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药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12:43:14
字号:

病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何用药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

(1)生物都具有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本能 农药喷洒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害虫、病菌自身亦会相应发生变异,以便适应新的环境条件。这是自然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选择的必然结果。是生物具有的生存本能。特别是一些生活史短、繁殖快、数量大、年发生代数多的害虫(如蚜虫、叶螨等)和病菌中的专性寄生菌(如白粉菌、锈菌、梨黑星菌等)更易产生抗药性。这些病虫繁殖迅速,接触药剂机会多,产生抗药性也快。

(2)不能长期单一使用一种药剂 长期单一使用一种药剂,经过自然选择,多次淘汰,病虫更容易产生抗药性,较强的少数害虫和病菌保存了下来,继而不断繁衍形成了新的抗性种群。

(3)有些害虫本身具有解毒的酶类物质 当长期使用单一农药时,解毒酶活性增强,可将进入害虫体内的药剂由高毒变为低毒或无毒,其抗药性就会自然增强,这就是害虫的生理解毒作用,即体内抗药性。另外,有的害虫在药剂的长期作用下,其虫体表皮层药剂难以渗透,从而成为形态保护作用,即表皮抗药性。

不同类型的农药对病虫产生抗药性程度有明显差异,例如杀虫剂中有机磷内吸性农药(乐果、对硫磷等)和拟除虫菊酯广谱性农药(敌杀死等)、杀菌剂中内吸性农药(粉锈宁、多菌灵、甲基托布津、速克灵等)都较其他农药更易产生抗药性。

如何安全科学使用农药

如何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在防治病虫草害时, 每年都有大量的杀虫剂、杀螨剂、杀线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施入农田。如果滥用这些农药, 不仅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且由于病虫草害产生抗药性, 施药量和施药次数不断增加, 使防治成本增高, 还会造成农药污染农产品和环境,破坏生态平衡, 影响人体健康等后果。要求做到有效、经济、安全使用农药。合理施用农药要做到:

(1)对症选用农药

作物病、虫、草害的种类繁多, 农药品种也很多, 各种农药的理化性质、作用方式等都不相同, 对不同类别的防治对象( 病、虫、杂草等) 的效果也有不同。杀虫剂中的触杀剂如40%巨雷乳油和52.5%雷乐乳油对各类口器的害虫都有效, 可有效防治棉铃虫、豆野螟、菜青虫、斑潜蝇、木虱类、蚧类、钻蛀类害虫( 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桃蛀螟、水稻二化螟等) 、蚜虫、柑桔潜叶蛾等。40%巨雷乳油对地下害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敌百虫作为胃毒剂只能用于防治食叶性害虫, 不能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的害虫, 如叶蝉、蝽象等一类害虫。

(2)适时施用农药

根据防治对象的发生危害特点、农药性能和环境条件来确定防治的最佳时间首先, 抓住防治对象对药剂最敏感时期施药。各种病虫草害在其不同生长发育阶段, 对药剂的抵抗力差异很大。以害虫为例, 不同虫态中, 以幼虫耐药力弱, 而卵、蛹耐药力强。在同一虫态中, 以幼虫为例, 随着虫龄的增加, 其耐药能力也随之而增, 为了达到防治的效果, 就要增加用药量, 不仅不经济, 而且还会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 同时还会带来污染环境的不良后果。

(3)按照防治指标施药

所谓防治指标是指害虫种群数量、病害种群密度增加达到造成经济损失, 而须采用防治措施时的临界值, 又称防治阈值、经济阈值、防治指标。

(4)选择恰当的施药方法

常用的施药方法有: 喷雾、喷粉、泼浇、拌种、涂抹、灌淋、毒土等。三环唑防治本田稻叶瘟, 采用浸秧1 分种后, 闷半小时后移栽, 比在本田喷雾省工、省药、防效好。

(5)农药的合理轮用和混用

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是延缓和阻止病虫抗药性的一项主要对策。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和内吸性杀菌剂, 容易产生抗性。一般同类药剂品种之间和杀虫、杀菌机理相同类别药剂之间会表现交互抗性。因此, 轮换使用农药, 不能选择杀虫或杀菌机理相同类别的药剂,而要选择与原来( 在同药剂) 作用方式、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防治。这不仅对已经产生抗性的病虫可以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对还没有产生抗性的病虫也可起到预防或延缓产生抗药性的作用。

