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西北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气候比较干旱,但降水比较均匀。天山、阿勒泰、祁连山地区比较湿润。西北地区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界分。内蒙古西部、新疆中部沙漠广布。
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但是一般不很高。东以大兴安岭为界,南以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长城为界。新疆的南北疆分界处地形崎岖,而内蒙古比较平缓。
农业以灌溉农业为主。灌溉的水主要来源于雪山上的冰川融水以及河水,所以农业多分布在绿洲地区、河流沿岸和山区。盛产小麦、玉米、棉花等大陆性气候作物。由于昼夜温差大,这里的水果颜色深,特别甜、脆。吐鲁番的哈密瓜和宁夏的枸杞非常出名。
还有,久负盛名的畜牧业!
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界分,以内为牧区,以外为种植区。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场,盛产细毛羊,宁夏以东主要是草原,盛产三河马、三河牛等。
西北地区恶劣的气候锻炼了精神顽强的人民。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气候特征,农业特点,主要地形区,主要能源
西北地区主要气候类型就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在青海新疆甘肃等属于或者靠近青藏高原的地区气候属于高原气候
其共同特点就是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冬冷夏热年温差和日温差均很大
根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点和发展节水农业多年的实践,通常采用的节水措施有:
a.减少输水损失,进行灌区渠系改造。主要办法是推广渠道衬砌和低压管道输水技术,渠道防渗工程是诸多农田灌溉节水措施中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主要节水措施之一,同时又是当前农田灌溉节水工程改造中的关键环节。陕西、甘肃等地试验资料表明:渠道防渗可使渠系水利用率提高20%~40%,减少渠道渗漏损失50%~90%。据测算,西北地区渠系有效利用系数一般在0.4以下,最高也不过0.54,如能将渠系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用水量降到6000m3/h㎡以下,仅甘肃省就可节水约15亿m3。陕西关中五大灌区渠道全部衬砌后,年节水约2.8亿m3,相当于再建一个6.7万h㎡的灌区,节水效益十分可观。 管道输水灌溉技术被认为是投资最省、节水最有效、管理最方便的一种输水灌溉技术,在我国北方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针对西北地区地广人稀、经济滞后、农民文化相对落后等特点,应大力推广该项节水技术。
b.提高田间用水效率,推行先进的地面节水灌溉技术。西北地区目前的农业用水,一方面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用水浪费严重,农田灌溉用水定额,除陕西外,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区农田灌溉平均用水指标是华北地区的2.4倍,是全国的1.6倍,其中宁夏是全国的3.3倍,位居全国第一,每m3水的粮食产量只有0.5kg,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2,节水具有很大的潜力。西北地区灌水方式主要以地面灌溉为主,地面灌溉所采用的节水灌溉方式有:陕西洛惠渠灌区的小畦灌,较原来地面灌水方式节水25%~28.5%;陕西宝鸡峡和冯家山灌区的长畦分段灌,较传统的长畦灌省水40%~60%。新疆的膜上灌和小畦沟灌,膜上灌溉用水量由4500m3/h㎡减少到3375m3/h㎡,节水25%;小畦沟灌平均净灌溉定额3900m3/h㎡,节水13%。截止到1998年,采用这两种灌水方式的灌溉面积已占全疆有效灌溉面积的65%。目前这些先进的地面灌水技术已在西北地区推广应用,尤其是新疆创造的膜上灌水技术,由于其节水、增产效果显著,已在我国北方地区广泛采用。
c.充分蓄集和合理利用当地水资源,发展就地灌溉。西北地区降水稀少,但降水时间比较集中,为了不致产生大量的水土流失,充分利用降雨径流资源,发展黄土高原农业生产,近年来实施的甘肃“121”雨水集流灌溉工程,宁夏的窑窖灌溉农业,以及陕西的“南(陕南)塘、北(陕北)窖、关中井”节水灌溉工程,对于解决西北地区农业水资源短缺,充分利用降水资源,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增辟水源,发展就地灌溉,以及解决西北干旱地区群众饮水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
d.大力推广节水灌溉试验成果。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和陕西省水利厅等单位,通过系统的试验研究,分析作物产量与需水量及高产水分条件的关系,提出了陕西关中灌区主要农作物高产节水灌溉的研究成果[3]。该项研究从作物需水量、灌溉节水途径与节水指标等方面,为高产节水灌溉制度建立了理论基础。据此制定的节水高产灌溉制度方案,较现行灌溉制度节水1500m3/h㎡。该项成果经关中灌区高产量篇效益开发研究7个试点的应用,粮食产量达1.5万kg/h㎡,棉花产量可达1500kg/h㎡以上,具有显著的节水增产作用。
e.实施农业综合技术措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在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灌溉,不仅要采取节水灌溉方式,更需施用一定的农艺节水措施,此点比我国任何地区都显重要,它对提高一个缺水地区有限水资源的整体利用率,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北地区在推行各种节水灌溉技术的同时,也对综合农艺节水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根据不同类型地区的自然经济特点,采取合理施肥、以肥调水、蓄水保墒的耕作技术;地膜和秸杆覆盖保墒、化控、合理调整和优化作物种植结构;选用耐旱作物及节水品种;以充分利用灌溉水、自然降水、土壤水和地下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达到节水高产、优质低耗。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采用氯化钙-赤霉素合剂处理种子抗旱节水技术,经在宁夏固原县示范,春小麦平均增产23.2%。新疆采用FA旱地龙抗旱剂,在作物生长期施用2~3次,增产15%~25%。甘肃、宁夏试种的地膜小麦、地膜玉米,产量分别超6000kg/h㎡和1.2万kg/h㎡,比常规种植的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高出2~5倍。
西北地区
自然特征
主要原因:随距海距离而变化的湿润状况
绝大部分属内流流域,有不少湖泊(咸水湖为主),水资源以积雪融水为主,潜水不丰富。风化及流水侵蚀小,风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较为明显。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较少,可溶盐分较高。以沙漠为主,部分为荒漠草原和干草原,植物种类少,以旱生植物。
气候特征
干旱和半干旱(比如: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农业特点
有灌溉水源地区:农业 荒漠草原:畜牧业 山地部分:林业和畜牧业
以畜牧业为主
主要地形区
天山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准格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阿尔泰山脉。
主要能源
太阳能、风能、矿物能、天然气
青藏地区
自然特征
主要原因:随高度而变化的垂直地带
绝大部分属内流流域,有不少湖泊和冰川,水资源以积雪融水为主,潜水不丰富。物理风化及移动较强烈,化学风化微弱,冰川和流水作用的搬运和堆积作用强。土壤发育差。以荒漠、草原与草甸为主,山地及谷地中间有森林,植物种类少。受第四纪冰川影响较大。
气候特征
空气稀薄,温度很低,太阳辐射强,降水不多,风力强烈(比如: 高原山地气候)
农业特点
以畜牧业为主,少数地方可发展农业和林业。主要问题是热量不足,其次是水分不足、风大、土壤薄。
主要地形区
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西部甘肃西南部和新疆南部边缘地区。
主要能源
太阳能、水能、矿物能(煤、石油)、地热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