年,全县GDP实现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8%;财政总征收10463万元,比上年增长2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77元。永丰公司10万吨制浆、舟坝电站建设、国道213线改造三大重点工程开工建设,总投资超过16亿元。龙灯(草龙)、狮灯、牛儿灯、旱船、高跷等民间民俗活动,更是激发情趣;“一枝春”名茶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以永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川马电业股份有限公司、沐川茶叶集团公司、沐川县变性淀粉厂为龙头的林竹、电力、茶叶、蕉藕等产业快速发展。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地势东北较高,西北略低,平均海拔高度为397米。是一块“四面环山,两河水绕”的冲积平地。
气候特点
境内山高林密,溪河纵横,雨量充沛,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自古有“干中部、湿沐川”之称。属气候温暖而湿润,雨量充沛,阴湿寡照,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霜雪少见,无霜期长。
水文状况
岷江、金沙江倚境而过。
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等。
其中最大的一条支流大渡河全长1150公里,比岷江正流还长415公里。在四川境内的长度也有852公里,比岷江还长百余公里。大渡河古称沫水、峨水,源头在川、青交界处的果洛山,从壤塘北部入川,流经阿坝、甘孜、凉山、雅安,最后在乐山与岷江汇合,流域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大渡河流域自然资源丰富,除矿产和动植物资源外,就充沛的水力资源而论,可与金沙江、雅砻江一较高下,多达三千多万千瓦,已建成的龚嘴电站,装机容量70万千瓦;铜街子电站60万千瓦。
自然资源
沐川县境内煤、铜、石膏、天然气、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品位高;水能利用蕴藏量达25万千瓦,有森林面积90余万亩,林竹面积4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2.8%,有“天然氧吧”、“绿色明珠”之称;大鲵(娃娃鱼)、小熊猫、黑熊、棘腹蛙、桫椤树等珍稀动植物,藏于沟壑峻岭之中,特色农产品茶叶、白姜、苦笋、乌骨鸡、中药材等远销全国各地,深受消费者喜爱。
地名由来
唐置沐源镇,因在沐川上源故名。以城东南峰岩耸立,如人沐浴名之。相传在沐川县的母亲河沐溪河中有三块巨石,远远望去就像是三个美丽的女子在沐浴、嬉戏,因而得名“沐川”。
历史沿革
沐川周为棘地。
汉属犍为郡。
为防彝患,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筑城驻兵。置沐源镇。
宋代在此设沐川寨,并驻兵防守。
元、明、清三代都是长官司治所。
元至25年(1288年)置沐川长官司,属马湖路。
清末废长官司,并入屏山县。
民国五年(1916年),改为沐川镇(1924-1926年屏山县政府迁此)。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沐川建县时改名为中城镇。
1941年建沐川设治县。
1942年正式成立沐川县至今。
1955年又易名为城关镇。
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有沐溪河流经境内而更名沐溪镇。
2000年,沐川县辖7个镇、16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2994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沐溪镇 36389 永福镇 16032 大楠镇 13976 箭板镇 10188 舟坝镇 14699 黄丹镇 13750 利店镇 7910 建和乡 8705 幸福乡 13326 新凡乡 6013 新街乡 4645 富和乡 5647 炭库乡 7963 底堡乡 8426 干剑乡 6734 杨村乡 7844 高笋乡 8377 菠竹乡 8263 海云乡 6873 火谷乡 4687 武圣乡 5208 平乐乡 7463 凤村乡 6827。
2003年3月3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3]12号)批复同意:沐川县撤销新街乡,将所属6个村的行政区域并入新凡乡;撤销干剑乡,将所属4个村的行政区域并入底堡乡;撤销火谷乡,将所属5个村的行政区域并入利店镇。
2004年,沐川县辖7个镇(沐溪、黄丹、永福、舟坝、利店、大楠、箭板)、12个乡(建和、富和、炭库、杨村、高笋、茨竹、凤村、幸福、新凡、底堡、武圣、海云。
文物古迹
断桥
在沐川县沐溪镇沐溪河上的一座古桥,当地人称它为“凉桥”、“风雨桥”或“断桥”。据悉,该桥建于清朝乾隆年间,长约58米、宽2.8米,已被四川省乐山市列为重点保护文物。沐川自古以来交通不便,传说当地百姓为了在沐溪河上建一座桥,把家里的钱财都拿出来,也只修一大半,这成为今日沐溪河上仅有的一座“断桥”。
摩崖造像
