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灌排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已形成比较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夯实了粮食生产基础。
截至目前,我国灌溉面积达11.1亿亩,居世界第一,其中耕地灌溉面积10.2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50.3%。
全国已建成大型灌区459处,中型灌区7300多处;共有以灌溉为主的规模以上泵站9.2万座,灌溉机电井496万眼,固定灌溉排水泵站43.4万处,除涝面积达3.57亿亩。
我国灌排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大量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缓解农业水资源短缺。截至目前,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5.14亿亩,占灌溉面积比重的46.3%;近30年来,全国农业用水总量基本未增加,灌溉面积增加了3亿多亩。
——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农田灌排保障能力。自1998年启动实施全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来,完成260处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改造,大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从1998年的2.4亿亩增至2018年的2.7亿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00亿公斤;灌区灌溉用水量保持在1200亿立方米左右,亩均实灌水量由1998年630立方米降至500立方米左右。
——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不断健全灌排工程管理体制机制。实施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落实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促进节约水量转让;扶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推动管护责任落实。截至目前,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累计实施灌溉面积超过1.6亿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节水和农田灌排工程设施的良性运行