(6)安全用药, 避免药害产生

在防治病、虫、草害和使用调节剂过程中, 要采取正确的施药方法, 适时、合理用量, 控制好施药条件, 认真操作,否则会使作物产生药害, 如引起植物生长受阻, 叶片组织失绿、白化、黄化、斑点、叶缘或叶脉变褐、全形( 扭曲) 、全叶( 株) 萎蔫、畸形等症状, 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

(1)对症施药

禁止一切非对症施用农药的行为和宣传。有关药剂使用需参阅防治葡萄病虫害权威介绍与药品详细说明书。生产上应重视以农业、生物防治、物理与机械方法防治为主的防治原则,减少农药防治的次数,优先选择植物源、矿物源药剂等综合防治。

(2)适时用药

一是要抓住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时期。例如,休眠期及绒球期用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清园,花期一般不采取喷药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花后10天开始重点防治。落花前后和初夏重点防治炭疽病,雨季后重点防治霜霉病,这样会大大减少农药的施用,是优质葡萄生产中的重要内容。

二是要充分发挥农药的潜能,要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可能“药到病除”。幼果期未套袋前不能使用的防病药有退菌特、代森锰锌、代森锌、三唑铜、福星等,以免污染果面。着色初期用农抗120 加有机液肥或喷施世高加有机液肥预防白腐病、雨后喷果穗和下部叶;果实成熟期前后用大生(M-45),或科博加有机液肥防治褐斑病、炭疽病,采收前15天停止一切用药。采后再喷半量式波尔多液防治褐斑病、霜霉病、锈病,保护好叶片;用物理性诱导器,诱杀夜蛾;并做好秋梢修剪,防止旺长,积累养分。

不要在中午太阳光强烈时叶面喷药。设施栽培葡萄喷药时需揭开大棚膜通风,早晨待露水干后喷,喷后待叶片表面药液干燥后盖棚。

(3)连续用药

病虫害防治是一个综合的、连续的过程。用药中间脱节或没有抓住关键时期,如果遇到适宜暴发的天气,可能会造成病虫害的大发生;此时,再采取措施,会费工费钱,又刺激病菌或害虫的抗性。病害发生后,应采取补救性措施,需要2~3次药才能把病害控制住;此2~3次药要连续施药,不能脱节,一旦脱节,可能会造成病害快速滋生蔓延,增加防治难度,可能需要花更多的钱与工夫。

(4)注意施药质量

很多果农往往注意农药种类而忽视施药质量。施药质量决定防治效果。喷洒农药一定要注意施药质量,施药必须均匀、周到。喷药防病时,未喷到药的地方病原仍然存在,这样就留下了传染源,留下了隐患,一旦环境条件合适,就有传遍整个葡萄园的风险,若再一次施用农药,既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又不利于生产安全食品。

弥雾要细,除白粉病防治重点喷施叶片正面外,其余病害均应重点喷施叶片背面。勿在叶片边沿形成农药或叶面肥水珠。

(5)病虫害的化学防治,应以保护剂为基础,注意治疗剂和保护剂的配合施用

一般情况下,施用1种保护剂就可以了。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期,1种治疗剂配合1种保护剂施用。特殊情况下,2种治疗剂与1种保护剂配合施用,但两种治疗剂必须是不同作用原理的或不同杀菌谱的。一般不要选择3种或3种以上药物乱混用。

(6)轮换、交替施用不同药剂

农药的轮换、交替施用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阻止或减缓病虫抗药性的产生;另一是轮换用药可有效减少某一种化学农药的残留。甲霜灵与恶霜灵有交互抗性,乙霉威和异菌脲有交互抗性,所以施用甲霜灵后就不能再施用恶霜灵,同理,施用乙霉威后就不能再施用异菌脲。

(7) 注意农药的安全间隔期

确定农药施用的安全间隔期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包括最大无副作用剂量、安全系数、食品的日摄入量、在某种作物上或作物内的分解半衰期、农药的施用次数等。生产中必须严格按农药的安全间隔期施用农药。

(8)农药施用记录

严格详细记录农产品生产中施用农药的名称(有效成分)、施用量、施用时间等。葡萄采收后,针对所有施用的农药,对农药残留进行检测,以保证食品安全。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793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