位于老晓寺山门右侧,凿石壁成龛,龛中精工刊凿观音石像一尊,龛高1.5米,宽1米,观音石像高1米。右侧石壁题记为明成化六年(公元1471年)四月老晓寺住持僧晓东升刊造。清道光元年、十二年、二十四年,曾由老晓寺住持僧三次粉饰金身,于观音左侧题记。
五马坪监狱遗址
五马坪原名铁丁山,1955年建劳改管教队,1966年建成五马坪监狱。距县城约20公里,占地46000多亩,海拔在680-1300米左右。境内阳光普照、雨水充沛、古树参天、灌木丛生、矿藏丰富、仙景迷人。
行政区划
沐川县辖7个镇、12个乡:沐溪镇、永福镇、大楠镇、箭板镇、舟坝镇、黄丹镇、利店镇、建和乡、幸福乡、新凡乡、富和乡、炭库乡、底堡乡、杨村乡、高笋乡、茨竹乡、海云乡、武圣乡、凤村乡。
经济商贸
该县突出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下大力气做强做大林纸和水电两大生态产业。1至9月,全县机制纸产量同比增长18.9%,发电量增长24.2%。永丰公司克服国道“213”线改造运输不畅等困难,强化内部管理,挖潜节能开足马力生产,前三季度完成纸产品产量49300吨,同比增长22%;实现销售收入23941万元,同比增长25%;实现利税4214万元,同比增长43%。该县加大企业的升级改造与环保整治力度,健全造纸厂新增投资1100多万元实施技改与废水处理工程,已进入调试阶段,将形成2万吨生产能力。沐鑫竹业改进生产工艺,开发出以毛竹和大头麻竹为主要原料的生态素胶板,形成年15万立方米的生产能力,正加紧扩建1万立方米生产线。
该县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将开发绿色食品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切入点,培育扶持沐川茶叶集团公司、世众金银花开发有限公司、云雾食品有限公司、乐山跃宏食品有限公司等20多家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着力打造茶叶、苦笋、黄白姜、金银花、乌骨鸡、甩菜等特色产品,目前,已完成年宰杀生猪30万头食品加工厂的建设,建成年生产1万吨的甩菜加工厂。一枝春茶厂在制作传统绿茶、名优早茶的同时,新开发银花茶绿色产品,新增产值200多万元。裕农淀粉厂开发出玉米阳离子淀粉、氧化淀粉、芭蕉芋淀粉等5个新产品,产量从5000吨扩展到1万吨规模。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该县建设122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立生猪、山羊等优质畜牧基地36个,打造食品工业的“第一车间”。目前,该县已有9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在去年实现产值38亿元的基础上,今年1至9月实现产值35亿元,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为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该县正加快总投资13亿元的舟坝电站建设和火谷电站筹建,着力打造马边河“黄金走廊”;10万吨制浆等重点工程建设有力推进。1至9月,该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830万元,蓄积经济发展后劲。
沐川的林业资源比较丰富,是四川林业基地之一。林业用地面积达5.13万公顷以上,木材积蓄量约110万立方米,已纳入林业部、四川省联营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规划,沐川的经济作物有茶叶、白姜,都属四川的重点产区。有茶叶面积2900公顷,年产1500吨,白姜是传统产品,年产干姜2650吨。
“一枝春”名茶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以永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川马电业股份有限公司、沐川茶叶集团公司、沐川县变性淀粉厂为龙头的林竹、电力、茶叶、蕉藕等产业快速发展。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沐川县位列第459名。
2021年1月,沐川县上榜2020年度四川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市、区)名单。
2019年3月,沐川县上榜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细说普洱|一条大江、三大茶区,随一条大江流淌的茶香
到2002年止,全国有20个省、市、自治区1005个县(市)产茶(包括台湾省,下同),有茶园119.0万hm2,居世界第一位,产量75.2万t,居世界第二位。平均单产为630kg/hm2,低于日本、斯里兰卡、印度、肯尼亚等国。在各产茶省中,产茶县居前三位的是云南省(114个),四川省(99个),湖南省(92个),最少的是甘肃省(3个);在所产茶类中,绿茶产量约占73.3%,红茶占5.8%,乌龙茶占10.3%,紧压茶占3.4%,其他茶占7.2%。在出口茶中,绿茶年出口17万t,占出口量的67.5%,其他为乌龙茶和普洱茶等。
2002年各省茶叶面积和产量
云南西部有条自北向南贯穿全省的大江,名叫 澜沧江 。
澜沧江又被称作是“ 普洱茶的母亲河 ”,云南省整体地势呈“北高南低”,澜沧江中下游地区海拔相对低、纬度低、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其自然条件极其适合茶树的生长,相比其他地区,茶叶内含物质更为丰富,所产的茶叶更适宜生产加工成普洱茶,因此,普洱茶茶产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澜沧江中下游地区。
普洱茶最主要的产区有三个,自北向南依次是 临沧茶区、普洱茶区、版纳茶区 。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地区产茶量较大,例如德宏、大理、保山等地区,境外一些地区也产茶,例如老挝、缅甸、越南一带。
云南茶树资源丰富,澜沧江中下游地区是茶树起源和演化的重要地区。明清时期,因政府大力推行茶树种植及茶叶加工,直到现在仍保留有大量栽培型古茶树资源及古茶园。除此之外还生长着许多野生型茶树和过渡型古茶树。
目前,云南省内,种植于清朝以前,树龄在120年以上的茶树,占全省茶叶种植面积的2%,这些茶树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古茶树。
种植于清末民初的,树林大多在70-120年之间的茶树,占全省茶叶种植面积的5%;
建国(1949年)以后到上世纪90年代种植的茶树最多,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90%以上;
种植改造于90年代后的无公害茶园面积为520万亩,认证面积80万亩,产量仅10万吨。
据云南省农业厅统计,2016年全省茶叶采摘面积达575万亩,云南普洱茶产量达13万吨,其中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古树茶70%左右,产量大概1万吨左右。
关键词:产量最大;大叶良种
临沧市因紧临澜沧江而得名。临沧茶资源丰富,茶区由于开发较晚,为古茶树保留了大量原生态、无污染的生长环境,是普洱茶产量最大的地区,茶园总面积130万亩,其中,野生古茶树群落40万亩,栽培型古茶园65万亩,有树龄上千年、世界上海拨最高、面积最大的野生茶树群落,堪称是世界古茶树的摇篮。云南省三大国家级群体良种(勐库大叶种,勐海大叶种,凤庆大叶种)就有两个(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源自于临沧。
临沧茶区最为出名的当属双江县勐库镇的冰岛村和临翔区的昔归村,这两个地区的茶叶因“质优、价高”而被人熟知;另外,临沧茶区的永德县盛产普洱熟茶,凤庆县是滇红的主产区。
茶树代表
茶叶一般特性:
香型特殊、劲扬,刺激性稍高,口感偏硬,汤质刚强,滋味在舌面表现较窄。
tips.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冰岛、昔归。
关键词:普洱茶故乡;茶树博物馆;两个“最大”
普洱茶区分布着最原始的野生古茶树群落、过渡型古茶树、栽培型古茶树林,是世界茶树发源地和茶叶原产地的中心地带之一,也是普洱茶的故乡。
普洱茶区野生茶树群落分布广泛,主要在无量山、哀牢山和澜沧江两岸,同时还是云南省最重要的 茶树资源“博物馆” 。
茶树代表
“两个最大”之一:
普洱茶区内最具有代表性的茶区是景迈古茶区。景迈茶区包括澜沧县景迈村和芒景村,这里有数千年前种植历史的古茶园连绵成片,均为栽培型古茶园,茶树树龄非常大,百年以上古茶树在这里随处可见,是目前云南省内发现的 规模最大的连片古茶园。
“两个最大”之二:
普洱市有 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生态茶园——大渡岗茶园 ,连片茶园面积有2万多亩,俯瞰好似大地的指纹一般。
茶叶一般特性:
茶汤柔和细腻,苦味较弱,略带涩味,香气高扬,部分地区有特殊的兰花香气,回甘稍慢。
关键词:茶马古道起点;贡茶;江内/外六大茶山
西双版纳茶区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共包括一市两县: 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 。
整个西双版纳现有古茶园8.2万亩,分布于两县一市的19个乡镇100多个村寨之中。自东汉时期就有记载种茶制茶的历史。西双版纳也是茶马古道的源头,明清时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时期,为发展边疆地区产业、解决西藏用茶问题,同时稳定边疆,政府大力主导种茶,西双版纳也成为当时茶叶产量最大最受关注的茶叶产地,倚邦的曼松普洱茶一度成为贡茶,进贡朝廷。
西双版纳因地理环境气候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古茶园保护较完整,茶树资源丰富,茶质优良,茶叶平均价格也是三大产区里最高的。
西双版纳茶区被澜沧江分为两半,澜沧江以东的区域称为 江内 ,澜沧江以西的区域称为 江外 。
江内六大茶山在历史上就较为出名,被称作 古六大茶山 ,还有后来逐渐兴起的江外 新六大茶山 。
江内古六大茶山 :易武(漫撒)、倚邦、革登、莽枝、蛮砖、攸乐(基诺)茶山
江外新六大茶山 : 南糯、勐宋、布朗、巴达、贺开、帕沙茶山
茶叶一般特性:
江内茶山以易武茶为代表,茶汤表现甜柔细腻,香气持久,越陈越佳;
江外茶山以布朗山乡老班章为代表,茶汤滋味浓强,香浓持久,内质丰厚。
- ?以上是关于普洱茶产区的内容 -
p.s.关于普洱茶,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可以在下方留言哦,我们会筛选一些问题,在《关于普洱茶,你最想知道的X件事》中进行回复。
2017-04-21 ? 东西茶铺 ?(DXtea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